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社论:别为全球生育率崩塌而恐慌 1968年,生物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在《人口炸弹》中写道,人类繁殖速度过快,粮食必然耗尽,“数亿人”将饿死。他甚至设想过“星际运输”安置过剩人口,并主张若自愿节育失败,就应采取强制措施。 如今,许多人仍担心人口过剩。但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富裕国家,更担心相反的问题: 人口崩塌。 马斯克预测:“低出生率将终结文明。” 虽然全球人口仍在增长,但生育率(每名女性一生预期生育数)已急剧下滑。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低于“更替水平”2.1的国家。 哥伦比亚波哥大的生育率(0.91)甚至低于东京(0.99)。 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将在2084年达到103亿峰值。但假设备受质疑。若当前趋势再持续十年,人口将在2065年于96亿见顶,到2100年降至89亿。即便如此,这预测也可能过于乐观。 无论何时到达峰值,低于更替率意味着全球人口将先缓慢、后急剧萎缩,仿佛是过去指数增长的镜像。这种前景令许多人担忧。 一种担忧是经济性的。人口减少意味着创新速度放缓、劳动分工机会减少。 人口骤减将使公共债务落在更少、更年长的人身上。 大城市或许仍可维持,小城镇则可能因学校关闭而空心化。 另一种担忧更狭隘、带有民族主义色彩。不同国家和群体的生育率差异巨大,一些人担心未来“自己人太少”,而“文化异己”太多。这也是为何西方民粹主义者推动奖励生育。特朗普甚至承诺要成为“生育总统”。 人口预测既有确定性(2070年50岁的人已经出生),也有不可知性(今天的20岁人将生几个孩子?)。 长远看,人口萎缩惊人之快;但在初期,变化速度尚可应对。 悲观论者被质疑的理由有几个。人工智能虽被炒作,但发展速度远快于人口萎缩,可能缓解创新受限。 其次,人类健康寿命延长,劳动能力保持更久,减缓劳动力减少。日本人口缩减已近二十年,但生活水平明显上升。 世界构成确实会改变。 到2100年,中国人口或将减半,印度维持更久。 欧美或通过移民延缓萎缩。 未来将更“非洲化”,但非洲生育率也在快速下降。 这些文化与地缘政治变迁属常态,人类过去应对过,还会再次适应。 支持生育政策难以扭转趋势。政府可帮助家庭,但用钱买更多孩子要么昂贵至极,要么无效。 匈牙利投入相当于GDP 6%的生育政策,仍未达到更替水平,且研究表明主要影响生育时间,而非总数。 未来人口缩减和老龄化将要求经济和社会作出巨大调整。 老人需要照料,他们的选票也将深刻影响政治。 养老金年龄提升虽困难,但终究不可避免。 适应一个更空旷的星球并不容易,但可行。 本世纪内所谓“人口灾难”并不可信。 2100年以后的预测更毫无意义。谁知道呢? 届时也许有技术能减轻养育负担,家庭或许会再次扩大。但那只是猜测。 现在,人们应关注,但不必恐慌。 ![]() 来源: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 ... bal-fertility-crash Sep 11th 2025 | 5 min 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