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爸爸菜谱 - 猪骨柴鱼花生汤 (2008-11-24) patrickzhu · 今天拿到OFFER,和大家一起分享. (2008-6-18) 欢乐无限
· 世界杯 之 我的荷兰队 (2010-6-18) 哇哇哇 · 学术讨论:STOCK VALUATION METHODS (2008-5-15) Devil_Star
查看: 722|回复: 0

秉承华商传统 关心华人福祉 来自台湾的华商侨领林见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8 16: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mewa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mewa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ameway122p012.jpg
秉承传统  人福祉

来自台湾的华商侨领林见松

採访/撰写
严程鋮
部分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曾有人說,十个海外华人有九个半是经商的,这话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不过在澳洲的华人商家确实比比皆是。多数华人商家秉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他们往往出身贫寒,做事勤力,处世低调,默默地为社会奉献。来自台湾云林的林见松和眾多华商一樣,拥有艰难奋斗的经历和不平凡的人生,生意之外,他还以侨领的身份始终关心著两岸华人的共同福祉。


montage1.jpg


「能赶快工作赚钱就好,家裡等著我啊。」

林见松的老家云林县曾经走出过邓丽君、张信哲这樣的演藝名人,不过比较起来,云林依然是台湾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少年林见松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裡,直到今天,当年生活的种种困苦依然历历在目:「我家住的那个村子,一直到我小学三年级才有电灯,国中的时候才有自来水。」林家住在山上,林见松读书的小学也在山上——另一座山上,於是林见松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路去上学,再走一个小时回家,如果不巧遇上下雨,河谷涨水,路上所花的时间还要成倍增加。放学回到家,林见松要照顾年幼的弟妹,並且料理家中的活计,「所以我从小就养成了早起早睡的习惯,如果不这樣,第二天就沒精神了。」他說。說来有趣,当时的林见松並沒有觉得生活艰苦,他回忆說:「我直到国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生活与同侪是不一樣的,虽然当年的台湾还沒有什麼娛乐,不过大家放学之后都会溫书或者做做运动,只有我要坐公车赶来赶去,回到家还要干活。」


艰苦的生活在林见松的乐观中慢慢过去,贫寒的家境卻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国中毕业的时候,林见松连缴纳联考报名费的钱也拿不出来,最后是他的老师资助了他,让他顺利参加了考试。考试的结果,林见松榜上有名,但是新的问题马上接踵而至——家裡依旧无力负担他的学费。靠別人资助不是长远之计,林见松決定放棄升学,上台北闯世界。以今日观念来看,偏远地区的孩子去大城市闯荡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半工半读是这些孩子常见的生活方式,但就当时来說,想要这麼做都不容易。「我当时想,赶快能夠找到一份赚钱的工作,所以我考上了大同高工。」这裡說的「大同高工」是一家职业学校,专为工厂培训技术工人,比澳洲的TAFE还略为低档些。不过林见松暂时也顾不上这些,「我就是觉得能赶快工作赚钱就好,家裡等著我啊。」读书之余,林见松想找一份兼职来补贴生活,但这件事比想像的要困难。「当时McDonald、KFC这些还沒进入台湾啊,打零工的机会真的很少啊。」终於,功夫不负有心人,本身刚刚国中毕业的林见松居然在一家中考补习所当上了助理。


montage2.jpg


「我一不出国留学,二不考研究所,三不投考公职人员。」

在「大同高工」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林见松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满足於当一个工人,经过深思熟虑,他重新投考了高中,並且在三年之后考上了国立海洋大学。林见松在大学裡学习的专业是船舶运输,为了学以致用,他特地找了一家从事海关申报业务的公司打工。由於长期打工积累了经验,林见松的导师对他青睐有加。林见松大学三年级那年,导师自己开了一间运输公司,请他去帮忙,这算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谈到自己的导师,林见松非常感激,因为是他提攜了自己。林见松还說:「他很有能力,而且更有眼光,他的公司发展非常快,但他发现货柜运输比传统的运输更有发展潛力,所以后来就转做货柜,现在是货柜运输行业裡的翘楚。」


1979年,林见松大学毕业了。当时台湾经济才刚刚起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並不乐观,所以大家一般有三个选择,出国留学、考研究所进修或者投考公职人员。「我对自己說,要做到三个不,一不出国留学,因为沒钱,二不考研究所,还是因为沒钱,三不投考公职人员,因为薪水有限。」林见松說,「人生要设定目标,目标可以修正,但一定不能沒有。你可能觉得我定目标总是和钱有关,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說,赚钱是个非常现实的目标,这樣才能让父母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多年以来,林见松一直念叨著一个例子:「小时候家裡很穷,我和妈妈年初二就要上山干活,中午吃便当的时候,看著山下城市裡熙熙攘攘的过年情景,我就对妈妈說,将来一定赚钱让全家生活得更好。」这段类似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名著《一碗阳春面》的情景盘旋在林见松的记忆中,始终激励著他奋发向上。毕业后的林见松,除短暂应征在海军服兵役外,一直在船舶运输的行业裡摸爬滾打,直到拥有了自己的航运公司。


「我很忙,你也很忙,这樣不行啊,不如我们结婚吧?」

1983年,27歲的林见松和虞媛媛结为伉俪,今年是他们结婚25周年的庆典。回忆当初,他们俩认识的经过会让人感到「缘,妙不可言」。当时,林见松的航运公司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在业界还只是后起之秀。此时,公司一位高级职员因故离职,林见松不得不登广告广招贤才,来应聘的人当中一位姓虞的青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是大学英语专业的高材生,当时在广告公司屈就。他如果来我的公司,那是太好了,因为我们正在开拓海外业务,需要这樣的人才,但是我劝他不要来。」林见松这樣解释他的奇異举动,「我们人和人之间要相互为对方考虑,不能只顾自己,他如果来我的公司,我当然欢迎,但对他自己来說,短期虽然收入增加,於个人的长远发展沒有好处啊。」这位青年听从了林见松的劝导,留在了广告行业,不久以后欧美广告公司大举进驻台湾,这位青年果然得以大展拳腳。事情传到了这位虞姓青年的姐姐——也就是虞媛媛小姐那裡,虞小姐对这樣一位奇怪的人物產生了兴趣,於是两人相約见面,並就此擦出了火花。
林见松和虞媛媛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並不长,原因多少也有点出人意料。「我当时很忙,每天工作到半夜,她在广告公司工作也很忙,大家几乎都沒什麼时间见面,於是我就对她說,这樣不行啊,都沒时间在一起,不如我们结婚吧?结果她同意了。」就这樣,两人很快举行了婚礼。虞媛媛生在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婚礼当然要在教堂举行,可林见松的父母是传统的台湾人,对陌生的基督教並不理解,林见松费了很大的口舌才让父母出席了自己的婚礼。直到今天,林见松坚持经常去教会礼拜,但暂时还不打算受洗,原因是不让年迈的父母忧心。1996年,林见松举家移民澳大利亚,他希望在新的大陆开拓事业,也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林见松很感谢澳洲宽松的人文环境给了他更多的閒暇,能夠经常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家人共度时光,当然,他更要感谢甘愿在家担任「全职太太」的虞媛媛,是她把两个孩子和整个家照料得井井有条。


「领导人能夠放开心胸,懂得苦民之所苦,那就能攜手共进啊。」

现在的林见松是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委员,並且刚刚从大洋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会长的职位上卸任。林见松介绍說,侨务委员是个荣誉头衔,通常授予侨界的知名人士,协助处理侨民事务,调和侨民关系。虽然移民澳大利亚多年,林见松还是非常关心台湾。他說:「台湾的民主来之不易,需要大家一起呵护。欧美国家发展了几百年才有今天的民主,台湾几十年就搞得很好了。」身为侨务委员,在处理侨民事务时经常会接触到来自两岸三地的华人,对於两岸中国人的关系,林见松有他独到的见解:「两岸的现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大家其实都不想这樣。之前分隔了那麼久,大家在很多方面的想法和习惯都不一樣了,所以现在大家要做的就是彼此重新认识,等到大家相互充分认识了之后,再来由大家一起来決定两岸的关系。现在两岸的经济发展都很快,人民生活很好啊,人民生活得好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嘛。」林见松非常赞成两岸学习欧盟处理关系的方式,还特別欣赏爱尔兰各方处理关系的方式:「欧盟多好啊,以前有那麼多个国家,现在正在逐步走向统一,大家一起寻求生活中的共同点,就能走到一起嘛。你看爱尔兰,她的各个民族来自不同地方,有爱尔兰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等等,以前为了民族问题征战不休,现在大家都想明白啦,既然大家都住在爱尔兰,都热爱这个国家,何必打来打去呢?大家学习放下歧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和平共处啊。其实两岸关系完全可以学习人家啊,现在的关键在於双方的领导人,如果领导人能夠放开心胸,懂得苦民之所苦,那就能消解误会,攜手共进啊。」

[ 本帖最后由 Sameway 于 2008-12-19 13:58 编辑 ]
同路人 / 路人悅雜誌全澳發行(每週五出版 / 免費贈閲)
www.sameway.com.au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