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爱中国的“洋鬼子”
此文章由 俞安甫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俞安甫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个爱中国的“洋鬼子”
今年的澳大利亚日对于我们这些居住在澳洲的华人具有双重意义,因为它也是华人农历年的大年初一。在庆祝澳大利亚国庆的同时,我们迎来了牛年的到来。澳大利亚作为西方国家中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历来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为中国而撒下的热泪,至今让人难忘。
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另一个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澳大利亚人。这个“Aussie”因着基督的爱的缘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云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传扬基督的爱。英国著名的宣教士戴德生说过,“假使我有一千英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如我有千条性命,我决不会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他热爱中华民族的灵魂,年轻时来到这片土地上,年老时也葬在了这片土地上。与戴德生一样,这个“Aussie”三十岁来到云南,七十岁时去世,也葬在了这块洒下青春,热血,和眼泪的土地上。
他的名字后人已经无从查考了,从他依稀可见的墓碑上,人们看到Victor的名字。当地的村民都称他为魏牧师。1904年,他远涉重洋,从澳大利亚来到了中国云南省禄劝县乌蒙山深处一个荒远的小镇:撒营盘。他带来了望远镜、照相机、玻璃瓶、西药药片、甚至还有手术刀,以及一些小册子和黑色封皮,厚厚的《圣经》。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想象当年魏牧师来到这里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不要说手机,电脑,Internet,或是今天人们认为基本生活设施的电灯,自来水,抽水马桶,甚至下雨之后因为道路泥泞,出门鞋上要绑一种专门的铁掌,还有成群的狼在周围嚎叫。语言,文化,生活上的障碍,以及时不时传来其他的传教士被人杀害的消息。今天的人们一定会问,如果不是因为基督的爱的缘故,这个人放下舒适的澳洲生活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个穷乡僻壤,蛮夷之地,他一定是疯了。
就在这种环境之下,魏牧师开始了他的工作,向当地的山民传播基督的爱。他向当地的村民提供帮助,给穷苦的家庭接济食物,给生病的村民提供医治,使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帮助改善当地的卫生条件,买下抚养当地被出售的孩子,甚至回国学医后为当地的村民拔牙。慢慢的,他与当地的村民成了好朋友,当地的村民也慢慢地接受了他所带来的基督教信仰。教堂建立起来,当地的村民得到了在基督里的爱和永恒的生命。
与其他传教士一起,魏牧师还为当地的村民创立了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并且有了自己语言的圣经。魏牧师在当地村民中的威望如此之高,以致后来不信教的一位共产党员提到他时都肃然起敬。他提到魏牧师对人如何和蔼可亲,对事如何克勤克俭,还特别说到他如何多才多艺:可教大家弹琴唱歌、可为乡亲们送药治病:甚至还能开刀做手术。
魏牧师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澳大利亚与日本交战。魏牧师的儿子在与日本军队作战中不幸牺牲。噩耗通过电报传到魏牧师的手中。收到电报那一晚,魏牧师没有哭。他一个人默默地跪在十字架前,向上帝祈祷一直到天明。第二天一早,当时天降大雨,山野一片泥泞,魏牧师极其艰难地走出门,依旧按原定计划去四村八寨传播福音。
魏牧师死前曾嘱咐丧事从简,但葬礼那天,仍有数以万计的山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对于撒营盘这种山区,而且人口密度很小的地方,即使是几千人参加葬礼,也足够说明魏牧师是如此深受当地民众爱戴了。
魏牧师去世以后,屡经数次政治运动,但当地村民的基督教信仰受魏牧师的影响依然执著。曾经有云南省委书记来撒营盘考察,见到一座孤零零的石头古屋矗立在山岩上,打听得知是传教士盖的教堂。他后来很感慨地说:这就叫贡献青春啊!我们天天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们现在的干部有几人能做到这样?现今仅撒营盘镇就有80多所教堂,在并不富裕的当地,这确实是一组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教堂建筑大多是简单的砖混结构,上面高高矗立的十字架宣告着当地村民的信仰。
在新年的鞭炮声中,澳大利亚的华人与澳洲人一起欢度春节和澳大利亚日。在遥远的中国云南,许多撒营盘少数民族同胞带着鲜花来到墓园,纪念这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们的魏牧师……
参考资料:基督徒的云南故事,作者:周孜仁
《在未知的中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来自中国,现居墨尔本,作者保留版权。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