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家安全杂志:用一个词概括中国新隐身战机J-35:进化 中国的J-35正在让航母变成真正的作战力量 如果你听过“中国航母不过是停机坪”的说法,那么过去一年可谓当头一棒——至少对我如此。 北京的新型舰载隐身战机,普遍称为J-35,已从传闻走向反复的甲板试验。 这不只是“新飞机”,而是它如何改变中国航母能做什么,以及美国必须如何应对 本文不是枯燥参数堆砌,而是梳理已知事实:J-35是什么、如何演进、与美国海军F-35C(“闪电II”的舰载型)如何对比、以及这对下一场海上危机意味着什么。 J-35究竟是什么 可以把J-35理解为一型隐身的、中等重量、双发战斗机,从一开始就为弹射型航母量身打造。“隐身”意味着机体外形与进气道经雕琢,武器收入机身而非挂在机翼下,并对接缝与棱边精心处理,让雷达反射更少。 “双发”则体现对海上安全与动力的偏好:两台发动机在远离跑道、挂载较重时更有余量。 熟悉的元素包括:下颌位置的红外/电光传感器窗口(能被动发现与跟踪目标)、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弯曲进气既稳气流又助隐身)、以及可折叠外翼以便在拥挤的飞行甲板收放。整体观感像是西方五代机的“近亲”,但并非复制粘贴。 最常被拿来对比的是F-35C,它为单发、且自诞生即面向航母。J-35在各个角度的深度隐身难及F-35,这一点中国之外几乎无人否认,但它并不需要全向等同才能构成难题。 对航母而言,“足够好的隐身+数量+合格传感器”,相较几年前中国仍在用的非隐身机,已是巨大跃升。 从概念到弹射的漫长道路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的民用自筹验证机FC-31说起。它在2012年首飞,跑过航展,看似注定做技术试验台。随后,解放军海军对舰载化版本表现出浓厚兴趣;决策者目光越过滑跃航母,投向采用电磁弹射的平直甲板“福建号”(电磁弹射可理解为精确控制推力的“高科技弹弓”)。 2021年:首架明显舰载化的原型机首飞——拥有弹射牵引杆、加固起落架与“写着‘上舰’”的折叠机翼。 2022—2024年:更多原型机以海军灰涂装现身。机体不断打磨舱段接缝、进气道与喷口——这些小处对隐身与可靠性都关键。 2025年:官媒发布海上电磁弹射与着舰画面,明确来自“福建号”,而不再只是陆上试验场。同一飞行甲板还出现KJ-600舰载预警机(中国版“鹰眼”)与升级型J-15按相同流程运行。中国不是把新飞机“硬塞”进旧航母,而是在升级整个飞行甲板生态。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改进发动机——先用过渡型,再试飞更大推力方案。究竟型号为何不如“项目在推进、飞机已从航母起降”这一事实重要。这正是此前缺口。 为什么这会改变“航母的算术” 中国前两艘航母使用“滑跃”起飞。它能用,但限制飞机起飞时的燃油与挂载。弹射几乎改写这一点:可在更热天气、较恶劣海情下,让更重的飞机带着更多油弹起飞。把这一点与隐身战机和甲板预警机(KJ-600)组合,航母编队的发现距离与打击距离都被拉长,从“入门航母”迈向真正的舰载机联合作战。 由此带来三条实际变化: “触角更远”。隐身战机起飞油更多,能把巡逻线推得更远,还能在空域停留更久。对辽阔的西太平洋尤为关键。 “先见先射”。隐身机配合现代化预警机,让航母战斗群更早看清空海态势。先看见意味着先发制人。 “给美军护航体系加压”。美军舰机必须按能持续生成出动量、敢于主动推进的中国航母来筹划。这会改变美军驱逐舰、潜艇与舰载机的编队与距离。 J-35对比F-35C:哪些说法算公允 互联网热衷“谁赢谁输”。现实更复杂,这里给出落地的对比: 隐身:F-35C是舰载机隐身“金标样板”。它的外形、棱边对齐与涂层来自数十年投入与试错。J-35全向隐身,尤其侧后向,可能不及。但在正向配合聪明战术,它足以提高突防与突然性。 发动机与机动:J-35的双发在弹射起飞、高空加速、满挂起飞上更有推力余度。F-35C那台单发极强且可靠,但在海上安全与加速上,“两台就是两台”。 传感器与数据融合:F-35的“超能力”在于把雷达、红外、电磁侦搜与外部数据融合为清晰态势图。它有多年的软件演进与实战积累。J-35更新,仍在成熟期。中国会快追,但软件生态与训练管线需要时间打磨。 飞行员训练与甲板运作:美国海军有代际传承的航母经验、标准流程与全球保障。中国在高速学习,但仍处学习曲线——如何保持节奏、夜航、坏天气回收。人和流程同样关键。 结论不是“F-35C稳赢”或“J-35稳赢”,而是:中国如今拥有能把本舰载机联队变成真威胁的低可探测战机,而不只是地区“秀肌肉”。这本身就改变棋局。 美国应如何因应J-35 面对“新中方战机”,简单答案是“我们也多造战机”。部分需要,但更聪明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距离、感知与弹道: 把战线外推。让航母与高价值加油机远离中国沿岸。这意味着更多用远程武器、更精细的加油方案,以及用无人机给F-35C“加腿”,避免把母舰拖进导弹杀伤圈。 饿死对方“态势图”。J-35危险在于它嵌入严密的“发现-跟踪-引导”杀伤链。用电子战、诱饵、网络破坏与电磁管控去打断。如果其舰载机联队看不清,就难以放心开火。 让海面再次“隐身”。潜艇仍是最好的“航母猎手”。在关键海道增加巡逻,辅以海底传感器与天基指示,提高中方航母日常行动成本。 加固“日常高价值目标”。J-35不只为格斗,它威胁美方依赖的加油机与预警机。要分散部署、配护航,并尽可能以更抗打击的替代平台顶上。 这些都不玄妙,关键是心态转变:把中方航母编队视为可信战力,并按它会在危机早期就到场来规划,而不是压轴登场。 用一个词概括J-35:进化 一旦项目上舰,停滞的概率很低。可以预期: 更大推力与更高效的发动机,使武器更重、无加油巡逻更久。 更优涂层与制造公差,静悄悄提升侧向隐身表现。 软件升级,强化传感器融合并接入新武器,更远程空空导弹与更安全距离外发射的反舰武器。 新航母自设计起就采用弹射,让J-35不被“舰独有”所限。能力由点变面,最终形成规模。 美方与盟友会并行反制,更多E-2D预警机在站位、更多F-35C出海、更长腿导弹让巡逻线远离最密集威胁圈。比拼将从“谁的单机最好”转向“谁适应更快”。 直白结论 多年里,把中国航母当“摆设”的看法很流行,而J-35正在改变这种叙事。它不会抹平美国海军在飞行员经验、软件成熟与全球保障上的优势,但它确实给了中国“先见先射”的真家伙,而且配的是能让它带满油弹高频出动的弹射甲板。 这种组合把航母从“象征”变成“工具”。 若你担心大国竞争,这令人警醒;若你关心稳定,也更清晰: 当彼此都能“够得着、看得见、打得到”,日常博弈的激励会更偏向谨慎。 威慑在对手“拳头是真的”时更强,而J-35正在让中国在海上的“拳头”变得真实。 ![]() ![]() ![]() ![]() ![]() ![]() ![]() 来源: https://nationalsecurityjournal. ... -up-in-just-1-word/ ByHarry KazianisPublished8 hours 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