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帖6--太极拳为什么称内家拳
此文章由 zz163z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z163z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内家拳,或连称为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
历来,人们对于”内家”之说解释甚多,各执己见。
“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黄氏此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积极特征而定。
有的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是出家人,以和光同尘而称为“内家”。实际上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既然想以儒士自称,他当年就曾以儒业进仕作过官,何必又辞官不做,偏偏爱当方外之人呢?
这里须特别提及,历史上又张三丰北宋说和元、明说。因北宋说者为张三峰而非张三丰,故笔者将太极丹功体系创立者依史实认定为元、明张三丰。拙著《内家武当派述密》有专论。
还有的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国内,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实际仍然站不住脚。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认识作了翻译,已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内家、外家仍然不能自圆。当然,有人又曾辩解说,释、道两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那么张三丰当然可以以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分内外家。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在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观点。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同之处。而且在历史上,武当山是佛、道二门长期共存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家。而武当山道人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圭角;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这种注重内在的特征方可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而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对于隐显,也根本不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而不少道家还认为,真正的修炼功夫还是在闹市。就说张三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还是经常抛头露面于世,而且,他的武当拳还教了许多道门以外的弟子呢。
除上述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攻防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功夫软硬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地域之南北分内外家之说……,这一些,就离题更远了。
关于内、外家的合理解释,黄宗羲的“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为其一。而清曹秉仁《宁波府志》则又解释为:“外家其法主于博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还有黄百家《昭代丛书别集》“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可以说,后者三说,对“内家”解释都较正确。但是,缺点在于没有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明了。譬如,黄百家说“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那么,这个“内”的文章就在一个“翻”字上。这个“翻”字“翻”的是什么?曹秉仁则言,外家是“主于搏人”,而“内家”是“主于御敌”。看来这个“翻”,是由攻“翻”变为防,由攻翻为防的实际旨趣何在?黄宗羲则言,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实则到这里,它的意义还未说完。内家的真正含义是要围绕道家内丹修炼这一要旨来解释方能明了。
那么,炼内丹的目的是做什么?张三丰在《太极拳歌》中这样答道:“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修炼内丹的目的是为了除疾去病,益寿延年。所以,张三丰创立武当太极拳,开宗明义是把养生放在首位,把太极拳当作修炼内丹的一种动功功法。张三丰认为:“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弃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道藏精华》第二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里说的外面功夫就是技击功夫。所以,内家拳首先是取得内养成就,在此基础上附带产生出技击效用。也就是说,内养为本,技击为末。据当代一些内家拳家的切身体验,亦认为,学内家拳如果从一开始就一直把技击作为目的来锻炼,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只有以养生为出发点,在行功中松到底,静到底,柔到底,才能日日见功。太极拳在技击功能上“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也就是内丹修炼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外在具体表现。它在技击上表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以弱制强、慢胜快、无力打有力、“以四两拨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当然,这种先天自然本能实际是指合道的能力,并不指先天的身心素质。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这里所说的“先天自然之能”就是指先天身心素质;这里所说的“学力”,就是指学道、合乎道的能力。因为,太极拳是丹道动功,常人所谓的先天身心素质这种“先天自然之能”,在丹道理论中已被视为后天,并非合于道的先天。而采用这种动功,通过“学力”,即功夫的进步,才能一步步靠近并合于道的先天。王宗岳并非不知其理,只是为了通俗易懂,方采用常人之说而已。内家拳的整体战略战术,乃至作为根本的哲学,与外家拳都是不同的,是恰恰唱了个反调,内家拳和道家哲学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外家拳则不然,它的武术技击训练法和佛门的神定功夫及其佛学理论不成同一体系。或者严格讲,我们今天所知的外家拳,并不能代表佛门原始拳法,它只是中国古来实用武术的一个汇集提炼。
1928年,扬州金一明在其所著的《武当拳术秘诀》一书“引言”中,对“外家”的这种“汇集提炼”特殊现象作了阐述。他认为,佛门早期的拳术与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拳术截然不同,“佛门早期拳术本非用为杀人御敌之用”。古代,因佛门禅功喜静不喜动,和尚们坐的时间长了,精神就显得疲惫,而且腰腿都僵硬变形,由此引起整个生理的不良变化。佛法本是要修出个超出体格之外的灵魂,这样的禅定却把身体都搞坏了,没有好的躯壳,那灵魂由何处修呢?所以,禅功之机还是要修习强身健体之道。据言,达摩祖师当时为解决这一矛盾,吸取华佗“五禽戏”中动功之长,又结合中医经络气象和道家之“阴阳五行”、儒家之“易理”,以符合佛法修持为原则,创造了《洗髓经》、《易筋经》动静两门功法,以补禅功之不足,而促成“明心见性”之功能。
所以,佛门早期拳术,由此看,不仅和道家早期拳功体用、理法相近,而且一定在“洗髓”、“易筋”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正如金一明先生又说,不过,“此为少林拳术之真理,是以其术不宜轻传俗人,非沙门释子不能渗透其中三味。”因为它高深玄妙,佛门又固执的不传人,所以原始的佛门拳术,也即原始少林拳术渐为世人所稀知。那么,再随着佛教的兴衰存亡,该拳术的传人便渐渐稀少的不为外人所知了。
就笔者所知,唐、宋以来,佛、道两家在理论和修道实践方法上互相交流渗透,互补性很强。在武当山,佛、道二门共存,禅也学道,道也学禅。这种以丹功为本体的拳功,佛、道二家不分彼此,共同学习,均称为内家。如今天津韩英魁老先生早年接承的八卦转九宫,就是由武当佛门传至北少林,后由还俗高僧高登华传艺与他,均宗武当张三丰为祖师。
金一明先生遂又接着考证说:“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变更,其间缁衣者奔走十方,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其间忠臣义士、大奸巨滑出入空门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禀天赋之伟资,过人之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精研,再变其战斗防身之秘法,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术收徒,著述誉抄,公诸天下,其派遂大兴。”
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佛门原本“汤水”,它是中国古代以来未经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这种当然是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以技击对抗中人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决定胜负的。此即王宗岳所云“先天自然之能”。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两者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所以前代内家拳家从实践中体会到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研究创造出来的。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那么,换句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也未必就能胜于少林。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些方面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早期少林拳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少林佛门拳术也有内家、外家之分,而武当拳术也有内家、外家之分。内、外家的分别绝不是佛门、道门的分别,而是拳术中含不含养生内功的区别。清代周述官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其“内外功辨”也持此见。应该说,张三丰创立的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法,只是因为开创于武当山,方有“武当”这一流派标志。但这一流派并不是某一宗教家门的专利。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一大批中国武家,从主观实用经验主义中解脱出来,迈向以研究客观哲学理论并以其指导实践的民族群体意识的升华或飞跃。这是中国武术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