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必和必拓同意改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
这是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一次里程碑式货币转变
全球铁矿龙头企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与中国买家达成突破性协议:
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将把其对华铁矿石现货交易的30%改用人民币结算,而非美元。
此举明显偏离传统大宗商品交易做法,预示全球铁矿石定价权或将出现变化。
这不是简单的货币替换。
业内消息称,执行过程需要“整合本土银行贷款、跨境支付系统与汇率对冲,形成全流程闭环”。
这套复杂的金融架构,凸显双方对该安排的战略重视。
仅在2024年,必和必拓向中国发运约2.95亿吨铁矿石。按30%计算,人民币结算规模约8850万吨,年贸易额折合约80亿至100亿美元。
理解必和必拓转向人民币结算的战略考量
该协议是在一段紧张期后达成的:2025年9月下旬,中国买家暂停了与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铁矿交易。这是中国相关方为提升在传统由海外巨头主导的市场影响力所采取的更大策略的一部分。必和必拓、力拓(Rio Tinto)、巴西淡水河谷(Vale)与FMG(Fortescue)合计占中国铁矿进口的70%。
经过谈判,必和必拓同意按人民币结算,等于为中澳资源贸易关系开启新篇章。
尽管更广泛的美中贸易摩擦仍在塑造全球市场,但这一转变体现出务实的商业调整。
必和必拓西澳铁矿(Western Australia Iron Ore)年产能超2.9亿吨,使其成为中国钢铁产业的关键供应商。这种关系带来相互依赖,也形成双方的战略博弈点。
是什么触发了这次结算货币的改变?
直接导火索是2025年9月中国买家暂停美元计价交易。但更深层的动因更具战略意味。
对中国买家而言,人民币结算有多重实用好处:
— 采购铁矿时减少汇率风险;
— 降低采购财务成本;
— 原料成本与成品钢价(均以人民币计)更好匹配;
— 在价格谈判中获得更大杠杆。
对必和必拓来说,这是维护最大出口市场准入的务实选择。
2023年,澳洲供应了中国铁矿总需求的67%,约7.1亿吨,显示这条贸易关系的重要性。
此举也契合全球多元化货币趋势与中国在战略商品领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
人民币结算协议的关键条款
必和必拓在新协议中接受了哪些条件?
— 将与中国的铁矿现货交易中30%改为人民币结算;
— 协议覆盖到岸价(CFR)并以中国港口为基准;
— 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实施;
— 2026年的长期合同维持美元计价,作为观察期;
— 未来是否将长期合同转为人民币定价,取决于中国人民币铁矿指数的市场接受度。
这种分阶段路径显示必和必拓的谨慎:先在现货中检验人民币结算效果,再考虑更大额的长期合约。对2026年长期合同设观察期,也为评估新体系的运行留出时间。
若要在长期合同中采用人民币定价,中国的人民币铁矿指数需证明具备足够流动性、透明的方法学、以及抗操纵性——这些都是国际大宗商品基准的通行标准。
结算机制将如何运作?
人民币结算远不止“换币种”这么简单,需要整合多种金融与风控系统:
— 使用中国境内银行贷款体系,便利买方付款;
— 依托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可能使用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CIPS);
— 通过汇率对冲机制管理币种风险;
— 打造覆盖全流程的“闭环”操作。
2023年,CIPS处理人民币134.5万亿元(约合1.89万亿美元),为全球大规模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必要基础。
2013年上线、以人民币计价的大连商品交易所(DCE)铁矿石期货,按成交量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衍生品市场,为人民币计价提供了价格发现基础。
市场影响与力量格局
这笔协议如何影响中国在铁矿市场的地位?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钢厂、贸易商将获得多项战略优势:
— 大幅降低美元/人民币转换所致的汇率风险;
— 通过减少换汇成本降低财务费用;
— 原料与成品成本结构更匹配,提升采购主动性;
— 与矿商谈判地位更强。
据SteelOrbis的行业消息称,该协议“将提升中国钢厂的议价权,并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帮助改善其利润”,而此前在2025年9月,高矿价与疲弱钢需曾挤压盈利。
中国是全球最大铁矿进口国与粗钢生产国——2024年粗钢产量约10.2亿吨,占全球约54%。当中国以整体力量出手时,市场影响力十分可观。
更广泛的货币层面意味着什么?
这一转变对货币与贸易格局有重要影响:
— 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占比;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弱化美元在铁矿交易中的“单一霸权”;
— 推动全球大宗贸易的多元化。
根据SWIFT数据,2024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排名第5,占比约4.7%。但截至2024年,约80%—85%的大宗商品交易仍以美元计价。此次协议是中国在战略商品上推进人民币结算的又一步,尤其当中国在这些商品上具有主导消费力时。
全球铁矿供应链背景
必和必拓在中国铁矿供应中有多重要?
— 四大矿商(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FMG)合计占中国铁矿进口的70%;
— 2024年必和必拓对华发运2.95亿吨;
— 2024年澳洲铁矿总出口约8.81亿吨,价值约1360亿澳元;
— 中国仍是全球最大铁矿进口国与钢铁生产国。
高度集中的供给结构让矿商拥有议价力,但也令其更易受中国买家“集体行动”的影响——正如2025年9月的交易暂停所示。
力拓在2024年对华出货约3.2亿吨,显示对中国需求的相似依赖。巴西淡水河谷每年向中国发运约2亿吨,但其航程明显更长(30—45天),而澳洲供应商仅需7—14天。
市场对此协议有何反应?
初步反应谨慎,但指向潜在的长期影响:
— 行业预期中国钢厂议价力提升;
— 或有助于修复此前受挤压的钢厂利润;
— 中国假期后首个工作日(10月9日)铁矿价格小幅走高。
这反映出短期实际影响与可能的长期结构变化并存。业内仍主要使用独立价格机构的日度现货评估,诸如普氏62%品位铁矿石中国到岸价(Platts 62% Fe Iron Ore CFR China)作为现货与长协的参考。人民币结算的接入,需要与既有定价机制做好协调。
铁矿贸易的未来展望
长期合同将如何演变?
该协议为人民币结算的后续扩展奠定路径:
— 必和必拓对2026年长期合同设观察期;
— 若中国的人民币铁矿指数满足市场接受标准,将启动以人民币计价的长期定价谈判;
— 过渡期便于双方评估新结算体系的有效性。
要在长期合同中成功采用人民币定价,需要满足多项市场认可条件:
— 足够的交易量门槛;
— 与现货基本面的价格相关性;
— 广泛多元的市场参与者;
— 指数方法学的透明度。
行业估计,大矿商50%—70%的铁矿销售为长期合同,其余为现货。一旦人民币延伸至长期合同,其市场影响将远大于现货阶段的试点。


来源:
https://discoveryalert.com.au/ne ... n-ore-markets-2025/
By
Muflih Hidayat
on October 11, 2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