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H:美国的噩梦:中国正以闪电速度掌控未来 中国正以闪电般的速度,锁定可控核聚变产业供应链的主导权,随着技术从理论科学迈向可并网发电,它意在后来居上,超越美国。 中国政府已启动相当于“曼哈顿计划”的行动,要在聚变的下一阶段占据主导。这项技术可能比多数人以为的更快推翻现有能源格局。 北京正在复制它在太阳能板、锂电池、关键矿产和电动车领域用来横扫全球对手的同一套策略。 美国初创企业Pacific F美国ion创始人威尔·里根(Will Regan)说:“中国在聚变领域的崛起,对美国能源主导地位构成生存性威胁”。 里根称,自2023年以来,中国已投入约100亿至130亿美元,系统性布局将支撑聚变电站规模化部署的一整套专业产业。 这一数字超过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很可能高出一大截。 西方商业聚变领跑者首席执行官芒加德(Bob Mumgaard)说:“他们的设施大到你从太空都能看见”。 他说:“我们听到的报告是,他们24小时连轴转,实习生睡在行军床上。这是一场协调一致、由国家组织、志在赢得聚变竞赛的行动。” 芒加德已向美国国会示警,中国的雄心正成为对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 “这是一场赌注以万亿美元计的高风险竞赛。中国已占得先机;美国没有。”他说。 芒加德表示,中国正以巨量资金投入一个“活跃的聚变产业”的所有基础性环节。 芒加德说:“美国没有任何可比的体系。我们的聚变项目看起来还像十年前那样,碎片化、资金不足、装备不全,而且仍停留在科学层面。” 上周,他在国会一场令人震惊但出席者寥寥的听证会上谈到这场聚变竞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同时在上海举行、洋溢着胜利气氛的浦江创新论坛。 中国科学院的张杰教授称,中国正在四川的一座庞大新设施上快速推进一种惯性激光聚变形态,其效率是美国对手的30倍,并有望以每兆瓦时约25美元的成本提供基荷电力。 若真能达到这一水平,将碾压全球能源领域的所有竞争者,使中国成为霸权级电力超级强国。 被称为“聚变博士”的张杰说,这项技术将剧烈改变国际秩序,并引发一次超过此前三次工业革命(机械、电气与数字)的经济巨变。 当加州的Lawrence Livermore实验室在2022年12月宣布实现“点火”,聚变释放能量超过触发能量,中国的核能组织领导人和核聚变研发者们深感震惊。 此后,该实验室已八次复现,并达到4.1的能量增益比,同时实现了被称为“燃烧等离子体”的自持反馈回路。 里根表示,北京立刻领会了这次突破的意义,并动员国家机器全面超越。 北京正在复制它在太阳能板、锂电池、关键矿产和电动车上“消灭”全球对手的同一路线。 他说:“他们如今接近让一座设施运转,其产出可能高出十倍:这是巨大的能力差距。” 中国也在全力推进使用超强磁体的更传统聚变技术。 今年1月,其“EAST”装置在1亿摄氏度以上温度下维持燃烧等离子体创纪录17.7分钟,在一些人称之为“Sputnik时刻”的节点上赶上了西方。 中国如今希望在2031年前向电网输送第一度聚变电,比此前中国官员的说法更早,也比几乎所有人的预期都要早。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国做到了,它将能以西方难以匹敌的速度铺开电站,除非西方也同样“全力重整”聚变。 MIT Technology Review组织的一项专家研究近日得出结论:在支撑聚变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六大关键产业中,中国已主导其中三项,且接近主导另两项。 这些包括制造超导磁线圈所需的薄膜加工(源自其太阳能产业链的衍生能力),以及能抗辐照的特种金属合金。 得益于覆盖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规模为美国 Acela的55倍)与可再生微电网的巨量扩张,中国在电力电子领域也已抢占先机。 我们开始看到美国因过久抱守陈旧化石燃料技术而付出的隐性代价,而中国则押注新电力技术。 目前全球有53家私营聚变公司,迄今募集的资金中有85%流向美国初创。 Commonwealth的30亿美元项目由谷歌、英伟达和华尔街巨头支持,进展已很靠前,拥有实验性托卡马克,并计划在Virginia于2030年代初完成一座商用电站。 但没有配套的专业生态,私企推进速度终有上限。美国尚未建成这样的生态。 美国能源部长赖特(Chris Wright)在媒体上宣讲“八年内实现聚变发电”的蓝图。 美国总统借联合国的全球舞台训诫世界“开放边界的失败实验”。 他说:“我们已到达临界点,接下来会非常快”。 但特朗普政府为让美国企业抢在一群中国竞争者“包场全球市场”之前抵达终点,做得远远不够。 美国迫切需要盟友来补上供应链大缺口:比如日本的超导带材,或英国的放射性稀有氚(H-3)燃料。因此,上周达成的美英核协议中,那个鲜为人知的“聚变章节”就很关键。 芒加德说:“英国是最契合的:他们在氚与增殖包方面的设施非常重要,只要我们能获得准入。但看看印度或欧洲某些地方,你会怀疑他们会站在哪一边。” 聚变电力的优势如今已众所周知:电站不会熔毁;安全性高到可按医院那样监管,几乎可建在任何地方。 该技术不排放碳,也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占地与用水很少;可直接接入现有电网;可24/7供基荷,也可灵活增减;极微量燃料即可为世界持久供能。 仍有大难题:如何阻止中子让反应堆内壁退化?如何在1亿度下控制不稳定等离子体?问题清单很长,但从未有过如今这样密集的解题努力。 关键在于:超导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突然能建造一座尺寸比旧式实验堆小40倍、却能产生同等功率的电站。正是这一点,引爆了全球商业聚变竞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在“逼着我们提速”,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但如果那个由中国最终“拥有”全球能源,那对西方民主国家并非佳境,如果到那时它们还存在的话。 来源: https://www.smh.com.au/business/ ... 0250924-p5mxgc.html ByAmbrose Evans-Pritchard September 26, 2025 — 5.40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