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跳槽记 (2007-9-11) joaquin · 我家的后院-Decking and paving (2009-1-28) 518may
·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 四楼新增影片幕后花絮 (2009-4-19) 克赛前来拜访 · 编辑贴 (2005-12-8) 燕尾蝶
查看: 605|回复: 0

相逢何必曾相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16: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mewa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mewa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ameway120p028.jpg
相逢何必曾相

郭燕 阿德莱得

应该說,去年北京的寒冷,我们並沒有很深的记忆,因爲溫暖,因爲快乐,因爲充实,已经让我们心头满溢著友谊的溫馨,与学习的快乐,参与的收获。


那是去年十二月中旬在北京华文学院由国务院侨办及中国海外交流学会文教部主办的南美非及南太地区华校教师研修班中,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汶莱、南非、巴拿马、巴西等国家的中文教师参加的对外汉语加教学培训课程,大家在国內时就分別在不同的城市,出国了又去往不同的国家,当然还有在当地长大的第二代华人,此时因爲共同的目的,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教学走到一起,进行爲期二十天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本身就令人期待並无限向往!


在大家入住的宾馆,第一天晚上举行了聚餐活动,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共同的背景,相同的目的,熟悉的文化,默契的语言,很快大家就熟识起来,而来自墨尔本的郭老师,一位娴淑豁达善解人意的中年女性,竟然在墨尔本的华文报刊上读过我写的文章,於是我们自然关系贴近,又谈起澳大利亚的生活,似乎有說不完的话题;和来自新西兰的年轻的刘老师,因爲性格相近,都是那种活波开朗,见人兴奋的个性,於是也是口无遮拦,畅所欲言,很快便无话不谈,仿佛熟悉已久,就像邻桌的好友;然后是端庄美丽的全老师,来自新西兰,教学水準特高;漂亮大方的金玉老师,自己在新西兰开办了中文学校,还有来自墨尔本的聪慧善言的李老师,幽默宽厚的杨老师,沈默又诙谐的郭老师,还有漂亮美丽的小郑老师,小邹老师,来自汶莱的朴实文靜的孙老师杨老师等,和我住同屋的来自悉尼的董老师,沈靜踏实,亲切热情,我们相处得愉快友好,还有一个个亲切又溫和的面庞,让人开心舒适。


而接下来的研修活动,主办方安排得多姿多彩,充实丰富,因爲每天都有新颖独特的各种课程在满足我们的需求,有新的理念与观点让我们研修与探讨,像中国文化概论,汉字教学,课堂组织的技巧,如何备课评课,学生的认知发展等,有益的探索,丰厚的收获,经验的掌握,方法的学习,还有交流的快乐,课堂里的互动,探讨的充分,学习的充实,知识的获取,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而且院方安排的不同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让大家不仅充分遊览了祖国名胜古跡的芳蹤,而且领略了祖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像参观故宮、遊览长城,逛颐和园等,有一些老师都是第一次来呢。还有那些丰盛的餐宴,美食的享受,欢乐的聚会,大家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学生时代,那些溫馨快乐的场景啊!
每次从宾馆到学院的车上,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有几位同学,包括我,好像敞开了心怀,像是过去的同学好友,许多年未曾谋面,又說不完的话,开不完的玩笑,那些幽默风趣热鬧默契的话题,我真的觉得回到了从前,熟悉的一切:语言、文化、交流,沒有隔阂,不用打草稿的话语,令人捧腹的插科打诨,结束不了的谈话,每天都紧张充实忙碌地过著,似乎是重溫学生时代的生活,又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每个人都热情爆满,精神抖擞,每天大家都快乐充实。我们說,也许大家还在国內,都无缘相识,因爲我们在国內都在不同的城市,而在国外,因爲不同的国度,亦不能相识,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城市,依然无缘会面,有时候,同一座城市,也不一定认识呢。是这次学习,本著学习新的方法,掌握新的知识,更好地传授中文教学的目的,大家走到一起,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课堂上,听课时同学们聚精会神,十分珍惜这宝贵的机会,交流时畅所欲言,希望能夠获取並掌握新的有益的教学方法,而院方派出了最強的教学阵容,老师们的教学水準之高,令大家收益丰盛。谁都知道,在海外教中文之不易,因爲我们面对的几乎是沒有任何语言环境与基础的学生,大多数是第二代华人,大多出生在海外,除了家长的要求,大多数学生沒有自愿学习中文的动力与要求,更別說迫切性之类的了,加上海外教学的宽松环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给他们灌输中文只是的难度很大,每个老师思考的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怎樣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就是怎樣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中文,包括听說读写等方面。我因爲教了几年中文课了,所以深切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別的老师也是深有同感。我记得有的老师說,这帮学生真是难教,学不进去,让人一点成就感都沒有,有时真想放棄了。是啊,並不是冠冕堂皇地說有什么多大的抱负或肩负著怎樣的使命,但是既然从事了海外中文教学的任务,就必然会有一种责任,想更多地传播中华文化,更快地让学生们会說中文,认中文,写中文,这也是作爲一名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质。我们这次深入地感受到“听說在前,读写跟上”的理念,也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对於今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準,大有裨益,而且许多细致的方式,系统的方法,对於今后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都很有帮助。还有课外实践的教学临摹活动,聆听了国內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让大家打开了眼界,学习了经验,也是感受丰富。


然而终於还是要结束了,分別时大家依依不舍,有的老师提前离开,我看到分別的淚水,留恋的不舍,想起以前我的一个朋友毕业时写给我的话:我们能笑,这很好/我们还能相逢/这也很好/希望微笑和相逢多一些。我也把它送给我们这个培训班的同学和承办这次学习活动的单位,但愿下次我们再见面!
同路人 / 路人悅雜誌全澳發行(每週五出版 / 免費贈閲)
www.sameway.com.au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