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太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太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转的啊, 不是原创, 蓝字是原创
写的太好了!
浅谈矶竿选择 日本三大场钓竿特性概说
磯釣客愛用的日製釣竿,應該以這三大廠出品者為最多:SHIMANO、DAIWA、GAMAKATSU。但是多數人之所以愛用,其實是習慣使然,或者只是人云亦云,極少講得出來個道理的。
事實上,三大廠的釣竿設計概念並不相同,聘請的Tester也不一樣,因此使用的方式(或曰適合的釣法)亦有所出入,故消費者應對此先有基本理解,不宜盲目花錢。以下簡單敘述一下三廠的區別:
SHIMANO
以德島派釣法為設計主軸,歷來均由德島名家為測試員,而這派釣法非常強調張線,釣手必須長時間持竿不斷操控,主要對象魚為吃餌動作纖細、拉力不大的菜毛(口太黑毛),故釣竿強度不是太重要的條件,但自重必須很輕,竿尖要非常纖細敏銳,竿腰則需夠硬夠挺,才能夠達到長時間持竿不累又能做出精細操控動作的要求。
P.S 德島派(單錐派) 宗師級別人物--小里哲也 唯一把張線技巧整理出系統化的傳奇人物
全游动派系, 靠感线,杆头判断鱼讯
上述需求造成了S牌磯竿調性絕大多數為3/7調甚至2/8調,竿壁厚度較薄而脆,操控手感很好,可是碰到大物或激烈操竿的話,就比較容易斷竿。 例如 一二 三代的白竿 如果操控過猛 容易斷竿 由於是採用高T素材 通常一斷就是好幾節.
先调子容易拉鱼抬头
另外為了應付不玩德島派釣法的消費者,以及主要對象魚不是菜毛的地區,S廠也請三宅島高橋哲也俺偶像測試另一類竿子,同樣的竿尖極纖細敏感,但竿腰刻意加強,以進行天狗浮標之類半直感的釣法,並應付諸如紅皮(尾長黑毛)、豬哥、白毛等拉力強大的魚種。
這類釣竿因強度增加導致自重較重,握持手感也很沉,故多半做成ZOOM的方式,以減輕操控時的持竿負荷,等中魚了再伸出去搏鬥。
還有,NFT這個牌子目前也屬S廠旗下一員,但製竿方式大致尚維持原有概念,其使用目地偏向外掛式釣組之用,故不太講究輕、挺、敏,調性與S牌嫡系產品頗有差異,反倒接近G牌的味道。
DAIWA
從早年的村上雅昭到近代的山元八郎(也是偶偶像),
都是玩複合式浮標比玩丹錐還多的名家,村上是阿達利釣法發明人,山元是雙丹錐釣法的行家,這類釣組上不只使用一枚浮標的釣法,此類釣法不講究太多精細的操控,主要以釣組上不同浮標之間的互動來達到控線目的,因此對釣竿的需求並非以操控手感為先,能夠拋投較大的重量還更重要(因為不只一顆浮標,所以整個仕掛的重量通常較大),而對象魚則統稱為複合式浮標釣法。
用阿波的种种形态来判断鱼讯
兼顧菜毛、紅皮,所以調性比較偏向3/7至4/6之間。
在竿尖的設計上,早年D牌有T式和F式之分,前者是Tournament的縮寫,為整支空心的竿尾,性質較為粗硬;後者則代表Fukase(日文漂浮之意),採龍鳳尾(空心接實心的竿尾)設計,比較纖細、敏感,接近德島派控線的需要,我想這是山元八郎(他是德島人)的影響吧!
現在的D牌磯竿以沒有這個分別了,改成小號數為實心尾,大號數為空心尾,約略以2號竿為分界點。
直到合金头横空出世
GAMAKATSU
G廠的測試員比較沒有知名度,我就不列舉了。但他們有不少來自日本九州地區,比較喜歡玩外掛式浮標如長標、短籤之類,而且對象魚常是大紅皮、龍頭鸚哥、嘉魶之流,使得釣竿設計也往適應此種需求的方向發展。
外掛式浮標釣組通常為垂直仕掛,也就是釣組上的配鉛重量很大且集中為一顆轉環鉛,子線通常較短。釣組入水後,從浮標到鉛錘這一大段都是垂直的,只有鉛錘以下的子線可以隨流漂動。
使用這種釣組更少做操控動作,因此並不講究竿身自重,再加上目標魚的力氣通常很大,竿腰的韌性必須很好,因此G牌釣竿都是4/6調或甚至接近5/5調,握持的手感相當沉重。
都是干巨物用的, 搏鱼第一
手感沉重是來自一種物理現象--槓桿原理,為了化解消費者對此的不良觀感,G牌特別在規格表裡面搞出一個項目叫做「モーメント」,這就是英文「MOMENT」的日語發音,也就是物理學上所說的力矩。這個數字越大,代表釣竿的持重感越明顯,越小則表示拿起來手感越輕(跟自重是兩回事)。
以我個人的感覺,這叫做「欺之以方」!大概モーメント在22以上的竿子就手感很沉了,拿來釣丹錐會很累,但22以下的G牌竿子卻幾乎都是小號數者,好像超過1.5號5.0m者就都大於22了。
總結一下:基本上S牌的特性就是很偏向先調子,手感輕且挺,釣菜毛可以快速拼量,但遇到大物會很吃力(除非白竿系列或NFT系列)。G牌剛好相反,很偏向胴調子,手感沉重,操整天會手抽筋,不過碰到大物可以放心硬幹,極少斷竿的問題。D牌則介於前述兩者之間,無論調性、手感、使用方式都大致如此。
須注意者,因為磯釣的學說、玩法不斷演變,會影響各種產品跟著調整設計走向,故目前許多釣竿的特徵都越來越接近,換言之,都在向流行趨勢靠攏;這個流行趨勢就是全遊動類釣法。
此種釣法講求極為纖細的釣組配置,例如2號以下母線、1.5號以下子線、00的丹錐等,目標魚只鎖定菜毛(我是指日本而言),但又要做極精細的道系修正操作,以便送線給釣組去順流漂移,故釣竿的需求相當接近德島派概念,卻不那麼堅持竿腰的硬挺程度。
這就是三大廠近一兩年出品的新竿子為何許多特性(例如操作手感、竿尖敏銳度等)越來越接近的原因,只是細心且經驗豐富的使用者仍可感覺出個別的差異。
如何分辨竿子特性,已Shimano BBX 系列來講
Gure---口太黑毛, 如同鄰家少女 咬餌秀氣 中魚後無爆發力 需要調性偏挺,輕巧靈活 操控性良好的竿子, 整天拿下來才不會太累
號數多為2.0以下 缺點,容易斷 http://www.sunstar-tw.com/fishing/rod/iso/01/bbxspecialsz.html
Onaga--尾長黑毛,如同20出頭的爆造小子 吃餌乾脆 中魚後橫衝直撞, 為了應付爆發力的較強的尾長 竿身增加強度 變得更重 靈敏性降低
戶數多為2.0以上 缺點,容易手痠 http://www.sunstar-tw.com/fishing/rod/iso/01/bbxonagaspz.html
千又--黑鯛,(中文發音-磯奴)日本的黑鯛由於棲息的水溫低冷 中魚掙扎較無力道
日系的黑鯛多數是採用浮標釣法,博鬥無力 設計上4/6 5/5 調 讓持竿著視覺上很爽 博鬥過程也比較有樂趣(過程長)
给分吧, 等着换鞋呢, 谢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