|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未子 于 2013-9-1 23:15 编辑
wxy123 发表于 2013-6-4 18:22 
朱版太有才了,支持,我也觉得还可以再sharp一点,一针见血。。。。
扔三明治,的确不应该。不管她 ...
”社区问题。。。的确,澳洲这里处处都讲归属感,这个问题,对于澳洲人来说,真的是从小抓起的。澳洲早期教育的指导大纲的名字就叫做: Being, Belonging, Becoming 简称3B....我们平常做的活动,给小孩写的评价,都是围绕这几个中心思想: Sense of Identity (自我认知,自信心等) Sense of Belonging (归属感,奉献精神,互助等) Becoming 主要是孩子学到的东西等包括数学科学语言等。。“
--归属归属,其实人生的旅程永远都是在寻找归属,而永远都不会完全归属哪里或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文化哪一个group.。。我们心中的那个虚着空着的洞,是永远都无法填平的完不成的归属。。记得是不是斯巴达克斯电影里斯巴达克斯搂着他的lover时说,哦,可是我还是觉得如此空虚。。
我们人类,当然包括我们孩子们,总在trying通过寻找爱来寻找归属感(有人有时通过换lovers寻找归属感!),通过加入clubs, groups寻找归属感,或通过沟通或发言来达至心灵的想通来找寻归属感。。。但我们,包括所有的peoples,不仅仅是华人,其实任何时候都永远都不可能完全归属。。。
融入,就是找寻归属。。既然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有完全的归属,又怎可完全的融入?
澳洲社会自己teenagers们的反叛,the same like our own teenagers' rebellion, 不也是重新寻找归属感和trying to 重新融入到somewhere else other than our own families吗?
其实融入不融入,是个太深刻的主题,深刻到了没有人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笔者认为世上没有任何人能融入到一个地方/环境/人群that he/she would say, "Now I have joined into a group/place/environment that I feel like I totally belong...and don't want to go anywhere else..."
所以,我看我们最好就是教我们的孩子们,the best way to live our life--to be ourselves, and be true to ourselves....
那天(上周)十岁的儿子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和妈妈一句话也没说(这可是very talkative 的他极少见的现象,知道那天他在学校有一个奇怪不好的一天,妈妈也一句话没吭),他突然说,”Mummy,life is a journey.." 我眼泪都要被呛出来了,才十岁的孩子,居然说出了妈妈当时心里正在想着很是伤感很是无奈的话。。
“Yes, life IS a journey sweetheart", I echoed, after which, we all fell back into silence. 知道孩子最近在学校经历了蛮多奇怪的suffering的之后,似乎发觉所有这些suffering真的开始结出好的果子了似地。他跟妈妈更谈得来了。也更懂事了些更乖了些。
融入,我们到底要融入到哪里去,其实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没有人能填补我们的空虚或满足。我看我们就尽力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带好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成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