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H:特朗普在与中国的协议中面临耻辱 他需要与中国达成一项“无意义”的协议 特朗普总统在日内瓦与中方谈判两天后宣称,美中贸易关系实现了“全面重启”。 但这真的是“全面重启”吗?还是只是同意继续谈的协议? 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晤后,贝森特称会谈“非常有成效”,而格里尔则表示,协议达成之迅速“说明分歧可能并没有外界想象的大”。 何立峰则表示,双方达成了“重要共识”,并同意建立一个机制,就贸易和经济问题继续磋商,也就是说,达成了一个继续谈的协议。 这与此前美英宣布的所谓“贸易协议”类似,实际上只是一个框架,具体细节需数月甚至数年后填补。 考虑到美国对英国有贸易顺差,且英国本就对外资开放,该协议对双方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尽管特朗普称该协议为“一项巨大的贸易协议”,但外界普遍称其为“空洞交易”(nothingburger),再加上他宣布将“对等”关税暂停90天,被认为是他(或其高级贸易顾问)终于意识到,他所谓的“解放日”关税正对美国经济与其国内威信造成严重冲击。 虽然这次日内瓦会谈气氛较为友好,未让美中关系进一步恶化,两国当前几乎陷入实际贸易禁运状态,但若无一方屈辱性让步,难以看到僵局会如何解决。 当然,也可以设想中国会同意增加自美进口液化天然气、大豆、飞机等产品,以换取美方大幅下调目前对中国出口至美国商品高达145%的关税。 这正是2020年美中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时的做法。 当时中国承诺比2017年多采购2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即特朗普加税前的基准年。但疫情爆发后,中方对美进口反而少于2017年。但协议的签署仍让特朗普得以宣布胜利。 中国清楚,它只需要让特朗普看起来“赢了”,他就会转移注意力。 此外,中方认为美方现在的谈判地位比2020年更弱。 “解放日”以来的资本外流、市场波动、关税对美国通胀、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者面临货架空空与物价飞涨的冲击,都意味着,只要特朗普的“对所有人开战”的贸易战继续下去,压力就只会越来越大。 中国对美国出口稀土、磁体与战略金属的限制,也将对众多美国产业造成严重打击,包括国防供应链。这些关键资源中国几乎垄断,替代供应国极少。 尽管若美方继续维持高关税,中国也会受到打击,但自2020年以来,中国已显著多元化出口市场,对美依赖降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关税造成的损害对美方更大: 美国GDP将减少90个基点,中国则减少60个基点。 随着中美贸易几近停摆,特朗普关税引发连锁冲击,美方急需体面下台阶 随着中国对美出口几乎全面中止,美国西海岸港口已报告集装箱吞吐量下降至少三分之一,特朗普关税的影响即将全面显现: 美国消费者面临更高物价,美企利润被压缩,零售商货架空空,小企业压力剧增,破产风险上升。 那么,特朗普要如何摆脱其贸易战中最糟糕的部分,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45%的关税,以及中方“针锋相对”报复的125%关税? 他并不能像周五在Truth Social上所说那样,轻描淡写地提出“80%好像差不多”。 哪怕是80%(白宫发言人事后称这只是他“随口一说”),也几乎无法恢复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建议,“对等”关税最终可能落在34%左右。如果以2018–19年贸易战后的剩余关税为基础,这将使总税率略高于50%,虽然仍具破坏性,但可能允许有限的双边贸易恢复。 作为交换,美国希望中国承诺切断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供应,解除对关键矿物出口的“实际禁运”,并向美企开放其市场。 若要达成最终协议,贝森特与何立峰可能需要在新闻稿中设计一个“体面说法”,让特朗普看起来有所收获,同时不让习近平显得输掉面子。 实质上,这又需要一份“空洞交易”。 周五公布的中国4月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同比增长8.1%,尽管低于3月的12.4%,但远超市场预期。 而对美出口则从3月超过9%的增长大幅下跌至4月的21%以上负增长。 这说明两点: 第一,关税实施数周内已令中国对美出口量骤减; 第二,中国迅速将出口转向东南亚等其它市场,部分商品可能借道低关税国家转口美国。 中国深知,它只需让特朗普“赢面上好看”,就足以让他转移注意力。 特朗普仓促推出的“对等关税”制度由于各国税率不一,将迫使美方陷入一场对中国出口商品“打地鼠”式的无休止循环,而中方的应变与套利能力早已显现。 无论美中谈判最终结果如何,只要特朗普的10%“通用基础关税”依然存在,中方与他国即便面对的关税比最初惩罚性税率略低,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水平仍将远高于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前的约2.5%。 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但它其实带有“相互毁灭”的特征,不只中国,全球经济都会因此受损。 但若美中谈判代表无法找到一个保全面子的退场方式,这项政策最终也将对美国自身造成极大伤害。 来源: https://www.smh.com.au/business/ ... 0250512-p5lydb.html Stephen Bartholomeusz Senior business columnist May 12, 2025 — 11.57am Sa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