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金融时报:如何把你的高收入黄金期,变成更富足的退休生活
你在中年做出的理财选择,会被放大很多倍,直接影响你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到了中年,个人财务往往来到一个关键拐点,这是最后一个可以重设预算、削减不必要支出、增加退休金(super)和更聪明投资的窗口期。
也正因如此,理财规划机构Findex的资深财富管理顾问费尔哈(Terry Verhaar)会鼓励四五十岁的客户做一件事,他称之为“中年现金大扫除(midlife cash cleanse)”。
他建议,通过更新家庭预算、盘点老旧保险、争取更优惠的房贷利率,很多人可以腾出一笔可观的现金,再投向退休金和其它投资。
费尔哈说:“如果从四十五岁左右就开始这些对话,理财师就能为客户逐步铺设、随人生阶段演变的策略,而不是等到临近退休才手忙脚乱地往回补。”
“到了五十岁,很多做过这次‘清理’的客户,往往已经处在一个更有主动权的位置:
可以选择少干一点、提前退休,或者继续干,是因为想干,而不是被迫。”
Your Vision Financial的负责人加西亚(Patricia Garcia)说,大多数专业人士的收入高峰期都出现在四五十岁。
她说:“这时候,你会有更强的储蓄、投资和做战略性财务决策的能力。也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好好退休’不再是一个遥远、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
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处在这样的阶段,下面这五个方向,可以帮你来一次彻底的财务“翻修”。
1. 做一份生活方式和现金流体检
首先,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预算,尝试找出那些不知不觉出现的“生活膨胀”。
不论年龄和收入如何,大多数理财顾问都认同:做好预算是基础中的基础。费尔哈建议使用逐项分类的预算计算器,把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看得清清楚楚。
所谓“生活膨胀”,就是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很快被更昂贵的喜好吸走,或者曾经被你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如今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到了中年,这种膨胀往往已经“失控”。
费尔哈说,先取消不再需要的订阅和会员,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步。
接下来,就该考虑“收一收”外出就餐、冲动购物之类的支出了。
他说:“当客户把每一笔钱的流向都重新过一遍,就会开始意识到:这些钱到底是在帮未来加分,还是在喂养生活膨胀。”
当然,削减支出对有些家庭比对另一些要难。即使收入在巅峰,学费、房贷、赡养老人这些开销,也可能让家庭预算非常紧张。
对那些孩子已离家、房贷基本还清的人来说,或许也到了可以适当放松一点钱包的时候。即便如此,Guidance Financial Advice负责人本森(Paul Benson)提醒:仍要警惕生活膨胀,向退休越来越近时,也要定期重看你的财务规划。
2. 来一场保险“体检”
在合适水平上购买保险是明智的,但你也有可能已经“长大了”,原有保单却没跟着更新,结果花的钱比需要的多。
GFM Wealth Advisory的资深合伙人马尔科姆(Patrick Malcolm)说:“保险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很容易变成‘设好就不管’。”尤其是人寿险、全残险(TPD)和收入保障险,这些往往直接从你的退休金账户里扣,而不是你的日常现金流。
当孩子还小、房贷还很重的时候,高额度的人寿险确实重要;但当这些压力大大减轻时,保额其实可以适当下调。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十年过去了,人们的保额还是当年的水平,尽管他们的负债早已经少了很多。”
本森同样推荐做一次保险“审计”。他说:“你对人寿保险的需求,往往可以降低,甚至完全取消,这很有帮助,因为保险会随着年龄越来越贵。”他认为,只要你还在工作,保留收入保障险通常是值得的,不过可以通过拉长等待期来降低保费,特别是当你已经累积了不少带薪病假时。
费尔哈说得更直接:“很多客户其实是买多了保险,或者还在为过时的保单付钱。”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妻,每年为各类保险支付约2.9万澳元保费。经过对他们生活方式和财务状况的全面审查后,总保费降到了约7,920澳元,仅个人保险一项,就帮他们每年省下逾2.1万澳元。
同时,通胀飙升期间,一般保险(车险、房屋及财产险)费用涨得很厉害,因此最好每年都货比三家,重新询价。
费尔哈还提醒,要仔细检查自己的私人医疗保险。比如,确认你是否还在为已经不需要的住院项目买单,比如产科保障;或者是否还在为已经独立、拥有自己保单的成年子女付费。
为已经用不到的附加项目付费,也是常见“坑”,例如牙齿矫正(orthodontics)、语言治疗,或者你根本不会去用的项目,比如针灸。
3. 重贷、转贷,争取更好的房贷方案
“现金大扫除”的第三步,就是检查你的房贷是不是已经拿到了市面上能拿到的最好利率,尤其是在今年利率已经下降的情况下。
马尔科姆说:“如果你的房贷还有60万澳元,那利率哪怕便宜1个百分点,一年就是省六千澳元,而且是相当于免税的收益。”
“如果现在还没给银行至少打个电话,问一句‘能不能帮我把利率再优惠一点’,那就太不明智了。如果你不问,就永远不会得到。”
除了把你现在支付的利率拿来和市场上的其它利率比较,费尔哈也建议,审视一下房贷期限是否还合适。你可以把期限缩短,使其在你预计退休的时间点前还清,这会抬高每月还款额;或者在现金流很紧张的时候,把期限拉长,降低月供压力。
他说:“一场设计得很好的房贷审查,可以释放出可观的每月节省,降低财务压力,也为你创造更多策略上的灵活性。”
马尔科姆指出,在中年阶段,人们的直觉往往是“猛还房贷”,争取越快无债一身轻越好。但他提醒:提前还清房贷,并没有折扣或奖金。这些多还出去的钱,其实也可以考虑放进退休金或其它投资资产里。
4. 深度“体检”你的退休金(super)
下一步,要认真看看你的退休金。 本森说:“理想情况是,每个人退休时都能拥有最多约二百万澳元的免税养老金账户。”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仍然很有必要尽可能善用退休金,因为这个框架下的税收优惠非常可观。
如果你目前还没有把每年3万澳元的优惠性缴款(concessional contributions)额度用满,这包括雇主的强制缴款,可以考虑通过“薪金牺牲(salary sacrifice)”的方式补齐。若你的退休金总余额低于50万澳元,还可以利用所谓的“追补优惠缴款”(catch-up concessional contributions)。
但检视退休金,绝不能只停留在“我每年存了多少钱”这个层面,还要看你的投资策略和收费结构。费尔哈说:“四十多岁,是重新审视风险承受能力、并对投资组合做再平衡的好时机。”简单来说,就是确认你的退休金投资,仍然适合你现在的年龄和人生阶段。
离退休越远,你可以承担的投资风险越高;反之,则应逐步降低风险。加西亚说:“如果你距离退休不足七年,就要认真考虑自己到底有多少资金还放在波动较大的增长型资产中,以防遇到较大的市场回调。”
5. 真正动手执行一份投资计划
退休金的一个缺点是:在你满60岁之前,基本动不了这笔钱。也正因此,如果你计划未来减工时甚至提前退休,就必须在退休金以外,建立足够的“造血”资产。
马尔科姆说,理想情况下,任何多出来的现金流都可以“三分天下”,
一部分用于额外还房贷,
一部分投进退休金,
一部分投资在你个人名下。
“先算清楚每个月你真正‘剩下’的钱有多少,然后大致按三分法,分给退休金、额外还贷和个人投资。”
但如果同时做到“房贷快速削减”、“退休金加速存”、“投资组合扩张”,会把你的现金流拽到极限,那就要根据年龄来排优先级。
如果你更接近60岁,那退休金应当优先;如果你更接近40岁,那在退休金之外的投资,则更值得优先考虑。
那这笔钱该投哪里?许多澳洲人会选择投资房产来积累财富。以自住房为抵押进行投资,可能会用到所谓“债务回收(debt recycling)”或“套取房屋净值(equity extraction)”等策略,本质上都是:
先加快偿还不能抵税的自住房贷款,然后再以房产为抵押重新借款(按房贷利率),去买投资资产,比如投资房或股票。相关成本可以用来抵扣应税收入。
本森说,另一条路是通过股市投资,比如选择一只增长型、跟踪指数的ETF,只要它与你的风险承受度和投资期限匹配,就是一个可行方案。
但马尔科姆提醒,如果你只是去投资相对低风险、回报也不算高的资产,那从纯粹收益角度看,还不如老老实实多还一点房贷。
他说:“只要你选择在自己名下投资,而不是先还房贷,你其实就在做一个‘算计后的赌注’,赌这个投资回报率能跑赢你房贷利率。”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些现有投资,费尔哈建议也要拿出来重新审视:
看它们是否还符合你的目标、风险偏好和时间框架,并据此做出调整。
加西亚说,要记住,中年是一个非常适合停下来盘点人生、重置财务,并为你真正想要的退休生活做规划的阶段。
她说:“你现在做出的选择,比如多存退休金、管理好债务、谨慎投资、保护好财富,都会对你未来的生活质量产生‘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
不过,她也强调要尽早行动:
“如果你前面的人生里错过了一些机会,或者走过弯路,那么中年往往就是最后一个真正实操上仍有空间的窗口,用来重设、追赶和优化。”




来源:
https://www.afr.com/wealth/perso ... ent-20251104-p5n7kl
Michelle BowesWealth reporter
Nov 13, 2025 – 5.34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