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我的澳洲JOB SEEK之感(转贴) (2006-5-1) Passion Vanilla · 大头做吐司 --5月15更新--香煎培根吐司 (2010-1-23) datou2z
· 【136mydream】--论成就感和价值 (2011-8-11) 136mydream ·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2008-1-28) 老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7877|回复: 88

[澳洲资讯] 澳洲本财年净移民将超30万,远高于国库部预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 15: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移民抵达人数激增,今年有望净移入30多万人,比国库部预测的高25%。

前移民部副秘书Abul Rizvi说国库部预测的每年移民235万5000人 - 也就是长期的疫前平均- “严重低估了”实际数据。

国库部长查尔莫斯表示政府可能会采纳澳洲商会关于把永久移民设定为全国总人口比例的建议,也就是提升目前每年19万5000人的上限。

周五查尔莫斯告诉国家广播电台说他“个人支持”关于“如果有一种方式可简化一些流程,获得正确的组合,同时也认可移民不该取代培训”的谈话。

10月份的预算预测2022-23和2023-24的净海外移民流入为23万5000人,预测说这是基于移民“将和疫前趋势保持一致的”假设。

周五政府发表的人口声明进一步解释说这个数字是基于“2004-05年到2017-18年的14年间的平均数。”

估计的23万5千中有19万是永久移民,13750个人道主义移民,66000个“住在澳洲数年但不转成永居的临时移民”,再减去2万个永久居民和15000个澳洲公民移民离开澳洲。

但是Rizvi告诉《卫报》说今年迄今为止抵达人数比估计的高得多,“因此光是从这个因素来看过国库部低估了净移民。”

Rizvi引用12月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10月份抵达的人数比离开的人数多近20万。

“如果抵达的人数远高于离开的人数 ,那么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变为净移民流入。”

光是在10月就有120万人入境,100万人离境。其中43万470个短期访客抵达,而36万460个短期访客离开。另外有72万1860个澳洲公民短期出访归来,而60万9160个公民短期离开。

“国库部假设今年的净移民流入为23万5但是我认为会超过30万。”

“这种情况30年未见了,和我们以前见到的情况都不一样”,他指的是入境超过离境人数之多。

确切的数字还不知道因为最终的净移民数据要到下财年才知晓,而且也不清楚临时访问中有多少比例会得到签证延期。

在到2022年11月的11个月里,Rizvi说“前所未有的入境比离境人数多34万”,这“在2022年12月可能会进一步增长”, 最近的统计局数据将于下周发布。

2019年入境超过离境人数中的71%转换成净移民;2018年是40%,2017年是70%。

哪怕以40%做谨慎预测那就是有13万6千人会转换成净移民,而国库部仅预测在2022-23年间仅有66000个临时移民会变成净移民。

Rizvi表示入境人数的增多可能是收到父母和其他亲戚持短期签证来澳等待永久签证的驱动。

“而且因为劳动力市场强劲,人们来了以后变成比如说留学签证- 现在实际上是工作签证了- 或者在境内申请工作度假签证。”

人口中心的声明预测在每年23万5的净移民下,到2060-61澳洲的人口将达3920万。由于全球Covid的影响,这个预测比之前的预测要人少而老。

但是在“高移民的情境”也就是每年47万净流入的情况下,澳洲人口到那时候会达4930万,中位年龄41岁,小于基本方案的42.8岁。

声明指出预测移民模式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它说留学生数量尤其对“学生来源国对移动的限制”敏感。

https://www.theguardian.com/australia-news/2023/jan/13/australia-on-track-for-2023-migration-boom-as-arrivals-dwarf-treasury-forecasts-ex-official-says

管理人员评分

BOC  在2023-1-13 15:14  +24分  并说
于无声处听惊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3-1-13 15: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beralo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beralo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希望都能留得住

发表于 2023-1-13 15: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马.自达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马.自达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房租继续涨,房价估计也要止跌回升了。

发表于 2023-1-13 15: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onest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onest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房价要涨

发表于 2023-1-13 15: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CF5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CF5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悉尼墨尔本短期内租房市场还会持续火爆

2019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23-1-13 15: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uperd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uperd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房价要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3-1-13 15: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dfe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dfe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错!是大涨!

2019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23-1-13 15: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uperd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uperd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澳洲就不能大批量建造优质公寓楼。。。。。。。

舆论自由意味着容忍自己不喜欢的言论的存在。
我的观点当然可能是错误的。可以拉黑,无权屏蔽。

发表于 2023-1-13 15: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iaoshuzim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iaoshuzim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uperdigua 发表于 2023-1-13 16:47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澳洲就不能大批量建造优质公寓楼。。。。。。。

  ...

澳洲有些公寓质量还是不错的,一些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在面积,质量,用料上都可以,我觉得现在公寓最大的问题是在于物业管理费用太高,动不动一个季度就要两三千,还有一些什么special levy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superdigua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VIC REGIST

发表于 2023-1-13 15: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kliop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kliop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23-1-13 15: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自游自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自游自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事。来帮忙拉动澳洲经济增长。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3-1-13 16: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q052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q052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uperdigua 发表于 2023-1-13 16:47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澳洲就不能大批量建造优质公寓楼。。。。。。。

  ...

因为人们就是喜欢大house

公寓从本质上讲,就是反人类的,生育率的杀手
"Free speech is meaningless unless you allow people you don't like to say things you don't like. "

By Elon Musk

发表于 2023-1-13 16: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dfe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dfe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uperdigua 发表于 2023-1-13 16:47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澳洲就不能大批量建造优质公寓楼。。。。。。。

  ...

总的来说还是土地不够贵嘛,人口密度不大

发表于 2023-1-13 16:0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吃貨一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吃貨一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xiaoshuzime 发表于 2023-1-13 16:53
澳洲有些公寓质量还是不错的,一些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在面积,质量,用料上都可以,我觉得现在公寓最大的 ...

Special levy大部分都是因为建筑质量出问题才收了。2000年以后的楼很少有不出问题的,就是问题大小不同而已。手里三个投资房,两个都出了问题,需要special levy。唯一没问题的是一个40多年的老楼。

发表于 2023-1-13 16:0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uluca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uluca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就不明白House建造价格为什么那么贵,看美国新房的视频,德州一个全新2层小地奢华豪宅80万
这个价钱在澳洲建筑费都不够

发表于 2023-1-13 16: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elloch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elloch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ulucai 发表于 2023-1-13 17:08
我就不明白House建造价格为什么那么贵,看美国新房的视频,德州一个全新2层小地奢华豪宅80万
这个价钱在澳 ...

你看看美国建筑工人的时薪多少,澳洲又是多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3-1-13 16:2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nole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nole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ulucai 发表于 2023-1-13 17:08
我就不明白House建造价格为什么那么贵,看美国新房的视频,德州一个全新2层小地奢华豪宅80万
这个价钱在澳 ...

工地最基本的没脑子的小工都要$350一天了,建筑费用怎么可能降下来。
美国人工成本低是低人权优势

发表于 2023-1-13 16: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wa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wa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有些公寓质量还是不错的,一些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在面积,质量,用料上都可以,我觉得现在公寓最大的问题是在于物业管理费用太高,动不动一个季度就要两三千,还有一些什么special levy的+1

Why?? 物业管理费用太高,动不动一个季度就要两三千,

发表于 2023-1-13 16: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hY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hY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房价要涨

发表于 2023-1-13 16: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0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0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觉房价要bounce back了!

发表于 2023-1-13 16:4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env198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env198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是工资要将房价要涨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3-1-13 16:5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cf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cf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uperdigua 发表于 2023-1-13 16:47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澳洲就不能大批量建造优质公寓楼。。。。。。。

  ...



Re  #8  

應該是基於 需求/選擇/購買.....(還有 自由/自主權)
我  來自香港  在香港購買第二個住宅時,  細看樓契  我那個單位所佔整體物業  1/500(五百分之一).....

移民紐澳  都沒有拈手高樓大廈.....


发表于 2023-1-13 16:5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iv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iv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enolee 发表于 2023-1-13 17:29
工地最基本的没脑子的小工都要$350一天了,建筑费用怎么可能降下来。
美国人工成本低是低人权优势 ...

美国的材料是不是也便宜点?
看小红书很多美国的人DIY 感觉工具材料都便宜,对比bunnings的。

2019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23-1-13 17: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uperd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uperd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xq052b 发表于 2023-1-13 16:00
因为人们就是喜欢大house

公寓从本质上讲,就是反人类的,生育率的杀手 ...

。。。。。。。和生育率无关。

1970 年世界各大都市都遍布高楼,但生育率高。

目前,北欧城市高楼相对很少,生育率同样很低。
舆论自由意味着容忍自己不喜欢的言论的存在。
我的观点当然可能是错误的。可以拉黑,无权屏蔽。

发表于 2023-1-13 17: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q052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q052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uperdigua 发表于 2023-1-13 18:21
。。。。。。。和生育率无关。

1970 年世界各大都市都遍布高楼,但生育率高。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6896.html

原帖里有图片和图表,懒的一张一张贴了


公寓楼住宅楼:欧洲和东亚生育率的第一杀手



1、欧洲各国生育率低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一个新解释



德国正在面临着人口坍塌,而且和前三十年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东欧的移民可以补充了,因为东欧和俄罗斯的人口也在坍塌。只能更大力度的从土耳其移民了。







德国2014年时,45-54岁和5-14岁分别为1400万人和700万人。十年后,1400万人进入60-69岁,而20-29岁的只能补上一半。所以现在约400万土耳其移民仅仅是个开始,大头还没来呢。



很多人嘲笑德国引进移民是蠢到到自杀。可如果你是政客,很多工厂招工不足需要外迁(会导致当地失业暴增、房价剧跌),300多个选区里有几十位议员要求,得想办法(引进移民并给补贴)让工厂继续运转、空房子还值点钱,否则就反你的水,而你要继续执政缺不了这几十票,你能拒绝吗?



欧陆文明的衰落早在几十年前生育率暴跌时就已经铸成了,看看意大利的情况:







还有西班牙,即将工作的比即将退休的少40%:







但法国却相当不错,英国跟法国差不多,即将工作的和即将退休的人口差别很小:







同为西欧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



影响生育的显著因素,比如富裕、城市化、女性受教育年限,这些大家都知道也都正确,只是过于大而化之,而且除了疯子谁会主张通过把人变得更穷、更蠢来维持生育率呢。



观念文化、民族性等理由也太过宽泛,而且变化太快,上一代人热衷战争,下一代就和平反战;上一代人以储蓄为美德(我还记得刚上网时嘲笑中国人攒钱的段子很流行),这一代各种消费贷覆盖后流行的是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所以更可能的是,生育率低和观念文化的变迁,可能同样是后果和表现型,至于起因则需要另行寻找。



那有没有相对硬性的通行的起因呢?



我曾在一篇旧文里提到过房产影响生育的视角:



住房有几个房间。四五个卧室的一定比一居室、二居室的生育意愿强;



多少岁获得住房。到三十多岁才能稳定下来考虑生娃,就不大行。美国房价中位数大概是家庭收入中位数的3倍出头,而台湾是6倍、香港长期在10倍以上,就有明显的生育率差异。



最后是加班还贷压力、托幼教育压力和阶层晋升压力等,导致养育的机会成本高昂。



但这三条用来分析欧洲时不那么好用,大略看了一下数据,发现需要修正权重,那就是:



公寓楼是大杀手。独栋和联排,只要是独门独户,即使面积小也不碍事;但住宅楼就是不行。



其次是城市拥挤程度,得能够自由“摊大饼”,过度拥挤也是非常不利的。



这张来自欧盟统计局的图,橙色是住公寓楼的居民,深蓝色是联排,浅蓝色是独栋。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超过50%的人住在公寓楼里,比多数原东欧穷国还多,令人震惊。







继续看表吧,西欧各国住公寓的家庭比例和生育率找出来,加上一个城市人口密度,原东欧国家和人口太少的比如卢森堡、马耳他等去掉。







结果相当明显:住公寓楼的家庭超过一半,毫无例外、无可救药的生育灾难;公寓楼只占两三成的就没事儿。



辅以这张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就更有意思了,英国法国的人均面积不比德国、意大利、希腊大,比美国枫叶国袋鼠国小的多,生育率仍然稳得很。看来人均面积和房价的影响,要低于住公寓还是独栋联排。(图中俄罗斯和中国人均面积为何远小于日本,多半不是土地不够,而是观念或者机制的问题)







2、美国数据也符合“公寓多了生娃少”的规律







这是我以前的一张图,美国前35个人口大州,公寓占比最高的那几个,生育率大多也位于低档。补上人口小州哥伦比亚特区(60%公寓,2017年1.41生育率)、罗德岛(40%公寓,1.51生育率),也一样。稍微不寻常的是纽约州50%公寓还有1.65,猜测是纽约有很多单身公寓还有租金管制引发的大量不常住租户,常住公寓的家庭比例多半远低于50%。



另外当时也提到,现在拉丁裔2.0、黑人1.83、英语白人和亚裔1.7上下的生育率,族群文化差异并不如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大。



3、日韩大概也符合







与多数人直观感觉相反,日本国土狭小、农地保护严厉,但也只有42.4%是住宅楼,其余家庭大都住在独栋“一户建”。可惜他们城市里的一户建特别密集,长宽八九米的地基起两层,密密麻麻挤成一排,在富裕国家中算是最丑,两排之间只有6米甚至4米宽的街道,只够两辆小盒子车“Kcar”交会,名为独栋实则也很压抑。



假设日本拿出6000多万亩耕地的10%(比现在抛荒的少,务农人口平均年龄超过60岁了),放开城市周边农地,那也有40多亿平米,一半分摊给那2000万户“一户建”每户多占地占道100平,另一半用于道路管网公用,我估计生育率能上到1.6多吧。



但日本已经比韩国和中国台湾要好了,1.4多的生育率也是东亚之光。根据Demographia的城市人口密度数据做了这张东亚排行榜,受表的长度所限,日韩台都只筛选到100万人口以上的:







可以看到,澳门、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极高,基本没有独栋,生育率天然就该0.9-1.1左右的,新加坡绞尽脑汁用组屋降低房价、提高人均面积,这10年最高点也就1.29。都是注定只能靠从其他地方抽水。



日本的城市人口密度相对反而最低,毕竟还肯“摊大饼”,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二层小楼,可惜太密了点。插一句,郊区“摊大饼”是富国的特权,过度集聚通常是穷国基建不足或土地开发受限的结果。Demographia给出的1000多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据中,每平方公里超过5000人的有580多个,没有一个北美澳洲的,西欧也不到10个,170个左右中日韩台的,其余近400个全部都是陷阱或者失败国家:巴西、伊朗、印度、印尼、孟加拉、菲律宾、尼日利亚、刚果等等布满贫民窟的城市,而且基本塞满了前200位。



所以日本生育率在中日韩台中最高也不出奇。韩国又不像香港澳门新加坡是海岛,这么搞是真正作死。



有人会说日本经济停滞而韩国在增长啊……注意,那是因为内战原因,韩国战后的生育高峰比日本晚了十年。等韩国1955—1975那批人开始退休,只有一半人接手工作、接收楼房,经济、资产价格、老人生活质量,那会叫一个惨。







看到一个韩国数据说,在1990年时23%的家庭住在公寓楼里,而到了2005年就达到53%。去搜了下生育率,分别是1.57和1.08,掉的非常快。尽管韩国住宅楼最多是80-200平米的,平均数超过100平米,应该是世界第一,还看到有老外奇怪要这么大干什么(他们直觉中公寓楼不是house,不适合家庭代代居住)。



没想到韩国这种大板楼,看似既节约用地,又保证居住品质,仍旧是生育率杀手。再对照德国,套均面积90平不算小,房价房租控制到几十年没有波动(不愧德国人),但由于公寓比例高、大宅少(超过120平米的只有1/4),结果就是单身或者小两口住房非常舒服,想多养娃就特别痛苦,青年们也会把自己的选择合理化,目前40-44岁有大学文凭的女性丁克比率超过1/4,成了文化了。



有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之后的几次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的城市生育率已经到了0.9,镇的生育率约1.15,农村生育率约1.45,对此我觉得大致可信,因为和前面许多数据可以互相参照。



目前我还没找到公寓楼比例高的城市,生育率还高的(人均GDP低于1.5万美元的除外),小蜗居是生育杀手这符合常识,大平层也白搭则有点难以置信。有发现反例的请告诉我。



4、为什么比起住联排或独栋,住公寓明显缺乏生育意愿?



这超过我的能力圈了,推测一下。



一是《规划为什么会失败》里提到,大多数家庭就是喜欢相对私密的独居,不受别人日常噪音打扰,自己和小孩搞点噪音也随意。愿意聚居在公寓楼的新潮青年在调查中的比例不超过20%,事实上只要收入和工作半径允许(或者退休),绝大多数家庭都会搬到独栋里去。



另一个是联想到很多年前看到的一篇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具体出处不找了。悬崖上的海鸟总是不停的鸣叫,研究者好奇做了个对照实验,捉些鸟来分区饲养,发现给持续播放鸟叫录音的那些孵育后代的数量能差一半。研究者推测这是海鸟的一种进化适应,通过叫声推断资源竞争程度,密度太高就少生养,避免浪费,没啥竞争就努力生养,多占地盘。



类似的,独栋或者联排住房,尤其前后院有一点儿泥土草坪的话,会给人一种领地感觉,而高层公寓楼则给人一种旅店,或者集体穴居防御外部威胁的感觉。不过这些可能都是胡说八道,还是跳过去吧。



5、这种错误如何铸就并维系的?



这个层面就过于复杂和抽象,挑几个视角:



一个根本因素是,房产税和增容费,没能及早成为全球城市运营的公认的基础规则。按理说,地主获得了城市的公共服务,就应该用房产税来支付;农田牧场转变成工厂住宅大大增值,就需要缴纳增容费(比如周边地价的7折)用于道路、管网开支,还有其他不能开发的地主的补偿;而那些需要征用于道路、公园的地主,则应当获得4-5折以上地价的补偿(你觉得价格谈不拢那就交7折自行开发,再年年交税也行)。这种机制下城市扩张是皆大欢喜的事,也没有特别大的“审批之利”供地主、政客议员、行政官僚们博弈。



但正因为如此,才在全世界推广不开,除了从殖民团体基层自治发展起来的美国。日本主要是采取土地重整+遗产税的方式,给一些钱+可出让宅基,换走一些地权用于工业和城市。韩国台湾的研究不多,感觉大概类似。这样“审批之利”相对比较大,勒的越紧,倒腾差价越大。



借用伦敦政经学院几位教授做的Demographia房价承受力研究中的一张图,绿线表示市场机制下,地价从中心区域到边缘区域缓慢降低,而红线则表示,当有审批限制或者禁令画圈时,圈内价格会过高,而圈外价格会过低。这个差价在国内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土地财政的源头,而在海外则成为政治分肥的沃土,有利益在,就有人争;有人吃上了,谁再去赶走就不合算了,自己得罪人还没啥好处,还不如看懂了去吃一口。







第二个原因是战后废墟上重建的压力,使得规划管制还有丑陋的公寓楼大行其道,因为凑合应急的话既快速又省钱省料。饱受战争之苦的选民们也接受并支持社会民主党,搞国企和社会福利,实行半计划经济。1947年英国工党政府出台了《城乡规划法》,用绿地把城市边界围起来,开了个粗暴限制地权的恶劣先例。欧亚各国模仿时也都觉得天经地义,各种类似的法律法规可能有几千部吧。曾经想研究一下日本韩国台湾的土地管制脉络,结果看了点简介就晕倒了。



学者眼中的“伦敦绿带”,是不“摊大饼”就搞卫星城而臭名昭著的案例,如下图:







第三个原因是观念层面的。特别是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几乎成为全球共识,人口、粮食、淡水会有危机啦,石油会有危机啦(那时估算的是每年20亿吨还能用20年,结果40多年后汽车从2.5亿辆变成12亿辆,石油还够每年40亿吨用50年的),各国会争抢而大打出手。负责任的政府,自然应该限制别墅用地,保护粮田,限制汽车,促进公交等等。



这些观念对于绝大多数“承认市场”而不“信奉市场”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不容辩驳,政客官员、大众媒体、社运领袖们也愿意把这些捧成权威,方便继续指引人民,市场把旧危机都解决了就再找下一个,总之要管。而学者们根本就吵不过他们,不被诱导利用就极其难得了。



这些规划和限制的副作用之中,促成日本泡沫和美国次贷危机只能算是比较小的,以前提过,就只插两张图,泡沫都发生在严格管制的区域,其他地区没啥事儿:











第四个原因是规划审美层面的。村镇出身的特别喜欢城市有城市的样子,在一片农田之中矗立一片高楼,有一种视觉冲击的美感。或者看到先进国家最中心的那一两个城市里有很多高楼(可能不到所有城市占地的千分之一),自己就要搞多10倍100倍才觉得有面子(你看我们县城也像纽约香港了!),至于居民想住独栋联排的需求,一边儿去,难道不知道人多地少吗?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战后就长期提供六七成的公寓,即使有大把土地而且城市也未遭受战火,直到居民普遍厌弃和集体抗议后,才把比例颠倒过来。小镇青年出身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宣称“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但他设计的著名的马赛公寓极不适合养娃,当然他也没有孩子。(这两个刻薄段子是从《规划为什么会失败》里抄来的)。



第五个比较特殊,就是之前执行过全面计划经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大象公会曾经写过一篇《苏东国家的生育诅咒》,讲全世界未富先老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前苏东集团的,赫鲁晓夫楼迫使几对青工共用厨房厕所,计划经济把人当作材料和工具,削薄了父母养育生命时的所需的爱意和期望。



计划经济总是导致从面包、汽车到住房的全面短缺和粗劣,而且调整和进化几乎都被锁死。哈耶克早年曾舌战群儒,力证万千人的供求和创新不可能计算。苏联解体后学者们去实际研究了才明白,计划者不仅是算不过来,而且特别起劲的集体故意制造短缺、浪费和不满。因为这样才有有很多人尊重和恳求他们,不纯粹是干巴巴的齿轮和螺丝,更不能是可以裁掉又无处可用的齿轮和螺丝,那还不如狗。



一个例证就是苏联互联网的发育史。五十年代末一名军方专家写信给赫鲁晓夫,建议用军用计算机闲时帮助国民经济核算,军方截获信件后大怒,你竟然想把军方资源分给国家用,就把他捉来秘密审讯然后找个茬儿开除。后来一位控制论专家认为,随着苏联经济发展将需要100亿计划者来为2亿多人计算,所以必须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方案在1970年提交到最高当局讨论,会议上财政部长坚决反对,因为数据和决策联网之后他们的权力就小了。直到苏联解体,上万个计算中心也没联网,还得经过层层官僚们调整删改,而高层则继续沉浸于了解全面信息、掌控未来走向的幻觉中。



有趣的是,当时大佬柯西金和勃列日涅夫其实支持这个方案,但会议当天缺席,因为不愿和财政部长闹掰,毕竟苏联的星辰大海那是未来,而同僚和睦可是眼下啊。



又习惯性跑偏了打住。俄罗斯最近生育率恢复不错,俄罗斯族接近1.5,和日本德国相当,高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他们的大麻烦是俄罗斯族只占80%,不像后几个基本是单一民族。



6、中国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根据恒大研究院的估算数据,当下国内城镇住宅约3亿套,其中约20%是平房,公寓楼约2.4亿户,已经超过50%了。如果后面的城市化继续按照韩国香港路径走下去,继续对沿海沿江地区的联排和别墅零供地,在城市建设生育黑洞,在村庄建设空心住宅,那想必生育率掉到1.1左右、每代人口减少40%多,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看这张图,是不是怀疑借鉴方向选错了?







即使借鉴更加人多地少的日本,在“粮食安全”、“耕地红线”、“集约用地”、“均衡发展”等政策十几年来不断加码之后,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已经大幅超过老师,预计很快就会赶上韩国。是不是应该像计生一样,需要停下来而且反向操作呢?



对于发钞狂魔和基建狂魔来说,想转向的话不存在国力障碍,3亿亩村庄占地、四五亿亩半抛荒耕地,挪些指标给沿海沿江城市带,也足够两三亿家庭过半人口住上独栋联排。但在正确观念克服种种习以为常的偏见、被大众接受之前,就拿着红蓝铅笔琢磨规划、房价、财政、地方债、房产税、宅基等等怎么配合,未免太心急了。



所以等“摊大饼才是对的”、“进口粮食总比进口移民要好”、“别墅和联排才是普通人住宅,公寓是给大城市里投行们码农们等少量时间金贵的人”等观点能传播开、有些接受度以后再说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9 收起 理由
peterzhaoau + 4 感谢分享
eagleowl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Free speech is meaningless unless you allow people you don't like to say things you don't like. "

By Elon Musk

发表于 2023-1-13 17:3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nielwe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nielwe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danielweng 于 2023-1-13 18:37 编辑
superdigua 发表于 2023-1-13 16:47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澳洲就不能大批量建造优质公寓楼。。。。。。。

  ...


有啊,到处都在起高楼。就是都不便宜。或者你说的是便宜的公寓?估计是因为人工成本太高,做低档公寓,材料上也省不了不少钱,利润太低了。
专业砸分三十年,求互砸!有砸必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3-1-13 17: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nTheEn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nTheEn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xq052b 发表于 2023-1-13 17:00
因为人们就是喜欢大house

公寓从本质上讲,就是反人类的,生育率的杀手 ...

以前有个专门干建筑的网友解释过,因为澳洲的建筑标准低,比孟加拉还低,所以不只是公寓的问题

发表于 2023-1-13 17:4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李十三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李十三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希望喜欢这里的人来,不喜欢这里的人走。

发表于 2023-1-13 17: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z1215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z1215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ulucai 发表于 2023-1-13 17:08
我就不明白House建造价格为什么那么贵,看美国新房的视频,德州一个全新2层小地奢华豪宅80万
这个价钱在澳 ...

美国大多数的州房产税在1%-2%之间。澳洲没有。
80万的房子,每年交8000到1.6万。所以价格整体都低。
Ao

发表于 2023-1-13 17:5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fc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fc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这些国家真好,人家培养一个人花了几十年,你一招手就来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