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买房记(写完了) (2007-12-16) joaquin · 偷偷地问一声,有没有喜欢武侠小说的? (2005-3-9) 不吃老鼠的猫
· FETE归来话FETE。(2#,16#,17#补充图片) (2009-5-18) chinara · 虚惊一场 (2005-7-15) 蜻蜓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shine_on

[欧洲] 一个人在途上——写写我的欧洲游记 (全文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7: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ip 发表于 2014-11-7 12:58
LZ 的游记里到目前为止除了维也纳,都是我没去过的。下次参考LZ的路线再游欧洲. 特别要点评你点的西餐貌似 ...

呵呵看来你也是肉食动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11-7 17: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racymac01 发表于 2014-11-7 13:34
感觉去欧洲主要看建筑,澳洲主要看风景

我以前也这么想,后来发现欧洲也有很漂亮的自然风景
凡是文明的发祥地要么依山,要么傍水

发表于 2014-11-13 00:47 |显示全部楼层

London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5-4-18 08:49 编辑

伦敦是我整个旅行的中转站。从这里出发的一个月假期,可以选择呆在英国,或者去欧洲大陆转一圈。我的初步计划是跟妈妈同游欧洲大陆,尽量多去一些地方,但妈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我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进,想多看几个地方,下次再挑自己喜欢的去。(结果看下来发现,唉,怎么每个都那么可爱。)

作为一个每天用Live at the Apollo送饭、出门在外会被英国人认成同乡的资深英迷,伦敦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却觉得再熟悉不过了。非常舒服,但少了一份惊喜。怎么说呢,很多街区,就像posh版的悉尼Paddington,非常charming,但走在街上,又会突然怀念人们都讲陌生语言的那种新奇感。
在这里前前后后住了六晚,也没有push自己一定要去某某景点,反正,博物馆一直免费的嘛,反正,以后还会再来的嘛。几天下来,最最大路的几处算是留过爪印了,吃了几顿好吃的饭,还抽空去了趟Bath (Somerset)和Stonehenge。如果说Windsor还算伦敦周边的话,Somerset已经要去到Wales了,索性一起开个小贴另写一下。

赶景点不是我的强项。其实大部分景点的开放时间都不长,通常下午5点就关门了,如果为了签到而在各景点之间奔波,会觉得劳心劳力,失去很多乐趣。我还是觉得,这是一个适合生活一段时间的城市,吃喝玩乐,偶尔去某个景点逛逛,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很多景点可以网上订票,在入口处直接取票,省去一部分排队时间,但景点内的热门项目大多还是需要排队的。London Pass在取消了St Paul's之后,感觉不是很实用。

Tower of London,听人评价是很闷的地方,实际看下来其实还不错。特别是最近在看Wars of the Roses的资料,非常迷Richard III,还后悔没在里面多呆一阵子呢。
毕竟这里除了做过监狱外,还曾经是城堡、宫殿、避难所、军械库、刑场、铸币厂……加上Crown Jewels展览,可看的东西很多。(Crown Jewels门口的队伍可真让人心寒,还好展品够闪,值得花时间排队。或者像我一样等到下午即将关门时再去,可以省下大把时间。)我是跟着audio guide走的,不过据观察那几个免费tour内容也挺丰富的,下次可以试一下。



正中央是由William the Conqueror建造的White Tower,现在内部用作军械展览:



内部一角:



Traitors' Gate,传说Anne Boleyn就是由此被关进塔的:



死刑执行地,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里死去的贵族的名字:



还原Edward I ("Longshanks")曾经住过的房间,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有些简陋,但在中世纪已经算很豪华了:



这里曾经有个皇家动物园 (Royal Menagerie),展出各种珍禽异兽。



据说这位白熊先生已经算是待遇不错的了,可以拴上脚链去外面河里捕鱼:



Tower中的raven,地位基本上相当于紫禁城的神鸦。这位是Erin:



站在城墙上眺望Tower Bridge,视角相当好。这应该是全城最著名的桥了吧,天气好,去桥上走走也不错。



有船经过时,桥中间是可以打开吊起的。记得QI中提过,有次有个巴士司机开到半途,桥突然打开开始升高,他一踩油门,车从一头一跃而下,跳到了另外一头,最后全车乘客都幸免于难,司机本人也因此得到了£10的奖励(汗)。
两个桥塔之间那条很高的行人路现在用作收费展览,新闻上说最近新加了一段透明玻璃走廊,可以俯瞰车流、行人和泰晤士河。

Buckingham Palace只有在八九月份女王不在时才开放。



这位姑娘我认识,悉尼也有她铜像。她是第一个搬来这里住的君主。



New kid on the block:



St Paul's Cathedral,内部装饰是巴洛克风格的,地下有多处名士墓穴,而我,毫无意外的,又去登穹顶了。天气很糟,望出去雾蒙蒙的,而且那些建筑平时很好看,房顶却不甚美,一概是灰色,跟想象中不太一样。
钟楼:



左手边可以看到Millennium Bridge和Tate Modern,画面正中是Blackfriars Bridge:



远眺金融区:



Westminster Abbey的正面和侧面。我没有进去,谁叫它没塔可登呢。(其实是我经过时人家已经关门了,想想这可是本活生生的历史书呢,捶胸顿足中……)





London Eye我是在官网订的普通票。取票后有个简短的4D电影,比Sydney Tower那个稍稍高级一点。其后排队登舱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目测Fast Track(票价贵£8左右)用时大约十分钟。
一侧是Hungerford Bridge,就是Monet画过的Charing Cross Bridge,稍远处是Waterloo Bridge。



另一侧就是Westminster Bridge和国会大厦了。



下来后来张标准照:



桥上走走:





国会大厦通常只在周六开放,与the Abbey一并列为我下次必去的景点。而Big Ben则只对本地居民开放。

博物馆我去得不多,但是有什么比博物馆更适合雨天去的地方呢。
我不怎么喜欢大英博物馆。租了audio guide,按照官方推荐的一小时路线图走了一遍,大概就用掉了两三个小时。最喜欢的,反而是非洲馆,估计是因为觉得里面的展品,放在家里作摆设不错。







对希腊馆的印象也好过Acropolis Museum,大概因为有audio guide,可以帮助理解。



中国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摆设方式的关系,感觉很dull。日本馆很空。至于埃及馆,基本上就是去看游人的。



直到来到了National Gallery,非常喜欢,才意识到,那种万博会式的博物馆根本不是我杯茶。所以虽然大热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离我住处很近,我却没有去。
National Gallery的好处是,即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美术知识的人,租个audio guide也能领会到一些画中的妙处。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按照推荐路线图看一遍,(租赁处的人会告诉你路线图上哪些展品目前不在馆),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如果时间足够,大可以在里面泡上一天,看到喜欢的画就尽情揿按钮吧。另外,去博物馆最好随身带个耳塞,插在audio guide上手就可以空出来了,否则一直举在耳边很辛苦的。在我去过的博物馆里,除了少数几处外,audio guide用的都是标准耳机线插孔。

至于Tate Modern,感觉是一个很funky的地方,常规展厅比较空旷,展品与Pompidou相比并不算多。Audio guide只介绍了20件展品,用下来觉得不是很有租的必要,因为现代艺术怎样都是我普通人不能理解的,而这里展品旁边的解释已经足够人读好一阵子的了。我去时还有Matisse展,票价不菲,加上时间不足,我没有去,不过料想内容应该是颇值一看的。



是的,除Picasso外,在不起眼的偏厅还有张Water Lilies。



221b Baker Street也算是间博物馆吧。因为空间小,能容纳的人不多,这里的队伍是非常恐怖的,大约要排一个小时。门票是要到楼下的纪念品商店买的,£10,这时就体现出游伴的重要性了,可以一人排队,一人买票。
门口这位长得像Alan Rickman的检票员,请他合照是有求必应的。









给游客留影用的道具:



The Adventure of Shoscombe Old Place:



Baker Street地铁站:



公园:
初来乍到,第一个经过的公园是St James's Park。工作日的黄昏没什么游客,闹市中有这样一处安静的所在,教人怎么能不喜欢。
两侧分别可以看到London Eye和Buckingham Palace:





我从Hyde Park的最东端一直走到Kensington Gardens的最西端。天还有些凉,但风景已经好过陈奕迅拍《任我行》时好多。





Diana Memorial Fountain:



人家是天鹅,不是火鸡啦!



Henry Moore的The Arch,记得当年还专门去上海美术馆看过他的作品展。



我也喜欢这个spot:





Peter Pan铜像:



Kensington Palace门前的池塘:



皇宫大门:



吃:
Partner不同行,我不是很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去高级餐厅享福呀。加上懒,每天的行程都是前一天晚上临睡前写的,哪有心思去订那些需要提前两三个月预订的餐厅呢。但就是这样临时抱佛脚,我都吃到了不少好吃的东西。说英国食物难吃的,应该把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排除在外。

The Five Fields
这个隐居在Chelsea一间terrace里的小餐厅,在TripAdvisor上全城一万七千家餐厅中位列第一。下面有人写,如果我说它比Fat Duck好吃,你们会不会笑话我。
不会,完全不会。Fat Duck这样的级数我没吃过,但这里的食物比悉尼那些3 hats不知道要好多少。我吃到前菜,已经意识到这会是我今年的最佳餐厅了。
而且你知道价钱么,£50三道菜,再加12.5%服务费,吃到捧着肚子出来。跟悉尼那些高级餐馆很水的午市特价不同,这是正价菜单,从Canapes到amuse-bouche到pre-dessert再到petit fours全套做齐,而且那四件餐包,我狠狠心只挑了两件,那叫一个好吃呀。旁边的美国客人不懂得对餐包说不,到最后果然吃不下了,服务生用纸袋将那一大碟petit fours仔细装好,要他们带回家慢慢吃。
订位是直接链到OpenTable网站的,我提前一周预订时还有位,当然如果想订某个特定时间段就要提前下手了。





















The Andover Arms
去罗马前最后一天的凌晨五点,我正在努力的写行程中,发现了这家号称Best Pub Food的店。尝试写信去订位,居然出门前就收到回复,当天晚饭有着落了。
店在2区的Hammersmith(Apollo所在地!)一个安静的街区里。来都来了,索性多吃点。点了“London Pride旁边的那个tap的酒”(其实是Chiswick),味道还不错。
三道菜里,除了主菜的鸭肉吃得比较费力外(明明不爱吃鸭偏偏又点),另外两道都很好吃。特别是那个cheesecake,吃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呐,难怪那个胖乎乎的服务生小妹说是她的最爱。小妹操澳洲口音,听起来很亲切。









Baileys Fish & Chips
位于Fulham的知名chippy,小小的店面只有几张桌子,多是常客来外卖,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贪新鲜点了garlic mushrooms,结果自然没有吃完。





吃得这么不健康,为了减轻罪恶感,我决定走回家。路上经过Stamford Bridge:





中餐也是要吃的,在东欧断粮三个月,没有什么比伦敦更适合解馋的地方了。
订了Min Jiang,以为跟悉尼的金唐差不多,结果发现是鬼佬们劈情操的地方。点了几个小炒,口味还好,不过不值得推荐。







看到当地中文论坛推荐了一家叫MaPo(宽窄巷子)的川菜,里面的鸭下巴看起来好吸引人呐。去了发现鸭下巴是要提前预订的,就点了麻辣香锅。



跟老板娘聊天,告诉她我要去欧洲旅游。大概是我太能吃了,导致她对我印象深刻,我从欧洲回来一打电话问鸭下巴,她就记得是我。临走时她还说,哎哟,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ICEBAR London
店在Soho,名字说明一切。每人套一个棉袍加一副棉手套就进去了,门票包一杯酒。







夜晚的Piccadilly Circus:



Regent Street上的拉面店,十几磅一碗,还上了Michelin推介。







住宿:
第一次住在Earl's Court,因为它在Piccadilly Line上,可以从Heathrow直达,而且在1区和2区的交界处,去哪里都方便。结果……
如果说2014年4月30日该市有什么头条新闻,那一定是Tube strike了。如果想从机场全程地铁到Earl's Court,要先计算哪条线哪个站开放(http://www.tfl.gov.uk/),算上等车时间,两三个小时总要的。于是从机场出来,我一不做二不休,跳上了去Paddington的Heathrow Express,全程只要21分钟,收£21,注意这是在售票机/窗口/在线买的价格,如果上车再买要再加£5。到了Paddington才发现是噩梦的开始,因为,这个大名鼎鼎的火车站几乎是没有电梯的!在我要转的District Line,一个老太太在艰难的把她的拎包往台阶上挪。我心想这下完蛋了,我这30公斤的箱子该怎么办。当时还没有练就一身拖行李上台阶的本领,上个天桥再下来已经要了我的小命了。
离开时也没有用到Piccadilly Line £3走天下的福利,因为去罗马的机票买得晚,£100以内的英航只能买到从Gatwick飞的,Heathrow的都要£200+。而廉航就更不用考虑了,加上行李费还不如英航便宜,且都是从偏远机场起飞。其实Gatwick也不错,由Victoria乘车30分钟就到了,票价£19.90。
酒店叫The Nadler Kensington,用租房广告的说法,叫近车站静街新装修。 房间不大,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个mini kitchen,床很舒服。我订得早,单人房只要£100/晚,性价比很高。

第二次住在citizenM London Bankside。我非常喜欢citizenM这个系列酒店,在Amsterdam就住它,到了伦敦又要住,而且是根据酒店哪天有空房来计划自己行程的。酒店本身就像一处景点,时髦又quirky,到处都是让人会心一笑的小句子。离Tate Morden很近,大概五分钟脚程,但最近的地铁站走路要十分钟。全店只有一种房间,就是king size大床房,如果单人或者情侣旅行的话可以试一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autrant + 4 感谢分享,感觉英国国会大厦还没有布达佩斯.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1-13 08: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o.wanz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o.wanz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4-11-13 09: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花花小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花花小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太赞了,特别特别美好。我又想去欧洲玩了。

在澳洲待久了,得去欧洲补一下人文。

发表于 2014-11-16 15:20 |显示全部楼层

Bath, Stonehenge & Windsor Castle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5-11-20 19:09 编辑

三月初看到Travelzoo Australia有伦敦出发的一日游半价促销,去Windsor Castle、Stonehenge和Bath三个地方只要A$72,觉得非常划算,就入手了。没想到预约时被告知我给出的时间段中没有这个行程,只能改参加只包括后两者的tour。虽然心有不满,我还是接受了,决定自己再另外坐火车去Windsor。后来才发现,单是Stonehenge和Bath已经足够一天行程了,如果强行加入Windsor Castle反而会非常赶。

Tour早晨8点半从我住处附近的South Kensington出发,晚上大约7点钟回到城里。导游是个甜美的小姑娘,并没有提供很多信息,只是在行程中读了一些景点资料,到了Bath带大家沿着主街走了一下,认识了一下几处有名建筑的方位。与其说这是个tour,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穿梭巴士服务。最近看了一集The Apprentice,很惊讶的发现原来几个人就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cook up一个一日游,根本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才知道我们这个导游已经算说得过去的了。不过这样的tour很适合喜欢自由行的现代人,没什么可抱怨的。

Bath Abbey在市中心最显眼处。没有强制性门票,但会建议捐赠£2.50,发一张资料,上面会介绍十几处内部的看点。



在这个地址先后建过三座教堂。现在的版本是哥特式的,白色扇形屋顶很漂亮。





东面圣坛上的大窗,展示了神一生中的56个场景。



最早的教堂是英王Edgar the Peaceful的加冕地,现在的教堂也用玻璃窗画再现了这一历史。



这开了历代英王加冕的先例,现任女王在一千年后也来过此处致敬。



NSW首任州长Arthur Phillip是在Bath去世的,Abbey中也有他一块小小的纪念碑。



Roman Baths就在教堂旁边。从入口进去,就会发现其实已经在二楼,而浴场本身是低于外面路面的。



浴场由罗马占领初期的公元一世纪开始建立,在其后三个世纪里逐渐兴盛起来,罗马人撤走后便开始荒废了。现在的上层建筑是经过考古挖掘后,在18世纪重建的。
因为荒废得久,大浴场里长满了绿藻,所以整个看起来是黄绿色的。水应该还蛮热的,可以看到池壁上一个个小泡泡。







门票包audio guide,从二楼的雕像讲起,到楼下的大浴场、各个浴室,还有博物馆里的各种展品,非常详细,如果想一条条听完怎么也得两三个小时。
古时浴场的入水口和出水口:





博物馆做得很仔细,把古时人们扔到圣泉里的硬币啊什么的都捞出来了,一一作了展示。还可以看到当地的守护神,Sulis Minerva的镀铜像:



离开时有一处可以喝温泉水的地方,那味道真是令人难忘。

离开后走到Gay Street上,沿着坡路向上走,会路过Jane Austen Centre。Austen生前曾在Bath住过几年,但其实她并不喜欢这里。



继续往上走,就可以看到建筑师父子John Wood the Senior & Junior共同设计建造的The Circus。这是模仿古罗马竞技场(Colosseum)设计的圆形建筑,由三段弧形构成,与下面的Gay Street一同形成了一个钥匙的形状,从地图上看非常明显。







The Circus的三层分别用了三种不同式样的石柱,而且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底层和二层之间那几百个装饰图案,几乎都各不相同。

沿着Brock Street向西走,不用多久就来到The Royal Crescent。这是座半月形的建筑,由John Wood the Junior设计。看门庭很整齐,但其实初建时各户只是买个了门面,然后在背面自行设计建造自己的房子,所以如果从后面看过去,就会发现这些房子都参差不齐。这大概就是旧时的面子工程吧。







这户人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自家房门由白色漆成了黄色,跟council打官司后胜出,得以保留这与众不同的颜色。



Royal Crescent前的草坪乍一看很普通,其实暗藏玄机,一个叫ha-ha的设计把它分成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私人领地,跟下面的平民公园隔开了距离,视线也不会被阻挡。Ha-ha其实是一堵砖墙,因为上下都铺着草坪,所以远看看不出来,要走近了才能发现高度差,大概是由"Ha ha gotcha!"得名吧。





天气好,在草坪上躺一会儿,很享受。



Bath名吃Sally Lunn Bun其实是个很大的面包。正确的吃法是切成两半,烘过以后加料,可甜也可咸。我赶时间,买了一个外卖,咬第一口就后悔了(因为根本是在啃干面包),觉得自己真是暴殄天物。



Sally Lunn Eating House是座建于中世纪的古老建筑,楼下(也是包包外卖处)还保留了旧时的厨房,如果你有兴趣,员工会给你讲解一下它的结构和里面的各种陈列品。



从Bath驱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Stonehenge这个英国最著名的史前遗址。因为这地方in the middle of nowhere,所以搭乘各种公共交通工具都不怎么方便,最好的抵达方式就是参团。门票£13.90,团体票稍微便宜一点。进门之后每人发一个audio guide,就自己去搭穿梭巴士了。
这是人们说一辈子总要去一次的地方,但去了难保不会大叫坑爹。

石阵是在大约4500年前建成的,但具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把石头运来、怎么搭建、用它来做什么的,至今仍没有定论。
除了每年冬至日的开放时间,石阵是不允许游客进入的,所以只能在外围的环状沟处绕行一圈。

这个遗世孤立的石头是Heel Stone,据说夏至时站在石阵中央,可以看到太阳从Heel Stone上升起来,而冬至时站在Heel Stone,可以看到太阳在石阵后落下。





Heel Stone和石阵中的“门”形石头都是Sarsen stones,不同是后者经过打磨,才能搭得起来,而前者保持了石块本身的形状。这些巨石都是从20英里外的Marlborough运来,估计是放在木材上滚来,打磨,再用绳子吊起来的。







背面的石头不像正面那么光鲜,不少因为没有打磨好,“门柱”已经倒下,或者“门楣”已经掉下来了,正好可以由此看到里面小块的石头——来自Wales的bluestone。



石阵附近还有很多遗址,大多是史前墓地(barrows),还有一个woodhenge。如果天气好时间足,去周围走走也是不错的。

回到游客中心,可以在这里看看展览。一块可爱的小石头:



从伦敦去Windsor,可以在Paddington搭火车,快车需要在Slough转车,全程不超过40分钟,非高峰期往返票£10左右。小镇本身也是个不错的观光地。



由Central车站出来,走路不用10分钟就可到达城堡正门。门票£18.50,在离开时盖个章,可以一年内免费回来参观。Audio guide也包含在门票中,其中前面一段还是Prince Charles亲自讲的。
城堡是由William the Conqueror在此选址建立,最初只是防御性堡垒,经过后世的改装加建,才变成今天的行宫。









城堡的标志性建筑,Round Tower上挂的是米字旗,表示今日女王不在宫中。



城堡多是建在高处,以占据有利地形,如下图这种防御性的设施随处可见。



Audio guide划出了很清晰的行进路线,跟着走就不会错过什么。正式进入室内观光前,向城墙外望去,就能知道这里地势有多高。



最多人排队的,是Queen Mary’s Dolls’ House,这是世界上最大的dolls’ house,手工非常精巧,值得一看。其后参观Drawings Gallery和State Apartments,感觉都不错,在我去过的皇宫中位居前列。只是audio guide在有些地方讲得不够详细,不少画作都一句带过了,可能是为了保证人流的流动,不想让人长时间驻足吧。
出来后可以透过栏杆望向中庭:



花园:





路上偶遇换完岗回来的卫兵:



最后一站St George's Chapel,里面有多名国君和王室成员的墓穴,不可错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autrant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11-18 14: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ac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ac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完lz的游记后,欧洲也就不用亲身去了

发表于 2014-11-19 02: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pacc 发表于 2014-11-18 15:40
看完lz的游记后,欧洲也就不用亲身去了

谢谢鼓励
希望我没有剧透太多啦

发表于 2014-11-19 23:01 |显示全部楼层

铁路购票经验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1-20 00:52 编辑

抵达罗马,我为期三周的欧陆火车之旅便正式开始了。

在火车网络高度发达的西欧,从一个城市到下一个城市,每个城市作短暂停留,乘火车是最方便的选择。因为一来火车站大多在市中心,省去了来去机场奔波之苦;二来票价不贵,也不需要担心行李重量,加上沿途看到的风景、遇到的可爱的人们,交通也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

我本来想买Eurail Pass,可研究下来发现,通票一来价格贵,二来所有需要预订座位的车次(包括意大利境内的所有快车)都需要再另付订票费,费钱还做不到省心。而在各国铁路官网,提前一到两个月购票,完全可以买到价格非常低的折扣票。比如这次我在意国Rome->Florence->Venice->Milan的三程车,全部€19拿下,而且乘的都是最快的Frecciargento或FrecciaBianca级别的车。据说下手再早些,还能买到€9的票。

一发不可收,索性写写我的购票经验吧。

1. 各国铁路官网都可以查到列车班次,不过如果想查询跨国列车,或者想用一个网站查询全部国家,德铁官网(http://www.bahn.de/p_en/view/index.shtml)是不二之选。
其实奥地利铁路的官网(http://www.oebb.at/en/index.jsp)也不错,只是我因为不需要去奥地利,没有亲身试验过它的功能。

2. 通常各国官网都能买到从该国始发的车票,有些也能买到由他国始发后抵达该国的票。如果想买跨境票,两个国家的网站都试一下就可以了,我从Milan到Zermatt,在意铁网站上怎么也找不到Zermatt,也不知道是他们不卖还是意大利语拼写不同,但在瑞士网站上很容易就买到了,而且车票分两段,在意国境内的那段换算下来也是折扣价€19。

3. 需要预订座位的车次,在订票时通常都会有座位示意图,除了看靠窗还是靠走廊外,最好也留意一下列车行进的方向,面前是否有桌子,以及是否会与其他乘客面对面坐等。

4. 意铁官网(http://www.trenitalia.com/cms/v/ ... M1000005817f90aRCRD)订票是比较tricky的,有时在查询车次时明明看到自己想要的日期车次,最后买到的却是下一天的同一班车。所以在查询时一定要将departure time的"Hour"从默认的当前时间改成"00",并在付款确认前仔细核对。我就出师不利,在那里买的第一张票就买错了。当时是想乘5月8日中午12.50的车,因为我是在3月某天晚上21点左右查询的,查询时departure time的输入框显示的是5月8日21点之后离开,跳出的结果其实已经是5月9号的了,我没有留意,付款收到确认信后才发现买错了。不知道这个系统设计问题现在有没有解决,如果还是碰到这样的问题,虽然理论上特价票没得退款,但仍可以在官网联系他们,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你再买一张正确的票,告知他们新的订票号码,他们会将之前的错票全额退款。

5. 瑞士火车票是相对较贵的,所以在瑞士呆得时间长的人通常都会买Swiss Pass,在景区乘那些天价登山火车还有25%-50%的折扣。我只呆了两天,去了两个城市,就没有买pass。在瑞士铁路官网(http://www.sbb.ch/en/home.html)只有一个月内的国内单程票发售,但跨境火车没有这个时间限制,我从Milan到Zermatt的票提前两个月就在瑞士官网买到了。买瑞士国内票记得一定要摒牢,因为跟其他国家越早买票越便宜不同,这里出发前14天时才开始放特价票,通常都是半价。

6. 在德国如果做州内短途旅行的话,可以有效利用德铁的regional offer。比如我从Munich去Königssee和Neuschwanstein,就分别买了两张Bavaria州票(Bayern Ticket),一日之内州内各种交通工具随便乘,工作日有早晨9点后才能出发的时间限制,周末则没有(而我恰好赶上了周六日!)。单人票€23,已经比买到目的地的往返票便宜了,何况多加一人才多加€4(每张票最多5人用),多人旅行的话更加划算。这个票在自动售票机上就可以买,有英文界面。

7. 荷铁官网我怎么也搞不定,用28 Degrees和Citi Plus轮番试,就是不能成功付款。所以Amsterdam到Paris的车票,我是在比利时官网买的(http://www.belgianrail.be/en/Default.aspx)。

8. Eurostar的票要尽早买,我提前三个多月的时候查巴黎到伦敦还有大把€50的票,到提前两个半月确定行程的时候最便宜的也要€90了。

9. 英国铁路虽然有多个operator,但只要用National Rail网站(http://www.nationalrail.co.uk/),就可以查到全部时刻表,而且可以直接链到相关operator的网站买票。London和Edinburgh之间是East Coast操作的,最便宜的单程票£24,想以这个价格入手的话则需要提前两个月以上买。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0 收起 理由
slau1 + 5 感谢分享
pangpang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1-23 19:39 |显示全部楼层

Rome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1-25 18:20 编辑

为了方便搬运行李,在罗马,我选择住在“臭名昭著”的Termini火车站附近。亲眼见过倒也还好,虽然鱼龙混杂,但只要看紧了自己的钱包,光天化日也不太可能有什么问题。周围有许多卖廉价货的华人店铺,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生意。

旅馆是在Expedia订的某三星"mystery hotel",差到只能用appalling来形容。在欧洲的这几个月,任它是Airbnb上租的studio,东欧的穷乡僻壤,还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伦敦闹市,我都住得非常开心,唯独这一家,hopeless,没救了。后来再想想,不具名的酒店怎么会价廉物美,就是因为说了名字租不出去,才把名字藏起来的呀。

心情不好,之前想过的晚间计划也懒得执行,就在附近找了间评价不错的小餐馆解决了晚饭。第二天一早,我就向Vatican City进发了。

第一站是博物馆。走到Vatican城外的十字路口,博物馆的影子还没见到,我已经先被排队买票的人吓呆了:早晨还没开门,那队伍已经几个一排绕着城墙拐了个弯(博物馆大门到拐弯处那段城墙怎么也得150米吧),两端都看不到尽头。队伍把行人道全部占满了,望过去黑压压的全是人头。还好我前一晚花了€4订了张票,绝对是有史以来花得最值的订票费。
大门,现在用作出口:



我也没有打印出门票,进门后只能把手机递给检票员。他很好心,对着屏幕上的条码扫了好久,终于"beep"一声通过了;租audio guide的地方也不错,押信用卡就可以租。这直接导致我以为这是各地景点的惯例,结果后来不止一次拖着行李去找internet cafe打印门票、因为没带护照而被拒绝发放audio guide……

言归正传,这个博物馆里的宝物可真多,从16世纪初教皇的几件私人藏品开始,几个世纪以来教廷收到的进贡和搜罗的珍品全在里面了。一间间展室看过来,在不走回头路的情况下,至少也要四五个小时,绝对是体力活。展品总体来说以艺术品居多,从埃及馆的石碑和木乃伊开始,经过多间雕塑馆、精美的挂毯展馆和古意大利地图馆,最后到达全馆的精华——四间Raphael画室和Sistine Chapel。看到那些壁画,才恍然大悟,原来书本上那些名作是出自这里啊。





该馆史上第一件展出品,Laocoön and His Sons:



Apollo Belvedere:



Belvedere Torso:



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



The School of Athens:



The Parnassus:



除了文艺复兴作品,这里的现代宗教艺术展馆也挺好看的。



窗外已经可以看到St. Peter's Basilica的圆顶。据说从Sistine Chapel出去,可以直接抵达St. Peter's门口(在地图上看确实蛮近的),无需排队;我没有试过,不知是否合法。



出口附近有间邮局。Vatican虽小,却有自己的邮政系统,抱着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想法,我在这里寄了张明信片。递送速度很慢,大概两三周后才到。
出口处有个漂亮的螺旋楼梯,可惜我拍不出它的美。





出门后向着人群排队的方向,沿着城墙一直走,就可以走到St. Peter's广场。烈日下,队伍已经绕了广场大半周,没办法,硬着头皮排吧。还好队伍的行进速度可以接受,半个小时后,我已经来到教堂门口了。



教堂是多位大师的心血结晶,而且作为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内部装饰是极之华美的。











登穹顶可以选择走楼梯(€5)和乘电梯(€7),我选择了前者,开始的一半是现代式的楼梯,坡度比较缓,很容易走,走到一个平台后,就开始进入又窄又陡的阶梯,仿佛人稍微胖一点都能被卡住似的。乘电梯则需要在电梯口排队,而且它也只能载人到平台,登顶前最难走的那段窄路一样要靠双腿。
在平台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向上走可以近距离观察穹顶,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登顶后,望向钥匙孔状的St. Peter's广场,文艺复兴建筑的那种对称美学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面是Vatican City的Palace of the Governorate和花园,门前的草坪还修剪成Pope Francis的徽标。



离开前,不能免俗的拍了一张瑞士近卫队(Pontifical Swiss Guard)的照片,那制服还真蛮漂亮的。



沿着广场外的大直路一直走,就来到Tiber河畔的圣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这本是罗马皇帝的陵墓,后因教皇见到天使在此显灵而得名。现在用作博物馆,我没有进去,只是绕着建筑走了一圈。听闻博物馆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因为地势高,上面风景不错。





城堡正门对面就是圣天使桥(Ponte Sant'Angelo),两侧共有10座天使雕像。





过桥之后,在小巷中穿行,雪糕吃吃,也蛮开心的。



走着走着就到了Pantheon。它始建于公元前,就算现存的建筑也已有近1900年历史,保存得相当好。



最有特色的,是这个巨大的混凝土穹顶,中间有一个大洞,是殿内唯一的光源。



绕着大殿行走一周,可以看到神龛和圣堂交替排列,其中有两任意大利皇帝和Raphael的墓穴。





Pantheon外面的广场不大,所以挤满了人。正中的喷泉图案比较诡异,四角的海豚雕得像龙一样。



Navona广场就在附近。这里除了以喷泉闻名外,四周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广场上有不少街头艺人,有的作画,有的演奏,四处走走看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Moor Fountain:



Fountain of Neptune:



晚饭是在广场附近的小巷子里吃的,味道不过不失。







为了缩短排队时间,第二天我早早的出了门,准备赶在开门前去罗马竞技场(Colosseum)。走路过去需要穿过一个公园,闻名不如见面,从公园里望过去第一眼,效果还是很震撼的。



我是开门前15分钟到的,队伍不算长,大概前面有十几个人的样子吧。趁着人少,租了audio guide,就径直上楼了。虽然整个建筑是为了让人从外面看过去而设计的,但内部由于风化、地震和人为破坏,各种地下结构都显露在外,更有一种残破的美。其实整个罗马有很多建筑看起来都是shabby的,与竞技场的风格一脉相承。









从二层的角落望出去,可以看到整修中的Arch of Constantine:



和只剩一半的Temple of Venus and Roma:



我在竞技场里呆了足足有两个半小时,才舍得离开,去对面的Roman Forum & Palatine Hill。这里的门票与竞技场是联票,所以如果竞技场队伍太长,可以到这里来买。上山之前,可以看到竞技场的全景。



有了在Acropolis无头苍蝇般的惨痛经历,我决定绕到另一边主入口处,租audio guide。谁知这次又失算了。没错,这个audio guide是介绍得比较详细了,但是与竞技场不同,这里的场地上是没有编号的,也就是解说跟你说,在这里向左看,你会看到什么,向前走,再转左,上坡……所以如果一步跟丢了,就完全不知道他在讲哪根柱子了。

Roman Forum夹在Palatine和Capitoline两座山中间,是古罗马的中心。站在Palatine山上,可以将整个遗址一览无遗。







这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Capitoline山脚下的Temple of Saturn:



Temple of Romulus已在公元6世纪已改造成教堂,在一片废墟中算是难得的完整建筑。据闻里面很美,可怎么看都不像有开门的样子,估计正门在背面。



Arch of Titus是罗马现存最古老的凯旋门,也是巴黎大凯旋门的设计蓝本。



凯旋门是为纪念罗马军队征服耶路撒冷而建,门的内侧雕刻了当时的场景。征服耶路撒冷摧毁了犹太人的圣殿,也导致了他们长年的离散。



圣殿中有7个灯盏的烛台,是最古老的犹太标志之一,也是以色列国徽的主要图案。



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



在废墟中迷了太久路,导致午饭的预约都要错过了。于是我跳过了几处景点,直奔餐馆而去。这是间以松露出名的餐馆,risotto闻起来非常香,但实际吃起来又没那么惊艳。







酒足饭饱后往回走,看到Trajan's Column时,就知道离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不远了。









许愿池(Trevi Fountain)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都是坐在那里休息的。还许什么愿呢,留个爪印赶快跑路吧。



附近有家出名的雪糕店,因为午饭吃得太饱,一向点大份的我只点了两个清淡的口味,味道还可以。



Spanish Steps上也毫无意外的全是人。



穿过闹市,爬上一处小坡,来到Villa Borghese。这是全市第三大公园,游人不多,安静得很。
晚霞中的罗马天际线:



俯瞰车流:



在异国的公园里散步,简直是我出门旅游的必修课:



Aboriginal风长椅:



这里有个典型的英式庭园,内里有个小湖(池塘),划船€3/人,限时20分钟。想想一个人也只要交€3就有一条船,我就跳上去了。我想我应该是他们有史以来最笨的客人了吧,完全掌控不了方向,真不知道以前公司划船活动时,那个作我搭档的同事是怎么忍受我的。



湖心的Temple of Asclepius:





著名的美术馆Borghese Gallery也在公园内,通常是需要预约的。我本来想去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余票,结果发现门口竖了块牌子,直到一周后的预约都满了。

回来时改走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这是3世纪罗马城墙的北大门,由此进入广场:



广场中央有罗马最古老的埃及石柱:



喷泉:



双子教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和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就矗立在广场的边缘:



另一侧通向Pincian山:



第三天的行程就比较轻松了,只去了Arch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这个在天主教内地位崇高的教堂。













教堂出来后又是一段古城门(Porta San Giovanni)。见识过Istanbul的Valens Aqueduct后,对这种行车道上横空出世的古建筑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罗马最后的两个小时,我决定去吃一下pizza。从地铁站出来,是半圆形的共和广场(Piazza della Repubblica)。



Fountain of the Naiads:



广场边有Basilica of St. Mary of the Angels and the Martyrs,由旧时的浴场改建而成,是Michelangelo主持设计的。









终于来到pizza店,是一个专做午市的小铺头,只有两张吧台,没有座位。Pizza是小件的单人份,我见旁边有salad,就又叫了一份tuna salad,没想到salad的价钱还包含一份芝士饼。很多是不是,我全都站在那里吃完了。我心中的意大利美食就是这样,只靠面粉的香气、新鲜的原料和香醇的橄榄油就能打动人。





离开时在火车站遭遇了两个抢着帮我拎行李的人,把我身上的散钱全都要走了。其中一个还把我30公斤的行李放到了高高的行李架上,导致我一路都在愁到站时怎么把它取下来。在意大利乘火车,如果你不想要这样的“服务”,一定要主动说不。

不管怎么说,火车还是载着我,来到了我此次意国之行最爱的城市,Florenc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4-11-24 22: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lka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lka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ARK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11-30 15:53 |显示全部楼层

Florence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2-1 13:08 编辑

我在Florence只停留了两天。两天里,教堂、宫殿、美术馆,凡是攻略里写到的地方,我都尽量去,很累,甚至有些fed up,但并不妨碍我对这个城市的喜欢。
一定是被夕阳下的Arno河迷晕了。
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城几乎是每个人的至爱,是万人迷来的。

太阳将要落山时,站在河西的桥上望向东边,所有建筑都蒙上一层金色光晕,越发能显出它们的古旧美。可惜受拍照水平所限,我没有办法还原它的十分之一。
从Ponte Santa Trinita看老桥(Ponte Vecchio):



从老桥看Ponte alle Grazie:



走近一些:



桥上的一个小雕塑。见我拍照,一个路经此地的当地人说,它想表达的意思是好的,可惜没什么艺术价值。言下之意是这件东西太丑,配不上我艺术之都。



夜晚的Arno河和老桥:





走近了看,才留意到店铺上方那条传说中连接Palazzo Vecchio(旧宫)和Palazzo Pitti(Pitti宫)的Vasari走廊。旧时Medici家族的大公为了方便自己在政府机构(旧宫和Uffizi)和住处(Pitti宫)之间来回行走而不受民众打扰,建了这条走廊,最著名的就是Uffizi到老桥这一段,建在了行人路和店铺的上方。据说因为大公嫌当时占据老桥的那些肉铺味道大,在走廊上闻起来不舒服,还下令肉铺搬迁,于是大量金铺迁入,老桥上的店铺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黄昏的老桥上是这样的,虽然临近关门,两旁的金铺和表店还是游人如织。



清晨,店铺变成了一个个紧锁的箱子,走在刚洒过水的桥面,同路的只有少数几个匆匆赶去上班的当地人。





Benvenuto Cellini的铜像边也不再挤满了跟大大小小的同心锁拍照的游客,可以在这里远眺Ponte Santa Trinita。





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自公元5世纪起就是该市的信仰中心,从最初的Santa Reparata教堂和洗礼堂开始,到13世纪末,由于人口的增长,旧教堂已经渐显拥挤,只好在该处重新建造大教堂,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del Fiore,并将旧建筑推倒,广场上的建筑群才初现现在的规模。

进入大教堂本身是免费的,我花€10买了一张其它几个建筑的联票,可以去穹顶、Santa Reparata教堂遗址、钟楼、洗礼堂和博物馆。

大教堂花了170年才建成。这是世界第三大教堂,排在Vatican的St. Peter's和伦敦的St. Paul's之后,站在广场上根本没法看到它的全貌。据说在高处的Michelangelo广场上,可以看到绝佳的市区景色,而大教堂和钟楼就是当中最突出的建筑。

背面和侧面:





正门在正对洗礼堂的方向:



内部是简朴而素净的:





穹顶上画的是The Last Judgement:



教堂里还保留了一个入口,可以去地下看Santa Reparata教堂旧址。那里除了砖墙和石柱地基外,还有清晰可辨的马赛克地砖:



洗礼堂(Baptistry of San Giovanni)是广场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经过不断的扩建,才变成今天的规模。这是一座八角形建筑,有三扇漂亮的大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正对大教堂、被Michelangelo称为“天堂之门”的东门,画了10幅旧约中的场景,金光闪闪。



现在的东门是复制品,真迹保存在博物馆中:



洗礼堂的入口是南门,也是最古老的门,画着St. John the Baptist一生中的20个场景。



内部最显眼的,莫过于这个罗马式的穹顶,却画着拜占庭式的马赛克壁画。



神坛:



钟楼(Giotto's bell tower)就在大教堂旁边,得名于它的设计者Giotto,最终是在14世纪中叶、Giotto死后20多年才完成建造的。这里是大教堂的最佳观赏地,可惜我走到最上层,不知道还可以继续登上外面的天台,就原路折返了。直到最后站在大教堂的穹顶外,看到对面钟楼有人在天台上挥手,才后悔莫及。



不远处的Basilica of Santa Croce:



旧宫的塔楼一枝独秀:



博物馆内除“天堂之门”外,最受人瞩目的是Michelangelo的未完之作Pietà。据闻作者怎么都不满意这件作品,便亲手将它毁掉了,剩下的部分由后人完成。至今雕像中的Jesus仍只有一条腿,而他身后的老人,则被认为是作者按照自己的面容雕刻出来的。



最后我终于下定决心,去登穹顶的地方排队了。因为登顶只有华山一条路,又窄又陡,上下的人群还会在阶梯上狭路相逢,所以每次允许进入的游客只有15人左右。等待时间本身就长,加上持有Firenze Card的游客是无需排队的,所以明明看着队伍不算太长,实际进去已经是一小时之后了。登顶过程中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天花板上的壁画,真正攀上顶峰之后,则可以一览整个老城区的美景。唯一不能看到的,是穹顶本身。
钟楼:



这个方向可以看到Basilica of San Lorenzo,也就是Medici家族教堂的大穹顶。



Pitti宫方向:



Basilica of Santa Croce在大教堂东南大概800米的地方,建造时已经算在城外了,实际走路过去也就十分钟。



内部,特别是神坛,是很美的。









这里安葬着多位当地名人。Galileo:



Michelangelo:



Dante的只是“衣冠冢”,实际并不葬于此处:



钟楼:



美术馆:
Uffizi曾经是统治Florence多年的Medici家族大公的“办公室”,存放着整个家族多个世纪以来收集的艺术品。家族最后一位男性继承人离世后,他的姐姐将它们全部献给了国家,Uffizi才得以保留这些珍品,变作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馆是按照年代和作者流派排序的,从中世纪起,到大量的文艺复兴巅峰之作,最后以18世纪欧洲名家的作品结尾。



门票是可以在官网上预订的,收几块钱预订费而已。只是我准备工作做得不足,开始只看到那些收两三倍价钱的黄牛网站,等找到官网时午夜已过,不能再订第二天一早的门票了。没办法,只好起个大早去排队。我是开门前半小时到的,队伍倒不算特别长,只是放人速度特别慢,从排队到进门至少花了一个小时。然后就受到了第二重打击,audio guide一定要押passport才可以租,怎么解释都没用,我才知道那种带张信用卡走遍罗马的好日子到头了。没有audio guide,在Uffizi靠馆内设施是没有用的,因为那里全部的英文注释,就是作品名字、作者、创作年份、何时进入馆藏的,连最著名的那几幅作品都是这样。怎么办?只能靠自己,要么就是蹭旁边一拨拨走过的导游解说了。就这么走马观花的看下来,也花了我四个小时,很累。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就是这个地方如果真给我租到了audio guide,给我双倍时间也走不出来。

带着遗憾离开Uffizi,我去了雕塑馆Bargello。这里曾经用作军营和监狱,现在则主要存放由Uffizi运来的雕塑和一些工艺品。整个建筑是哥特式的,中庭很特别。





我去的时候因为底楼有个Baccio Bandinelli的特展,门票收贵了一些。将他的作品和本来的常规展品、特别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Michelangelo的作品放在一处,形成了很微妙的对比。就像旧宫门口领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上一左一右的Hercules and Cacus和David一样的安排,不同的是,这次的作品,至少没有像在广场上那么高下立现。

二楼最著名的作品,是Donatello这件女性化的David:



早期的另一件David:



St. George:



这件木制的Crucifix被"attribute to"了Michelangelo:



Accademia Gallery我是临近关门才去的,前面只有一家五口在排队,可能是全天队伍最短的时候了吧。之所以这么晚去,是因为人们说,这里除了David之外,没什么可看的;但就是单单为了David,花那个门票也值得。一见之下,才知道人们并没有夸张,那种摄人心魄的美,只有在亲眼见到后才能体会。大概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又或者美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连我这样没有艺术细胞的普通人,都能被他打动。

静静的坐了一会儿,美术馆便要关门了。我走到领主广场,那里大概有什么接见政要的仪式,整个旧宫附近都被围栏围住不能进入了。远远的拍了一张夕阳下的David:



和另外一边的Hercules and Cacus:



旧宫里据闻也有不错的展览,塔楼也值得一登,只能留待下次了。



Pitti宫是我很喜欢的地方,因为人不多,可以安安静静的看展览。



这里也有不少大师(Raphael尤其多)作品,虽然不一定是他们的代表作,但仍很值得一看。因为都是私人收藏,作品并不是按年代或者流派来摆放的,而是过去在宫殿的墙上怎么挂,现在就基本上是什么样。每间展室都有几张英文说明,除了写明每面墙上各幅画的名称作者年代外,还有一两句简略的介绍,单是这一点已经比Uffizi“友善”好多。
另一边的Gallery of Modern Art其实也挺好看的,这里的作品虽然不是出自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名家,但因为现代艺术(18到20世纪初)跟现代人的口味比较贴近,所以还是很容易接受的。
另有一间Costume Gallery,摆放了自18世纪起的意大利美衣。我虽然只是匆匆一走而过,但感觉内容还蛮丰富的,大部分女生都应该会喜欢。

Pitti宫的后面就是Boboli花园。这曾是Medici家族的私家花园,非常大,也可以登高望远。“在异地逛公园”这一项又tick了。我和老爷爷上窜下跳,玩得非常开心。



















吃:
这家卖sandwiches的小店就在离Uffizi出口不远处,与其说是间餐馆,不如说更像一个butcher,柜台里满满的都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肉。正想让店员帮我选一种,排我后面的男士突然用一口洪亮的英文向我推荐了某种猪肉。果然很好吃,我还跟他和他家人坐在门口聊了一会儿,原来他们从Central Coast来,也算是半个老乡。至于知名的“牛肚包”,我没有时间特地去吃,留待下次吧。



两次晚餐味道都很好。出了Lazio大区,所有的正式餐馆都会在账单上加上两三块钱的"Coperto",也就相当于服务费。











在罗马试过几个评价很高但并不算惊艳的雪糕店后,这次我没有特地去找,而是在回家路上随便走进一家店买来吃的。听到前面那两个美国男孩各点了一个橘子味后,我就觉得眼前一亮,试下来果然好吃。



我可真是喜欢Florence。城小,只靠一双腿就可以走到想去的地方。房子虽然旧旧的,但是habitable。民风又淳朴,跟下一站商业化的威尼斯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退休了,大可以到此地住一阵子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violinlearner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1-30 21: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游记,从容,舒服

发表于 2014-12-6 21:08 |显示全部楼层

Venice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2-7 15:00 编辑

在威尼斯,我住在San Paolo区一间租来的studio里。第一次用Airbnb,感觉很满意,房子宽敞干净不说,还有个很大的院子,接连两天和老爷爷在院子里吃早餐,也算享受了一下人生。



大概因为上一站行程排得太密,累得不得了,这次我特地放慢脚步,教堂只去了两间,美术馆也没有去,兴之所至,走到哪里算哪里。
倒也没觉得特别尽兴。可能是因为威尼斯的传统产业都已经退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有旅游业。我知道这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没什么可抱怨的,可作为游客,不管走去哪里,都只能看到这个城市一个单薄的侧面,难免会有些遗憾。我常常想,二十、三十年前,还有“普通人”在此生活的威尼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既然住得近,我第一站去的,就是同区的Frari教堂。别看它外表平平无奇,其实里面有不少精彩作品,包括Titian的大型壁画Assumption of the Virgin。Titian因黑死病去世后,也葬在了这里。真是一处清静的地方,可看的东西也多,花€5(门票€3+audio guide €2),在里面消磨一个小时没有问题。



在威尼斯如果不乘船的话,也只能靠这一双腿了。小巷、水和桥,倒也看不腻。









大运河上只有四座桥,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最古老的Rialto。桥上和桥下密密麻麻全是商铺和摊档,可是卖的东西又那么千篇一律。





桥两边的大运河:





过了桥,去San Marco广场就很容易了。基本上只要在这一区,建筑物上都会画着箭头指示广场的方向,跟着走就不会迷路。广场是长方形的,除了一侧是教堂外,另外三面都是白色大理石建筑,很漂亮。





教堂在整修中,整个上部都被脚手架围起来了,无缘得见真容。





内部装饰是拜占庭式的,离开东欧后,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马赛克装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晚课中、光线昏暗的关系,教堂内部看起来颇有些年头了,仰着头看,也不太看得清画了些什么。回到家里一查大图,哇,原来这教堂外表那么好玩,里面那么闪!

据说教堂旁边的很多装饰,都是威尼斯人在共和国的鼎盛时期,从东方的古代建筑上取下(其实就是明抢),再运回来装上的,所以可能比教堂本身还要古老。比如这件Portrait of the Four Tetrarchs就原产于Constantinople,描绘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罗马帝国的四帝共治体制。



教堂的钟楼有电梯直达楼顶,可谓业界良心。



威尼斯的好处,是除红色房顶外,还有海可看。



这一个个圆顶,其实就是教堂顶部的样子了。紧邻的白色建筑是总督府(Palazzo Ducale)。



另一面的San Marco广场: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就矗立在运河口的三角地上。



San Giorgio Maggiore小岛:



总督府是座哥特式建筑,见证过威尼斯共和国的辉煌。除了作总督住所外,这里也曾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法院,有不少装饰着大型壁画的大厅。















Golden Staircase:





Giants' Staircase:



后院是监狱。





由法庭通往监狱的,便是著名的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了。从桥上的小窗向外望去,那当年的囚犯怎样都要再看一眼的美丽景色,变成了如今这副样子:



由外面看,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拱桥:



门票还包含广场上的另外两所博物馆和一个图书馆。我只去了Correr博物馆,建筑比较新,是19世纪才建的,里面主要展示了威尼斯的民俗和历史,也有几幅Giovanni Bellini的作品。



回家路上经过一家看起来颇高级的甜品店,店员还有些snobbish,也不觉得雪糕特别好吃。



第二天一早买了张船票,去周围的几个小岛。

第一站是以生产玻璃而闻名的Murano。本来以为在这里随便转转就可以走的,没想到那些玻璃制品还真挺好看的,我在这里逛了好久,才拣了几件便于携带的小玩意儿。至于岛上那些展示他们制作工艺的“雕塑”,不知道是阴天还是蒙着灰尘的关系,看起来反而有些赶客。







这件“吹玻璃”作品也很有喜剧效果:



下一站是Burano,因为那些彩色房子,这可是文艺青年们最喜欢的小岛。可我是吃货青年,一上岛就看到路边有间上过Michelin Guide的餐馆,几拨食客坐在室外的餐台旁喝酒晒太阳,简直是店铺活生生的广告。



来威尼斯,不能不试下墨鱼汁面,非常好吃。



主菜叫了某种鱼类,是一大失误。这东西看起来像tuna罐头,实际上是鱼干的口感。真想拿它再换一碗墨鱼面。



甜点还不错。其实我也不是多喜欢tiramisu,只是每次读完菜单,都不知道选什么好,不如play it safe。



岛上的房子,特别是新漆过的那些,确实挺亮眼的。而且几乎人人都有green fingers,门前窗前摆一株几株花,颇有情趣。如果说整个威尼斯有什么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那一定是这里了。(我拍照技术差,不过反正可以赖天阴。)















回到主岛见天色还早,花了大喇喇20块大洋买的24小时票不好浪费,就跳上了一辆去Lido的船。去的途中还阳光普照:



谁知一上岛就开始狂风大作,一副山雨欲来的架势。岛本身也没什么意思,就是个Gold Coast式的度假胜地。餐馆老板娘跟我说,我们这里没什么特色,就是有海滩,不过这个天气是没人去海滩的。



坐船回家,明天一早又要上路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4-12-13 10:18 |显示全部楼层

Milan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5-3-12 07:01 编辑

我在米兰只停留了一晚,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这里更像我旅途中的一个驿站,离开了这里,便离开了厚重的历史、扰攘的人群、和五月艳阳天,从此头顶一片乌云,走到哪里坏天气便跟到哪里。

不得不承认,我准备工作做得不足,犯了几个大头虾的错误,本就不多的时间又被我浪费了不少。比如Google Maps给出的路线是没有包含地铁(Metro)的,我就真的傻乎乎走了一站路,不知道同时地铁就在我脚下飞驰。对路线上的S线路想当然的认为是tram,结果拖着箱子乒乒乓乓的横穿五六条铁轨、把周围几个tram站来来回回检查了两遍,就是找不到自己要乘的号码。其实S是铁路线,很多时候也在地下行进,加上Metro,买张24小时票,市区几乎没有去不到的地方。不过我买的这张24小时票,到了第二天一早就跟自动消磁了一样,每次都要请工作人员放我进出,还好他们英文不错。

米兰城是典型的都市,景点不多,但是是购物和玩乐的好地方。我没有什么购物打算,加上因为没有预约而看不到那幅最后的晚餐,其实真正想去的地方也不多,就在城里走走看看。





本来想好好逛逛Sforza城堡的,至少也要看下Pinacoteca和Museum of Ancient Art。谁知道又是来回走了两圈都没见到卖票的地方,一问之下才意识到是周一,博物馆都不开门的呀。没办法,只好在城堡里走了一圈作罢。











城堡背靠Sempione Park,人不算多,如果有时间,在这里躺一会儿也不错。





穿过公园就是Arco della Pace(和平之门)。





回到城堡,在正门外看到一个市集,卖的东西看起来都很精致。我没有时间细看,不然一定又拔不动腿了。



坐车来到大教堂广场。这座建筑虽然在纸上见过无数次,但当它真的出现在面前时,效果一样震撼。















拍张到此一游照。



天色已晚,我第二天一早再来乘电梯登顶。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这里登高不是为了望远,而是为了近距离观察那些大大小小的尖塔。











广场旁边就是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这条购物街的入口。







晚饭是在城堡附近吃的,见TripAdvisor上评价不错,实际最好吃的就是餐前面包条。可能是我选的这个套餐不好,隔壁桌几个当地人点的牛扒看起来就不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4-12-17 21:01 |显示全部楼层

Zermatt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2-17 22:07 编辑

理论上说,瑞士是个至少值得停留十天半月的地方。我没有时间,又不想白白路过此地,便选了网上多年爬文后最向往的两处,各住一晚。
可这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运气好的,蓝天白云山色湖光,运气不好的,比如我,在雪山就只能看到雪,没有山。

火车由米兰开出,沿路风光很好,这应该便是传说中的Como湖。



到达边境小站Brig,准备转车上山。出站后就看到一个山包横在面前,山尖冒着雪。我立刻心胸舒畅,感叹自己真是到了瑞士了呢,还兴奋的给小伙伴们Snapchat。



上山的车程共一个半小时,我还处在初见雪山的兴奋期,隔着反光的玻璃猛拍。随着车越爬越高,云层也越来越厚了。







到Zermatt车站了,迎接我的是一只叫Wolli的当地特产黑鼻羊(Valais Blacknose),跟我们的Shaun the sheep有些相像是不。



住在一间非常sweet的旅馆,以当地物价来说,性价比非常高。一进房门,窗外便下起雪来。





店家有养自己的羊群,肉用以供应自家餐馆,羊毛便织成旅馆的被子。简介小册子上写,羊群里总要有那么几只黑羊的,不然我们被子上的logo怎么办呢。



收拾停当,雪也小了,晚饭时间还早,我便先去小镇上转一圈。有人说这里商业气息太浓,不是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其实既然来到度假胜地,本就可以预料到这些的,我打过交道的店家反而都淳朴又真实,可爱得很。







因为是五月,上山的三条路线中我最喜欢的Rothorn线是不开放的,所以我走到车站附近的游客中心,询问有否一天之内走完另外两条线路的可能性。工作人员说那样时间太赶,不建议这么做。我又问有什么徒步线路可以推荐么,她说,山上刚下过1.5米的雪,没有一条徒步线路是开放的。我脑子里还在想象1.5米的雪是什么概念,估计是看我脸上露出一副“不会吧”的表情,她又说,你还挺athletic的嘛,要是真想走,就从小镇走去Furi吧。

晚饭是在旅馆附属餐馆吃的,half-board晚餐五道菜只要CHF55,在此地想必再也找不到更高性价比了吧。味道很好,我平日是不吃羊肉的,这次见是店家最引以为豪的食材便也试了一下,肉质非常嫩,膻味自然也有,嗜羊的人应该会非常喜欢。











第二天吃过早餐,退了房,坐火车上Gornergrat。往返票价CHF86,其实就是单程票价×2,中间还停靠4个站,所以如果选择中间某段徒步的话,分开买票比较划算,如果有Swiss Pass则可以对折。我的hiking boots坏了,又什么装备也没有,哪敢不听游客中心的建议独自雪地徒步,只好买了往返票,传说中Matterhorn的(冰上)倒影是与我无缘了。后来下山时见到有人从Riffelalp下车后走下山,可见那条路也是可行的,不过人家装备齐全,是我小小一双trainers没法比的。



上山时天气还好,虽然云多,但至少天还是蓝的。



不料上到山顶,就只能看到乌云聚集了。我想既然是来看Matterhorn的,那就再等等吧。围着山顶绕了几圈,四围白茫茫一片,倒是跟老爷爷很合衬嘛。







旁边一个游客说他已经等了一个半小时,云都没有散,可见再早一两班车上来也没有用。云层越来越厚,然后开始下起小雪。Matterhorn在我脑中,就定格成这个没有尖顶的样子。



从游客中心的资料上看,这个专门陪游客拍照的狗狗,有不少兄弟姐妹呢。我买了几张明信片寄回来,当中就有它的玉照。明信片会盖上Matterhorn的邮戳,递送速度也快,一周就到了。



亲眼见到这个铲雪车in action后,我认定开这个是世界上最酷的职业之一。



下山后还有时间,我便穿过小镇去Furi。走到一半,发现trail完全被雪覆盖了,雪也越下越大。就是这里了,没有办法,我只能折返:



暗暗下定决心,哪年夏天再来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12-21 17:45 |显示全部楼层

Interlaken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2-21 19:55 编辑

Interlakan在Thun (Thunersee)和Brienz (Brienzersee)两湖之间,连接两湖的Aare河也穿城而过。我从Zermatt去,经Spiez转车,然后火车就沿着Thunersee一路开到Interlaken了。





一向听说这里是高度商业化的地方,没想到山明水秀,从西站(Interlaken West)走去旅馆短短六七分钟路,已经足以让我爱上这个宁静的小城。







也有面向游客的商业区,晚上八九点钟路过,倒是安静得很。



因为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就要搭车离开,我便在旅馆订了一早上少女峰的车票。旅馆前台拿出一本时刻表问,时间那么赶,你在上面只有一个半小时,连走完一个tour的时间都不太够,你确定要上去吗。我虽然暗暗后悔没有多留些时间,可没有过门不入的道理啊,便买了Good Morning Ticket,乘清早第一班车上去,再乘10点半的车下来,才能确保赶上去德国的火车。往返票要CHF200左右,Good Morning Ticket的折后价是CHF145,如果有Swiss Pass则可以在原价的基础上打75折,不管怎样,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有上山的火车都是由东站(Interlaken Ost)始发,旅馆给了一张当地乘车票,可以免费从西站搭车去东站。好在时刻表上都列明由Spiez(甚至更远的Bern)经西站到东站、然后上少女峰如何接驳,所以即使不住在东站附近,几点出发上山、下山后几点能到家也一目了然,十分方便。
上山有两条路,在Zweilütschinen列车便分为前后两截,一半经Lauterbrunnen和Wengen上去,另一半则走Grindelwald,(我选择由前者上山后者下山),最后两车乘客在Kleine Scheidegg汇流,换乘登山火车一同驶上Jungfraujoch。

早晨六点刚过,我已经来到车站,准备上山了。



本以为不会遇上比Zermatt更糟糕的天气了,可一早山下就下着不小的雨,料想上面也不会是晴天。起初还能看到绿树和青山。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雨渐渐变成了雪,山也慢慢变成白色。







因为是早晨第一班车,铁轨早就被昨夜的雪覆盖,所以列车车头配备了一个巨型雪铲,边开路边走,很有意思。





过了Kleine Scheidegg,列车便驶入山洞,继续上行了。中间有两站有封闭式的观景台,让乘客下车透过玻璃窗向外望。第一站下来一看,哇,窗外已经堆满了冰雪,也就是说,整个观景台已经被埋在雪里了。这时大家已经对在山顶能看到的风景不再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了,估计即使上去,也就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吧。果然,第二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



来到Jungfraujoch,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始tour了。先是经过一个电影放映室,播放山顶360度的全景,本以为这只是个热身活动,谁知这已经是我此次能看到的全部景色了。下一站是海拔3571米的Sphinx观景台,因为风雪,户外观景台是不开放的,只能由室内对照着示意图向外望。看到了什么?有相为证:



下一站是Alphine Sensation,描绘了百多年前开凿铁路的艰辛。







再往前走是个冰宫,有各种新奇的小动物,老爷爷也在这里遇到了来自英格兰的小伙伴。











最后一个观景台是Glacier Plateau,我们隔着窗户观(xiang)望(xiang)了一下外面的冰川后,决定外出闯一闯。推开门,风卷着雪从各个方向袭来。老爷爷在外面站了10秒钟,就变成了这副样子:



介绍上说,从这个观景台可以看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没办法,看来只能亲自去这些国家探望它们了。

最后走到游客中心,在这里取了一本"passport",盖上了日期和时间章。不仅如此,我把寄给好友的风光明信片也敲了章,并在上面写:明信片美吧?恭喜你,你看到的风景已经比我多得多了。



此处有个日本郵便的邮筒,是日本游客最爱的留影地之一。



这个号称一个半小时都走不完的tour,因为天气的关系,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点就完成了。也算是体验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风雪,至于美景,只能下次再来看了。

下山走Grindelwald一线,也是由白雪皑皑到绿水青山,风光与上山时又不甚相同。











回到Interlakan,天色稍稍转好,不知山顶的观景台有否再开放?下次来一定要多住几天,选天气好时上山,并把周围的徒步线路痛痛快快的走一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4-12-26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Munich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2-26 23:20 编辑

对于我来说,慕尼黑的好,不仅仅在于它的整洁、高效、有秩序,更在于在此生活着的、善良而热情的人们。

第一天上午,我带着此行唯一的购物任务走进一家表行,在选好表、店家把保修证都填好后,我的信用卡刷不出了。借用店家的电话打回澳洲,发现是因为一笔$1.23的可疑交易,28 Degrees决定暂停我的卡。在用debit card付了200块定金后,我走回住处,联系28 Degrees,对方说为保险起见,只能发给我一张替换卡,最快三天后才能寄到。我只好走回表行取消交易。那位华人sales小姐非常帮忙,在向上级解释过后,退还了我200块现金,还跟我说一个人在外不容易,虽然生意没有做成,但抽空一起喝一杯总可以的。——我本以为会遭受冷眼,听了她一番话,实在为自己的偏见感到羞愧。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日,是时候四处走走,好好看一下市区了。

Asam教堂(Asamkirche)在市中心Marienplatz西南不远处,内部装饰即使在巴洛克建筑中,都属于非常特别的。





相比之下,当地最重要的教堂Frauenkirche就显得非常朴素。外部用毫不显眼的红砖砌成,内部则是哥特式的。













Theatine教堂(Theatinerkirche St. Kajetan)是Odeonsplatz上一座意式建筑,白色的内饰很漂亮。



Marienplatz上的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



旧市政厅(Altes Rathaus)反倒看起来新些:





乘车去城西的Nymphenburg Palace。同为夏宫,这个门面看起来可没Schönbrunn那么气派。



宫殿不大,只有二楼对公众开放,走一圈用不了多少时间。当中印象最深的当属Gallery of Beauties,挂着36幅当时上流社会中最漂亮的美人像。不知是因为这些画作大多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因为皇帝的眼光非常专一,那些美人在我看来长得都差不多(汗)。

Ludwig II of Bavaria出生的地方:



中国风的房间:



宫殿后的花园我倒是十分喜欢,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还有一块说不是澳大利亚我都不信的花圃:









乘车回到市区,继续逛花园。先是Hofgarten,一面是慕尼黑王宫(Residenz),扭头还能看到Theatine教堂的黄色双塔:







另一面则是间博物馆:



继续往前走,就是巨大的Englischer Garten。我在这里走了一个小时,连它的一半都没有走完。这里有小瀑布:



大草坪:



日本茶社:



中国塔,塔底还是个热闹的啤酒花园:



晚上去城中最出名的Hofbräuhaus(宫廷啤酒馆)吃饭,人可真多,好容易在院子里找到个位子,却发现室外只供应啤酒、不供应食物的,只好硬着头皮走回室内继续找位。终于看到一张长桌侧面有个位子,就问坐在桌首的老先生我可不可以坐在那里。谁知他抬头一看我,非常开心,问,中国人吗,然后指着桌子下首一群中国客人说,快去跟他们坐。坐下来才知道,这是一个在当地留学工作多年的中国女生,偕德籍先生请两位由中国来出差的同事吃饭。那那位老先生是——?她告诉我,老先生是这里的会员,这张桌子就是他的,只要他在,不论谁想坐这张桌子都得征得他的同意。呶,她指指桌子上方的标牌,这就是他家的标志:



老先生八十多岁了,非常健谈。每位会员都有自己的杯子,临走时放到柜子里上锁,第二天来了再取出来用。他还掏出自己的鼻烟,倒点在我们的手背上,让我们试试。于是我们一个个就以“索粉”的姿态吸了起来,没想到是薄荷味的,一只鼻孔大受刺激,还要另外一边也吸点来平衡一下。这晚玩得非常开心,对面中国男生说,今天晚上猪肘吃过了,啤酒喝过了,粉也吸过了,人生完整了,哈哈。

因为对在悉尼吃过的德国猪肘心有余悸,我这次叫了烤猪肉,没想到上来就那么薄薄一片:



第二晚在另一啤酒坊Augustiner-Keller吃饭,倒是叫了烤猪肘,味道也还说得过去。不过当晚正好赶上Dortmund和Bayern的杯赛决赛,直到加时赛才有进球,大厅里观众那阵势,可让我见识了巴伐利亚人的另一面。

国王湖(Königssee)在德奥边境的Berchtesgaden,由慕尼黑乘火车去需2小时45分钟,中间转乘一次。最惨的是,出了车站才发现,去国王湖的公交车一小时才一班,于是我又在车站白白坐了40分钟。其实最正确的乘车法是从慕尼黑乘火车去奥地利的Salzburg,然后转乘公交车到Berchtesgaden,下车后再等去国王湖的公交就很快了。在德铁网站上直接查询München至Königssee就能找到这条线路的时刻表,而且那张神通广大的Bayern Ticket往返Salzburg也能用。

本来我还很有野心,想走遍Königssee、Obersee和Hintersee三个湖的,(后者在另一条公交线路上,需要返回Berchtesgaden车站换乘),结果自然没有成功,因为当我走到Königssee渡口买上票时,已经11点半了。航程纵穿整个Königssee,分为两段,一程是到湖中央的红顶教堂St. Bartholomä,然后继续向前开到湖另一端的Salet。我决定先去Salet,看完后面的Obersee后,再回头参观教堂。

去程只是觉得特别安静,除了电动船的马达声外,再也听不到其他声响。船开到半途,停了下来,船员拿出号角,对着山吹,每吹几下,就停一停,等山里的回声传来。他也讲了几个笑话,把周围的乘客都逗乐了。因为天阴,Königssee看起来只是绿水青山,并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







下船后继续向前走:





不用十分钟,就来到内湖Obersee的岸边。



沿湖向对岸走的这段路,是我整个行程中唯一可与Matka峡谷媲美的经历。天气不算好,看不到太阳光折射下湖水的层次;游人也不算少,经常遇到迎面走来三三两两的步行者互打招呼。可即使这样,都不能不为它的美折服,仿佛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在这里很容易就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到达对岸稍作休整后,沿着泥泞的步道继续向前走,就是德国最高的瀑布Röthbachfall了。瀑布水量不大,不过因为天雨的关系,倒是很有仙气。



回程等船时,特地近距离看了看在路边吃草的牛牛,它们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走起来叮叮当当的,很是悠闲。



这就是St. Bartholomä了。天色已不早,上午同船而来的乘客恐怕早已返航,连cafe也关了门,倒也清静了许多。









这么美好的地方,真不舍得离开。



第三天去新天鹅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因为怕回来后赶不上去柏林的火车,我check out后直接拖着行李去了车站;又因为怎么也找不出€6的硬币寄存行李,又索性拖着箱子跳上了去Füssen的火车。两小时后抵达Füssen车站,那里的行李寄存柜大小合适,而且只要€3。跟着人群走到车站外转乘公交车,不一会儿就到了城堡区脚下。匆匆查了一下回程汽车后,我又谨遵攻略,冲到售票处排队。不想还是来晚了一步,售票处的液晶屏有显示新天鹅堡和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各个语种的tour时间安排,我本来看好了自己要参加哪两个tour的,谁知就快走到窗口时显示屏突然刷新,上一拨tour已经截止了,下一轮无论怎么安排,都没法把两个城堡都参观过来了。英文guided tour的时间也不再合适(guided tour只有德文和英文两种),只能选择中文的audio guide参观新天鹅堡,而放弃另外一间了。

虽然没法进入高天鹅堡,可绕着走一圈拍张照总可以的。外观看起来倒是平平无奇:





下山时路过Alpsee,时间不多,只能透过树丛望两眼,还是觉得漂亮极了。





上新天鹅堡可以选择乘马车、shuttle bus或步行。马车价格不便宜(上山€6下山€3),不过就算马车只是从旁边驶过,那气味都让人受不了,更别说忍足全程了。我怕赶不上自己的tour,选择了shuttle bus,谁知等车也等了好久。景点指南上写步行上山需时30-40分钟,听人说实际用不了那么久,大概20分钟就能到了,而且登山途中视野开扬,是种很好的享受。不管怎样,我总算及时赶到了城堡入口处。









虽然是用audio guide,但tour的安排是很合理的,大家每走进一个房间,讲解就会自动开始。只可惜整个tour时间太短,因为在Ludwig II死前,整个城堡里只有14个房间建造完成。Audio guide也花了大量篇幅介绍Ludwig II的悲催史,他如何喜欢中世纪的建筑,和他对Wagner音乐的热爱。总之听下来,就觉得他是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浪漫的、gay。

厨房里那一水儿的铜锅,放在今天怎么也得是个Mauviel牌吧,可真令人羡慕。



城堡里有个露台,望出去的景色,美得都有些不真实了。







对面的桥上(Marienbrücke)站满了人,他们在看什么呢?



原来是这无敌的城堡全景。之后每次看到Disney的电影片头,都会想,嘿,这城堡我去过了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4-12-29 00:45 |显示全部楼层

Berlin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4-12-30 07:12 编辑

初见柏林,不是不震撼的。相比慕尼黑,这明显是个复杂得多的城市,有厚重的历史,多样的居民,还有隐约的东欧味。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就是不管以前曾发生过什么,它都坦坦荡荡的展示在你面前,如果感兴趣,单是街边那些关于二战和冷战的展览,都足够看上一天。

柏林墙的主要遗址有三处。我首先去的,是位于火车东站附近的East Side Gallery。
乘坐的地铁由Oberbaum桥(Oberbaumbrücke)横穿Spree河,从地铁站出来向East Side Gallery方向走,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连接东西柏林的红色桥梁。



East Side Gallery这段墙沿河而建,89之后得以保留下来,由众多艺术家在东柏林一侧作画。在这堵象征禁锢的墙上,画的主题多是自由和包容,把它们一幅幅看过来,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第二处在火车北站附近Bernauer Strasse上,现已建成一个memorial。



这是面向西柏林的那段墙的原貌:



墙的背面保留了一段无人区,用作露天展览。旧时的种种“防范措施”当然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地基,示意着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我去的时候,工人正在修这面纪念墙,以纪念因翻墙而死去的人们。



因为是周一,memorial的另两处建筑Documentation Centre和Chapel of Reconciliation都不开放,不过街角的S-Bahn站(Nordbahnhof)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1961年之前,东西柏林之间的地下铁路是联通的;柏林墙建起后,东德关闭了所有与西柏林有来往的车站,并派士兵驻守。所以由西柏林开来的列车经过这些站点都会放慢速度,但不停站,乘客们如果向外望,就会看到昏黄的灯光、荒废的车站和全副武装的士兵,这些车站也因此被称为ghost stations,Nordbahnhof就是其中之一。展览还介绍了一些经地下通道逃亡的例子,有成功者,也有不幸的人。



第三处在Checkpoint Charlie附近的Niederkirchnerstrasse。



附近有个名为Topography of Terror的博物馆,就建在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总部的遗址上。博物馆在墙下设了一个长廊,展览了柏林城从1933到1945年的那段历史,值得一看。

Checkpoint Charlie位于Friedrichstrasse和Zimmerstrasse交界处,是东西柏林分界线上最著名检查站。它位于美占区一侧,1961年美军和苏军坦克曾在此对峙,冷战后被拆除。现在的岗哨是后来重建的,有两个(伪)美国大兵负责跟游客合照。





附近有个Checkpoint Charlie博物馆,门口的摆设很引人注目。



沿街也有大量免费露天展览,是了解那段冷战史的最好切入点。



柏林很大,东柏林的城区,很容易让人有“喔,社会主义”的熟悉感。这种感觉,在我初到Alexanderplatz(亚历山大广场)时尤其明显。



广场附近有德国最高的建筑,柏林电视塔(Fernsehturm),建造时塔高365米(东德领导人觉得这个数容易记),现在加了个天线,变成了368米。



红色市政厅(Rotes Rathaus)也在这一区域,这座建筑在二战中损毁严重,战后得以修复,在东德时期和两德统一后都是市政府所在地。



在门口登记一下就可以入内参观。





东柏林我最喜欢的标志,是交通信号灯小人(Ampelmännchen)。最基本的就是交通信号灯上戴礼帽的小绿人和小红人,也有不少衍生版本,比如小黄人,扎辫子的Ampelwoman等。柏林街边常看到卖Ampelmann纪念品的商店。



Marienkirche在电视塔旁边,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沿着教堂门口的大街向西南方向走,过了桥就是Spree岛(Spreeinsel),岛的北部因为聚集了大量博物馆,也被称为博物馆岛(Museumsinsel)。首先看到的,是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与主导南部巴伐利亚的天主教不同,德国北部是新教的天下,看到有人评价这是'most Catholic looking Protestant Church',非常形象。



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横穿博物馆岛,向西一直延伸到Brandenburg门(Brandenburger Tor)。我去的时候到处在修路,尘土飞扬,一点都体会不到它的美。
街心的King Frederick II of Prussia雕像:



走到大街中段,向南拐,有个美丽的广场,叫Gendarmenmarkt(御林广场)。



广场中间是柏林音乐厅(Konzerthaus):



两侧是两座非常相像的建筑,法国大教堂(Französischer Dom)和德国大教堂(Neue Kirche)。它们隔着广场,一北一南遥遥相望。



法国大教堂是这一座:



德国大教堂现已改作博物馆。因为展出没有英文说明,我没有在此久留。



广场正中的Friedrich Schiller雕像:



沿着大街继续向西,可以一直走到柏林的标志,Brandenburg门。



内侧是美丽的巴黎广场:



外侧是三月十八日广场,也是冷战时东西柏林的分界。铁幕曾在此落下,又在此徐徐拉开。



Brandenburg门向南有Holocaust Memorial。





再往南是Potsdamer Platz,这个冷战时期的废墟在柏林墙倒塌后迅速发展,现已变成城市的新商业中心。



Sony Centre是这里的地标,我去的时候刚好遇上Drew Barrymore为电影宣传。我没有跟狂热的粉丝一起向里挤,就在大屏幕前看了一会儿。

由Brandenburg门向北走,不多久就可以走到国会大厦(Reichstag)门口。没错,就是著名的国会纵火案发生地。参观需要网上预约,我只提前了一天,竟然好运得预约成功了。门口很有趣:





安全检查后要坐在大厦外面等,队伍到齐后才能由工作人员带领一起进入。



到达楼上参观平台后,可以领取audio guide,如果耳机不好用,就拿到这里来换:



在平台上看Brandenburg门:



接下来,就是沿着这个玻璃穹顶缓缓上行,眺望柏林市景了。虽然这里并不算高,但是解说很详细,每走到一处,audio guide都会自动指引你看视野里的建筑,介绍了有40处之多。穹顶底部也有一圈圆形展览,介绍了国会大厦的历史。



离开后,我穿过Tiergarten向Potsdamer Platz走,途径三月十八日广场门前的六月十七日大街时,可以看到广场前正在举行活动,热闹极了。



西柏林的商业中心看起来跟一切“资本主义”城市并无二致,只有少数几处建筑,还昭示着这个城市不平凡的历史。我首先去的,是The Story of Berlin博物馆。这是不是一间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非常多的道具,也使用了很多多媒体手段,来讲述柏林城800多年的历史。















最最值回票价的,是逢整点参观地下核掩体的tour。这个核掩体建于上世纪70年代,里面有密密麻麻的床位,可以容纳近3600人。设施非常简陋,食物需要严格配给,而且全西柏林的核掩体加起来,都不能容纳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所幸核战从未发生,否则只能听天由命了。







沿着Ku'damm大街向东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旧教堂的钟楼在二战中被炸断了,多年来一直保留着断顶的样子。右手边的现代建筑,则是60年代建的新教堂钟楼。



新教堂里面非常美。



动物园就在教堂附近,是北极熊Knut出生和离世的地方。我没有去动物园,却在门口买了份当地名吃currywurst来吃。



胜利纪念柱(Siegessäule)也在不远处,可以登顶眺望市景。因为纪念柱在Tiergarten中央,所以四面望去都郁郁葱葱。











柏林是熊城,街边有很多花花绿绿的熊。











我最喜欢的,是美国大使馆的这只:



乱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pangpang + 2 看Brandenburg门的角度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12 20: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ngp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ngp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hine_on 发表于 2014-10-18 14:49
我喜欢一个人旅行,因为,我是个loner啊。

从Vienna回来当晚,发现之前订的Prague机票终于出票了,时间就 ...
靠双腿丈量这个城市,特别是老城和小城(Lesser Town),是非常有趣的发现之旅。可以直奔景点,但更有意思的是四处看,画家、卖艺者、小店、大多是红顶但绝不千篇一律的建筑,甚至迷迷路,都能感觉到它的魅力所在。

LZ的确是马不停蹄啊,两天踩了这么多地方.

那个old royal palace,我都没去, 看LZ照片挺有意思

Praha好像冬季那种清冷点的感觉更好, 夏天的感觉太喧闹
流浪 - 流动的浪漫
地球村体验之旅,每日进行中...

发表于 2015-1-12 20: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ngp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ngp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再开一篇写保加利亚的生活吧
那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很想知道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15 21: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angpang 发表于 2015-1-12 21:43
LZ的确是马不停蹄啊,两天踩了这么多地方.

那个old royal palace,我都没去, 看LZ照片挺有意思

Old royal palace不去损失也不大,我是想既然买了票就过去踩两脚嘛
我也很喜欢当地的冬天,除了传说中漂亮的花园不开放外 :)

发表于 2015-1-16 12: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ngp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ngp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hine_on 发表于 2014-11-19 22:01
抵达罗马,我为期三周的欧陆火车之旅便正式开始了。

在火车网络高度发达的西欧,从一个城市到下一个城市, ...
我在意国Rome->Florence->Venice->Milan的三程车,全部€19拿下

太给力了
是在意铁官网(http://www.trenitalia.com/cms/v/ ... M1000005817f90aRCRD)上买的吗
提前多久买的?
我四月底去,什么时候开始看票比较合适
流浪 - 流动的浪漫
地球村体验之旅,每日进行中...

发表于 2015-1-16 12: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ngp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ngp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hine_on 发表于 2014-12-28 23:45
初见柏林,不是不震撼的。相比慕尼黑,这明显是个复杂得多的城市,有厚重的历史,多样的居民,还有隐约的东 ...
附近有个Checkpoint Charlie博物馆,门口的摆设很引人注目。

我当时是去的这个博物馆

看LZ的贴,看到很多熟悉的景物,又钩起回忆了
我也拍了好多熊
流浪 - 流动的浪漫
地球村体验之旅,每日进行中...

发表于 2015-1-16 12: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ghwa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ghwa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15-1-16 18: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angpang 发表于 2015-1-16 13:10
太给力了
是在意铁官网(http://www.trenitalia.com/cms/v/ ... M1000005817f90aRCRD)上买的吗
提前多久 ...

我3月14-16号在官网买的5月8、10、12号的票,提前了两个月不到点吧
感觉你要是行程定了就可以开始刷刷看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pangpang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16 18: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angpang 发表于 2015-1-16 13:25
我当时是去的这个博物馆

看LZ的贴,看到很多熟悉的景物,又钩起回忆了

这个博物馆是不是里面东西巨多那种?
其实我回来也快八个月了,现在再看照片写游记也是满满的回忆

发表于 2015-1-17 16: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ngp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ngp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hine_on 发表于 2015-1-16 17:24
这个博物馆是不是里面东西巨多那种?
其实我回来也快八个月了,现在再看照片写游记也是满满的回忆 ...

是很多, 我脑子几乎都拒绝听耳机里的解说了。因为 之前已经去了波兰的奥斯维营.

意大利的行程还没有最后订, 我在往北和往南之间犹豫不决,都去的话,怕一周的时间太仓促
往北, 去米兰可以见我十年没见过面的前老板,但我对城市并不感兴趣。 罗马和Florence当然是要去的.
往南去NAPLES和POMPEII是原本的计划, 但最近看一本书 See Naples and Die对那里的治安感觉怕怕, 旅行的时候老在堤防被盗,太不放松了.
流浪 - 流动的浪漫
地球村体验之旅,每日进行中...

发表于 2015-1-18 17: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angpang 发表于 2015-1-17 17:16
是很多, 我脑子几乎都拒绝听耳机里的解说了。因为 之前已经去了波兰的奥斯维营.

意大利的行程还没有最后 ...

米兰是没什么意思
往南似乎时间有些赶
感觉剩下的时间在Tuscany大区晃晃也不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pangpang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18 18:21 |显示全部楼层

Amsterdam

此文章由 shine_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hine_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hine_on 于 2015-2-1 05:45 编辑

Amsterdam是我到过的最自由而包容的城市。如果要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它,那一定是下面这句,哈哈。



人人都有freedom, within reason. Amsterdam虽然开放,却有序而成熟,这一点让人不得不佩服。

同时,它也是个visitor friendly的城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荷兰人对自己的语言太没有自信,这里几乎所有有荷兰语标识的地方,都会再用英文原原本本的翻译一遍。
所以我对Rijksmuseum(国家博物馆)的印象才会如此之好。事实上,我觉得如果让我在Amsterdam只能去一处地方,那就是这里了。



除了有漂亮的大厅,



古老的图书馆,



和个性鲜明的19世纪作品外,





整个馆藏的精华,就在于二楼的17世纪展馆了。黄金时代是荷兰人最引以为豪的历史,如果说这艘William Rex战舰模型见证着当时荷兰的海上霸权的话,那么Gallery of Honour里的Rembrandt、Vermeer和Steen们,则用画笔再现了一幅又一幅当时的生活场景。正因为写实,这些作品不像在意大利见到的那些文艺复兴名作那么有距离感,加上光影的运用非常巧妙,让它们既有照片般真实,又有照片所欠缺的朦胧美。















值得一提的是,大厅里有很多介绍画作的卡片,甚至比audio guide还要详细。特别是像Night Watch这样的group portrait,卡片上会仔仔细细圈出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值得留意的细节,非常有用。正面是荷兰语,背面原封不动的翻成英文,对我们这些外国游客可真体贴。

博物馆广场(Museumplein)上另一座引人注目的博物馆,是Van Gogh Museum。
主要展厅按年代顺序介绍了Van Gogh短短十年的创作史,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既展示了他画风的演变过程,又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顶楼的另一展厅则揭示了画家画作的一些小细节,比如他因为穷,常常一张画布画完正面画反面,甚至在已经画好的作品上面再重复画上好几层不同的画,还用过很多易褪色的颜料,导致作品刚刚完成时的颜色与现在完全不同。再比如他对透视法一窍不通,要借助透视框才能画风景,展馆里还有个样品透视框,让参观者自己试着用它画一画。
博物馆的商店也非常有趣,如果想买Van Gogh的纪念品,这就是最好的地方了。



两座博物馆都属于大排长龙的热门景点,所以最好提前预约。Amsterdam有几种不同的pass可以选,我只停留两天,就选了最便宜那种Holland Pass,用免费票去Rijks,10%折扣看Van Gogh,两者都无需排队。

博物馆广场本身也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另一侧还有著名的Amsterdam音乐厅(Concertgebouw)。







但要数广场上游人最多的地方,那一定是那个I Amsterdam的标志牌了。这是标准的到此一游照拍摄地,想去留个影?相片里永远有别人。其实不远处的Vondelpark里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游人少得多,最多也就有几个玩high了的小青年爬上爬下:



公园很大,是个当地人跑步骑车遛狗野餐的去处。



Vondel的雕像:



这座名为Mama Baranka的雕塑,是为了纪念一个被种族主义者杀害的黑人小孩而作:



离开公园往市中心方向走,便是(半个)蛛网型的运河带了。“蛛网”的最中央,是整个城市的起源——the Dam,也就是Amstel河上的水坝。19世纪起才开始把河填平,变成今天的广场。广场上有王宫(Koninklijk Paleis)和新教堂(Nieuwe Kerk):





王宫背面有座漂亮的建筑Magna Plaza,是旧时的邮局:



沿着Damrak向北走,到Centraal Station附近的码头搭乘运河游船。码头上有不少船运公司可以选,我就用Holland Pass随便换了其中一家的票,全程一小时。

船先是开到Oosterdok,这里本是IJ湾的一部分,联通外海,后来拦上了水坝,改成了内湖,以保护城市不受海浪侵袭。一侧有个叫NEMO的造型奇特的博物馆:



另一侧可以看到Saint Nicholas教堂(Sint-Nicolaasbasiliek)和在海上漂浮的中餐馆。



船拐入运河,开始在纵横交错的水道中穿行,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

运河带最大的特色,就是沿岸那一排排鳞次栉比、花花绿绿的“跳舞的房子”了。这些房子大多门面窄窄的,略朝运河一侧倾斜,因为以前的房主既住在房子里,又把顶楼或阁楼用作仓库,所以很多房顶外面会伸出横杆,装上滑轮,把货物从窗户吊进去,房体向前倾斜也是为了吊货方便。现在这些房子都改作民宅,滑轮也用来吊家具了。





另一大特色是船屋。我们与它们擦肩而过,可以看到不同人家的室内布置,或是坐在甲板上喝酒看书的主人,一副过日辰的景象,让人羡慕。



Rembrandt去世后葬在了Westerkerk(西教堂),不过遗体已经找不到了。



Anne Frank House:



回到码头,日头还长得很,我便决定四处走走。北方就是这点好,九点钟还有夕阳看。





Amsterdam有不少中间可以打开的桥,方便船只通过。



最有名的Magere Brug ("Skinny Bridge")也是这种结构。别人照片里的瘦桥都是串着彩灯的夜景,浪漫得很;我是看不到了,天迟迟不肯黑。





站在桥上静静看了会儿日落。那景色,本身就是一幅印象派的画。



沿着Amstel河往回走,经过的第一道桥是Blauwbrug,桥柱上的皇冠装饰很别致。这是Imperial Crown of Austria,与西教堂塔尖上的是同一顶。



回头看瘦桥:



市中心不大,继续向北走,不用多久就到了Nieuwemarkt。这里最著名的,是一个叫the Waag的古老建筑,也就是过去秤量过磅的地方,建于15世纪。



唐人街就在附近,吃碗越南粉先。



出门就是De Wallen,也就是红灯区了。我没有久留,只是沿着主河道走了走,这里看起来秩序井然,两旁的妹子以东欧或拉美裔居多。





深夜打发时间的另一去处,是离Centraal Station不远的Sexmuseum。门票€4,付了5块,找回一枚€1硬币,背面贴着一张裸女像,画着本馆logo。不好枉费人家一番心机,我果断留作纪念。
馆藏很丰富,图片太限制级就不贴了,总之什么口味都有,厕所也很搞笑,无聊的话可以拍一堆dickpic回来。

离开前还有半日时间,我去了Begijnhof。这是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庭院,有老房子四面环绕,供修行的女士居住,是闹市中一处清幽之所。



院子里有个小礼拜堂。







这座小木屋是Amsterdam最古老的建筑:



跟来自Montreal的laughter buddy合影:



由Begijnhof出来是Singel运河,也是最“内环”的运河。对岸的那些花房,就是著名的鲜花市场Bloemenmarkt了。



沿着Leidsestraat向外围走,三大运河中最豪华的Herengracht就在眼前,两旁的建筑多是宽门面的豪宅。在房产以门面宽窄收税的黄金时代,这一段住的可是达官巨贾,这个河道拐角也因此被称为Golden Bend。



往前走有Keizersgracht,景色也不错。





少不免又胡吃海喝了一顿:







我喜欢荷兰人的创意,这是路边灯饰店摆出来的样品:





当然还有我至爱的citizenM Hote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