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参展2015墨尔本电子商务展后感 之一 厂商 是的没错,2015 ecommerce Conference & Expo两周前已经结束了。照道理这种活动都是派Marketing的人上就好了,但作为一名最最普通的IT从业者,第一次能跟公司参加展会心理还是挺开心的。 闲来无事,就让我从小虾米的角度聊聊我眼中的展会是什么样的。各位大牛轻拍。 时间:3月10日-12日 墨尔本会展中心 第一天是Workshop & keynote speaker session听得人昏昏欲睡。我真是拿不出旁边人一个个端着架势的范儿,要不是得跟着老板跑打杂,我真是要落跑。真是挺没劲的吧。 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展览是向大众开放的,也是各家Promo自己品牌的好机会。我比较喜欢这一part。 总的来说,人潮比我之前想象中要少。大概上下午都只有午餐前后两个高峰。过去了以后人就变得比较少。据说是本次参展的单位数量和规模貌似都不如去年。今年我目测一下整个会场大概展位也就在60-80个的样子把。 虽然有也不少像是Alibaba和Post这样的巨头在参加做展,但多数还是中小企业做brand Promotion的较多。 大公司的展位我觉得可能对于公众来说其实比较无趣,产品和服务大家都比较熟悉,也就没有什么全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我比较有印象的几个展位,一个是号称最少只需四张照片就能对任何物体做出360度无死角建模的数字图像公司。未来高端的电子商务可能会用上这种专业级的数字图像模型。这一家的技术其实挺成熟的,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与电子商务做结合的契机。 还有就是一个实时流量追踪的公司。可以几乎是实时地追逐某网站的流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本身概念上并不是特别新鲜,但是结合时下议题Metadata Law,貌似比较应景了。 当然还有最近比较火热的支付解决方案,不算很大的会场上随便数数就有三个以上的支付软件在竞争。既有大型的跨国公司,也有本地的后起之秀,各家都想在支付行业分得一杯羹。 数量比较多的当然还有一些网站解决方案公司,从最基本的网页设计到帮助已经成型的网站refine,或者是后台数据分析做strategy的。相信都各有各的市场吧。 最后一家比较特别的是一家菲律宾的公司。说是公司,其实也不是哪一家具体的公司,而是应该是有政府背景的团体。他们没有实际产品做promo,只是欢迎墨尔本有兴趣的电子商务相关的公司外包到菲律宾。我内心OOXX……虽然但凡具有一些技术含量的公司都不会将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但我想来参展的澳洲本土公司的职员们都还是不会太待见拉外包的砸自己饭碗的人吧。就算他们家展位上站了一个穿得很漂亮性感的菲律宾美眉吧…… 之二 访客 说完了厂商,那当然就是各路来访的访客了。 既然是对公众开放的展览,就肯定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但基本上绝大多数都还是相关人士才会来看展,因为这次展览的入场票是如果你只看第一天的展览的话是免费申请的门票。如果你要参加第一天的workshop,或者两天的展览都要看就需要花钱买票。 相关客人有不少是小企业的想要扩展业务的小老板,有各种有政府背景的或者民间的团体,甚至还有tradie打扮穿着安全背心就来的大叔,仔细一问原来是某略知名建筑公司的小manager,等会还有project在附近要视察去。从我两天介绍下来的经验来看,虽然知道讲客气只是单纯了解了解的居多,但其中我感觉还是有几个真正感兴趣的客人的。这种类型的客人你说两句话就知道有戏,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有什么,也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不管将来有没有缘分合作,留下名片联系方式,拿上纪念品,我们今天先好聚好散,Marketing的人会跟您follow up的,有缘分的话咱们下个路口见。 完全无关的纯看热闹的访客我也接待了一个,南美口音时尚潮人打扮,很明显他就是souvenir collector。凡是有送纪念品的袋子他手上都有了一堆,有吃喝招待的展位他必去。然后就看见他晃悠晃悠就朝我走过来了。不管怎样来者都是客,我还是秉持着专业操守招呼他。他假装有兴趣的听了一小会儿我的介绍,然后就直接指着我们桌上的纪念品问这是什么。哈哈,就知道您在这儿等着我呢。来,拿去,互道谢谢,拜拜了您哪~ 另外一个重要的访客来源就是——其他展位的工作人员。 哈哈是的没错,我上篇儿说了,今年人比去年来的人少,过了两个高峰以后,真正的访客就会明显减少。 这时候,就是各个展位互相溜达串门子的时候了。此时不Social更待何时啊! 基本上都是没有竞争和利益关系的公司之间交流气氛比较融洽,更加愿意跟你介绍他们的产品。毕竟也许真的说不定两家公司就合作了也说不定呢。 而直接竞争的A公司和B公司之间,很明显互相都绕着走路,生怕给对方添了人气似的。 想想也是,互相都很了解对方的产品形态。问多了说少了都尴尬,就别互相添堵了。 之三 思考 展后的follow up参与不多,毕竟那是marketing的人要做的事情。但其实不用问我也很容易知道,非常显然地实际反馈要比预想中的还要差一些。 不得不感慨这个年头要把产品推出去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客户对产品的信任感,大品牌和小品牌之间的抉择、更换产品的各种机会陈本考量都是很微妙的事情。 虽然大家都在为把公司的主打产品争取更多的用户而努力工作。Marketing的人在展前展中展后也很努力了,但其实很多时候,差强人意的结果其实和你的推广力度,甚至产品本身的好坏都没有直接关系。小的机构看重成本,对于产品的要求也更具体一些。虽然为了推产品,很多时候你需要做任何你可以做的事情来spoil你的第一个客户,然后才能keep the snowball rolling。可是如果要为小机构的个别需求单独做customization,也还是要衡量成本投入。另一边大的机构要上新的系统或者产品,red tapes和各种微妙关系数不胜数。而这些都是先天性的因素,其实和你要推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种在产品甚至公司背景出生的时候就定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做产品最无力的沟壑。 紧接着的另一个问题,站在技术人员的角度,一直在想为了把产品推出去究竟应该付出多大的成本在Promotion这块,包括究竟sales和技术人员方面应该利益分配是个什么比例才值得呢? 这个问题当然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公司的模式不一样,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这个比例。 大概两种类型的公司。 以销售为主导的,应该是销售人员在一线,去了解去开发用户需求,然后拿了需求回来给技术做产品,再推出去。好像模式比较适合中小公司。因为生产力有限,所以必须要追求利润实现最快转化率最高的业务。而以技术为主导的,应该是根据更广泛的市场趋势和需求,开发出了新产品。然后让销售出去卖,去影响市场去造势从而创造需求。这一模式好像是比较适合大型的公司。因为他们能负担得起这种短期看来冗余的生产力。 所以,销售和技术之间利益要如何分配比较好呢? 具体到我个人,虽然我是站在技术人员的角度,但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更倾向于资源向sales。理论上多拿钱的Sales,人脉积累的应该更多,质量也更高才配得上这份薪水。应该要更加更够促进销售才对。 身为技术人员看到明明好的系统好的产品,因为Promotion和sales不力,烂在了手里的那种挫败感,好像是金钱也弥补不了的。 仔细一想,又觉得好像这是蛮幼稚的想法,产品是公司的,只要还给你发出技术人员的钱,卖不卖得出去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但继续往深了想,如果能给销售多一些资源,促进了产品的推广,那么后续的产品也会给技术开发人员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需求,为什么不呢……毕竟要是产品卖不好,直接整个部门砍掉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啊…… 好像所有问题又回到了公司运行模式的问题上来……思路已乱,胡言乱语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束这一次展会带来的天马行空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