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8-6
- 在线时间
- 81 小时
- 本月在线时间
- 0 小时
- 金币
- 0
- 注册时间
- 2006-3-25
-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432
- 精华
- 29
- 积分
- 5429
- UID
- 3897
      
|
发表于 2006-10-15 15:0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uiY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uiY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上周四晚上看到电视节目“Morning Sun”,边看边想到一个词“后遗症”。在这里的大多同学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疯狂而贫困的年代,可是也一定从你们的父母亲那里听到过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一代人大多数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身体基础普遍不夠好。这些人中的不少人还曾遭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青年時期经历过较多的磨难。在以后的返城、求学、工作中,这代人也较其他人付出过更多艰辛的努力。由于这一代人特殊的经历,文革后的许多年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而在生活上对自己过于苛刻。所以前些年听到“中年早逝”的消息很多。尽管最近的十多年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后遗症”还是不能彻底消除。
谈到我自己,少时多病缠身。四岁多时在外传染了肝炎回家。那时家里是外婆和保姆当家,两个人都搞不清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想吃饭。直到妈妈有时间带我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肝炎。隔离已经晚了,两个姐姐都被我传染上了。妈妈联系住医院,姐妹仨住一个病房,是为了方便妈妈照顾我们。没几天,妈妈的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也被传染上了。这下子,我们一家四口住一个病房了,“闻名”全医院。妈妈说,从那以后,我们家的开销大半是送医院了。我一直到高中毕业还动不动就肝疼。肝炎病人要多吃糖,而且要加强营养。那时缺乏营养,后来想再补,为时过晚。我得这个病的“后遗症”就是身体虚弱,稍动就累,所以少于运动,也为我日后变成胖老太太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略显成效”。
肝炎还没好,又被二姐从幼儿园带来的肺结核传染上了。吃的那种药叫什么肼还是“雷米封”的,对肝有伤害。为了保肝,每天喝中药;为了治肺病,每天打青、链霉素。还记得,举着那盒药自己去打针时,总盼着轮到我时,是那个针打得好的护士。那种药注射时真的很痛很痛,每次打完针总要在那个走廊的长椅子上坐十几分钟才能移动脚步走回家。后来虽然对打针不是很恐惧了,可是一旦看到别人打针,我的肌肉都会条件反射,隐隐作痛。这也算是“后遗症”的一种吧。
肺结核使得我的身体抵抗力下降,不久又得了支气管炎。只要一咳起来,气就喘不过来。咳得厉害时,外婆就给我大半杯热水,让我对着水呵气。记得晚上只能靠着一堆枕头半躺着,旁边的桌子上总有一个暖水瓶。妈妈的朋友找到一个治支气管炎的偏方:把两头大蒜(大约有十几瓣儿)捣成泥,入碗或杯;用开水冲;稍凉可以入口时,趁热喝下去。说是“蒜到病除”。我那时被病折磨得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能跟小朋友一起去外面玩。所以只要说什么能治病,我都配合。记得那天在全家人的鼓励和注视下,憋着一口气把那杯“热蒜水”全部喝下去。听到表扬声,放下杯子刚想露个笑容,觉得不对劲儿——转身冲到院子里,扶着那棵大梨树,拼命地呕吐。从那以后,落下了另一个“后遗症”,不能闻蒜味。有一点点蒜味都能引起我的翻肠倒胃。
我们家孩子好几个,为什么只是我和二姐容易得病呢?我妈妈总结的理论是,我们俩没有得到足够的母乳喂养。到了下一代,她把她的观点给儿媳和女儿们讲了一遍又一遍。用我和二姐作为例子,说了又说。尽管现在的乳制品做的很好了,她还是坚信,母乳是最好的。这是不是又是一种“后遗症”?可我和二姐的身体真的是很差,外面一有风吹草动,我俩就发烧感冒。大姐身高1米69,两个妹妹都是1米70 以上。只有我和二姐个头比别人矮一点。总让妈妈有的说。
我妈妈的说教也感染了我,我也奉劝这里的准妈妈和妈妈们,尽可能让孩子吃最少九个月的母乳。受益的是孩子,也是你们。不要让他们有任何的“后遗症”!
其实今天没有什么主题,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下周见。 |
-
总评分: 积分 + 39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