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yss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ss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在SMH关于海报新闻的报道出来后第二天,The Age就刊登了一篇来自墨尔本大学中国学生针对这次事件的感受。
链接:http://www.theage.com.au/opinion/society-and-culture/we-came-here-to-learn-but-we-live-in-fear-20120510-1yfhq.html
文章我粗略读过,个人感觉有点拼凑,不太有重点,感情色彩强烈,有点偏激。然而让我感兴趣的是下面的评论,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截至当天下班时间,有405条(现在也许更多)评论。我突发奇想,为何不对评论做一个统计呢?把澳洲普通百姓的观点分类,让大家知道普通人是怎么想的。从评论者来看,有澳洲白人,有白人移民,有亚洲移民,有ABC,有在海外生活的澳洲人……当然,这个取样不能代表所有的澳洲人,但是也能窥豹一斑吧。
当我把405条评论copy到word文档里,有105页……太多了,读不完。于是节选了101条评论,花了两个晚上看了看,做了如下归类。
=======================================================================
总体分为两个立场。立场A代表了认为澳洲有安全问题,有种族歧视问题,或大体上认为澳洲不太安全并存在其他问题的。立场B代表了认为澳洲是安全的,此次事件是偶然事件,以及批评作者(该中国学生)目光短浅,观点偏激的。
在立场A里,又分了1)认为同时存在安全和种族问题的。2)只讨论安全问题的。3)只讨论种族问题的。最后还有个中立群体,观点大致是:以上这些问题归咎于教育、政府,要增加投入,互相理解等。
在立场B里,也分了1)认为既没有安全和也没有种族问题的。2)没有安全问题。3)没有种族问题。最后也有个中立群体,观点大致是:这是偶然事件,不能以偏概全。既然选择了就要适应和尊重等。
=======================================================================
先说说自己的观点。首先,在媒体上的文章一般都是具有争议性的——新闻稿的特质。所以这些话不一定100%是这位中国学生的原话,有可能经过组织。第二,人们的评论也无法做到客观,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而对环境做出评测。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恶性事件,多数情况下,他会认为生存环境是安全的。反之,被assault过的人,自然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第三,这篇文章的某些措辞非常不好,其中遭到最多抨击的是用了“Crappy”这个词来形容Kitchen hand一类的工作。第四,把种族主义牵到这次事件中,我认为有“借东风”之嫌。
在101条评论里常出现的一些关键词:Perspective, Opportunistic, Assismilate, Pathetic, Media hysteria...
另外一些精彩词:Xenophobia(仇外), Undercurrent(形容种族主义的现状), Fearmongering(散布恐惧心理)...
结果如下:
立场A和立场B的人数各占约一半,立场B稍多出5%。立场A中,意见突出集中在安全问题上,共21条评论(占立场A的44%)。很多人提到自己曾经遭受过多次侵犯,很多人和作者一样在夜间不敢上街。立场B中,60%的观点是中立的(53条中的32条)。强调了这次事件是偶然事件,大家应该把眼界放宽,并与其他国家做对比,批评国际学生在生活和心态上的问题等等。
这101条评论不能说明太多,但可以给大家另一个角度,看看华人以外群体的观点。最后我想说的是:有问题,一定要发出声音,尽可能取得关注。这次的海报,可以说取得了不小的反响。另外,在发出我们的声音时,要注意导向性,避免把太多的信息和以往积压的个人情绪投射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此回复已经另开帖子: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ead.php?tid=495906&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yssn 于 2012-5-15 14:30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