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中学教育 查看内容

体育精神与素质教育

2018-6-6 11:38| 发布者: fhjp01 | 查看: 31456| 原文链接

最近几年在帮助众多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华人的孩子,还是洋人的孩子,或者是东南亚或者是印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厌学”了。在过去的3年里,也参加过些“高大上”的专业Seminar,许多家长(尤其是洋人家长)经常在抱怨自己的孩子“很懒”整天把 Social Media 当作饭吃。而在学习或者音乐练习的时候,碰到难点就想往回缩,久而久之,慢慢地回到自己的comfort zone 里面去了。
回想下最近 NSW教育厅长 Rob Stokes大人提议取消 Naplan考试的“胡言乱语”而感到震惊的时候,我倒是想跟大家一起思考下:教育,除了补习,考试之外还有些什么也很重要?
想进入OC班,或者精英学校或者普通公校的精英班,或者想得到顶尖私校里面的奖学金,好成绩当然是个硬指标。但是,成绩,尤其是低年级的“好”成绩是否一定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果有的话),是否也会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估计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前一段,应一个朋友的邀请,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觉得总结下个人的经历以及跟孩子过去9年多来共同成长的过程可能是有益的。所以就抛出这个话题:体育精神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参与讨论,一起来探讨下。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文明发言,否则本人会虚心接受坚决不理。

体育精神


正规的定义有点类似:“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
个人觉得这样也行:她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反映个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当然众所周知的孔孟之道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古希腊把体育锻炼是当作培养有用之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刻苦的体育训练,可以塑造出除了健壮的体魄之外,还能顺便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压力和痛苦的能力。
回到当下,生活在顺风顺水的互联网年代里,想饿其体肤是不太可能了,孩子们不吃太多而超重,就谢天谢地了。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位能自食其力的,独立的“正常人”,必须有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必须有能扛得住现代快节奏和强竞争生活压力的意志力。这些大道理估计没有人会反对的。但是如何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何去塑造坚强的人格和体魄而提高自信和自尊,努力追求上进,或许是我们当家长的每天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知行合一”,把我们“知道”的了“大道理”消化之后渗透到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去,跟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我们可以一起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个人以为体育锻炼(训练)和比赛就是其中一项(只是其中之一哦)很好的选择。它能让不愁吃,不愁喝的网络一代在训练过程中去亲身经历和体会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深刻内涵以及在参与比赛过程中感受下挫折和胜利的酸甜苦辣。

运动的选择


无论是在澳洲,还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孩子们能选择参与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了。如何去选择项目,如何深入其中,的确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和太太,以及女儿最近几年来参与的体育训练及比赛的经验,分享下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1.        田径和游泳。在所有的项目中,个人觉得(因为个人的有限经历估计不一定正确)田径和游泳是最能全面地锻炼孩子的体能和身体素质的运动。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爬等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把力量,速度,精准,平衡和协调等所有运动必备的素质都运用到了一起。这也是为何田径(当然还有体操)被称为运动之母的原因之一。
游泳运动对匀称地发展身体的肌肉,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锻炼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游泳训练,大多数时候,是自己能否战胜自己的意志力较量过程。

显摆下个人的故事(不喜的可以留言批评)可能有利于理解我后面的分享;在大学时代,因为高年级的一哥儿们(人家现在是中央某部的副部长了)因为太忙而不能参赛,临时让我顶替他跑100米,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我第一次穿上钉鞋参加正规比赛居然跑出了 11.66秒的好成绩。从此,就被学校田径队收编,参加每周 3~ 4次,每次 3个小时左右的正规训练。
训练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每次在做 warm up,你要 跑 10 个不能慢于12秒的100米中速跑。中间的训练更是“残酷”,60米跑,每组3个100米全速跑,有N组需要完成。然后是上力量深蹲跳,哑铃和杠铃的重压等等。最恐怖是最后教练会根据大家体力的情况而展开的 1 ~ 2 个 400米的角逐。。。 跑过400 和800米的同志们,应该有点体会吧? 反正我每次到了最后50米,只知道呲牙咧嘴而不知道脚腿的麻木啦。能否拼到终点,完全靠的是意志力!
应该说将近3年的田径训练,除了让我从速度上有所提高(过去普通硬地跑道最好的成绩 在11秒10上下)而很有成就感之外,更多的收获是训练过程中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了意志力。尤其是400米最后50米的那种必须坚持的信念,让我受益终身。

因为澳洲游泳运动比较普及,训练体系比较完善,我女儿并没有像我和我太太(她在大学校队里是练长跑和竞走的)那样介入太多的田径训练。虽然这里有很popular 的 Cross Country 的训练和比赛的文化,我们还是让她从游泳运动开始她的“运动生涯”的。
初期阶段的学习是漫长的。如何学会四种泳姿(正确的Techniques 而非乱游)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她的蛙泳技术学得最快,但自由泳则花了很长时间才基本上达到了教练的要求。接着加入的游泳俱乐部,开始(跟中国的相比只能算是)“半专业”的训练。8岁开始每周 10多个小时的训练,每次几公里的游泳,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提高了她的专注力,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基本上达到了我们想象中的目标。

2.        球类运动。球类分为大球和小球。大球有足球,AFL,篮球,Netball,排球等等。印象中,澳洲华人的孩子比较喜欢玩篮球和Netball 。小球大家玩得比较high的是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
我们考虑到游泳训练占据了许多时间,我们并没有选择女孩中比较popular 的Netball而选择了网球。当然如果从团队运动来讲,参加Netball对于融入大环境会是比较理想的。
选择网球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多参与些室外的运动,想让她在“一天四季”的墨尔本中获得更多“与天斗,其乐无穷”的锻炼机会,同时也想让孩子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降低失误率,增加全方位判断和灵活应变能力等等。球类比赛,当对手的水平跟你旗鼓相当的时候,心理素质的高低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曾经是上下起伏变化频繁的“神女”李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3.        其它类别的运动。从奥运会去看体育,太多的项目可以被罗列出来。因篇幅有限,以及个人直接参与的体育项目不多,我只能简单地谈下我女儿过去9个月来参与的Rowing (划船)训练的一些感受。
前面提到了田径和游泳对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孩子的意志力有很大的帮助,网球比赛对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些作用,但是这都是些个人的项目。所以,我们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思考一项孩子能参加的团体项目。正好学校有 Rowing,所以就决定参加了。

运动目的和训练过程


过去我们经常听到过这句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于专业的运动员来说,似乎是不可理解的。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得第一名啊。体育,本来就是为了培养竞争性而设计的。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养成的竞争习惯有利用提高成绩。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没有竞争意识的运动员不是一位好运动员。为啥我们要把比赛变成第二了呢?
虽然自己年轻的时候有过N多次大型的比赛经历,但是在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才慢慢地体会到了跟这句话原意有些不同的内涵。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是要成为奥运会的冠军,而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拼搏的精神,要练出强大的抗压能力,最后要养成持久一生的锻炼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比赛中结识朋友,在锻炼中发展友谊。
过去的8年多来,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在比赛后,我经常跟女儿唠叨的一句话就是:“体育比赛的过程能发展友谊,比赛的成绩会赢得尊重;训练的过程则是要战胜自己,而非别人”。
跟我比较熟悉的朋友都会经常听到我提到:注重过程,轻视结果。下面我就从过程开始谈起。
1. 游泳运动,及训练的几个阶段。隔行如隔山,不同的体育,训练的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不过可能大道理应该是差不多吧。我就从女儿从小的游泳训练唠叨起吧。我不是专业教练,只是从家长的角度理解怎么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从运动训练的细节中鼓励孩子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抗压能力和意志力的目的。希望不要误解了我的本意。
任何体育项目,包括跑步(别以为撒腿就跑就可以了哦),都是经过动作的初级模仿阶段,动作的矫正阶段,以及巩固和完善阶段,当然,最后有一部分孩子进入了Squad 进行正规训练的阶段。

          a) 初级阶段;绝大多数孩子,如果被放在合适的环境里面,都会天生地表现出爱“玩水”的天性。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一种最好的入门方法。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更多的随性而非“水性”。如何让孩子爱上“玩水”是一项不可小觑的艰巨任务。玩水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最最基本水性的过程。比如翻转,憋气,简单的换气等等。这些都是为下一个阶段打好基础的“玩”。考虑到这些因素,家长在选择教练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尽量不要选择那些不负责任的年轻的助理教练,不下水陪孩子“玩水”的教练,不懂得陪孩子去玩的教练。如果孩子能跟教练有良好地互动,不知不觉地去模仿动作,就会从心理上对水和游泳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许多家长可能会是这样的:抱一本书,或者捧一杯咖啡跟朋友聊上半天,结束之后帮助孩子冲冲洗洗就回家了。如果你有心去观察孩子在玩水过程中跟其他孩子,跟教练互动的话,可能在回家的路上跟孩子会有很多的话可以聊。更细心点的家长,可以适当地做些记录,为孩子可能有的特质做些预判。
我在很多的帖子上都说过,教育孩子,一定要想办法进到孩子的心里去,然后才能引导孩子向前走。当然,这个引导,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孩子,你憋气时间太短了,你看 MM比你厉害,下次要努力哦”。这是典型的“简单,粗暴”只给结果而不想去理解过程的思维模式。

      b)动作矫正阶段;经历了初级阶段之后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学会了些基本的比划动作,但是可能离真正意义上的“会游”还有一段的距离。有些教练在这个阶段会让孩子在浅水区里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放孩子入深水区。这时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是否专注,或者是否有安全隐患。
我们大家习惯了学校流水线式的教学方式。一个老师上面开讲,下面一大堆学生默默地跟随。在现代社会,这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教育方式。当然这个“效率”是针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了。至于是否对每个个体都是最佳的方式,我是持比较不完全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关键是要看每个个体擅长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天生比较能专注的而且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就会在现代教育体系里面成为“佼佼者”。
但是我想提到的是另外一种现代非传统(过去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式。师徒方式的重点是师傅让孩子模仿。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当孩子刚刚从“妈妈的宝贝”准备过渡到“小社会”时的学习方式。这是除了学校正规上课方式之外另外一种非常有利于未来孩子成长的补充方式。
从中国“山寨”的成功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模仿之后的超越本是人类最为常见的行为模式之一,只有正确地模仿才能有效地突破。因此如何让孩子有效地去模仿教练的动作,是能否顺利地走向Squad 训练的关键一步。而教练是否下水去手把手地教孩子,教练是否有耐心有方法不断地去矫正和鼓励孩子正确地模仿,以及一个教练带多少人都是关键中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觉得家长有意识地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也非常地重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天赋。在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的土澳,大家讲究的是字面上的“公平”和“公正”,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孩子们过早地进入天朝的模式:你比谁强了,或者比谁差了等等。BUT BUT,但是,如果家长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用“政治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些“伤害”或者困惑。毕竟孩子天生的运动能力,模仿能力的是不同的。就像我上面提到我自己经历那样,大学田径队里众多的小哥从小练到大都没有几个能突破 11.80秒, 而你的处女秀就甩人家几条街!之后的我也认真地练了3年,却不能超过另外一个哥们的成绩:10.88秒。如果不认识到天赋的不同,那么家长就可能出现几种心理状态:或者神经特大条,视而不见,或者着急上火,回家路上不着边际不断地训斥孩子,或者认为孩子不是这块料在孩子嚷嚷不学的时候就言听计从。。。,当然学得好点的孩子,估计家长也会忘乎所以了。
个人经常看到众多家长:坐在泳池旁边啥也不干,或者抱个手机跟人聊天,或者忙着自我充电认真地学习。看到别的孩子升级而去的时候,孩子可能面对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压力(不要以为孩子说没有你就以为真的没有哦)。这也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介入小小孩子心里的一次天赐良机。如果家长大部分时间都能在观察孩子的训练过程,那么在回家的路上跟孩子就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沟通习惯,会在未来青春期期间“逆反”阶段的交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沟通,学习也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短处,避免在未来出现对自己能力的误判,比如盲目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超级自信”,或者偶尔成功High 上了天,一旦受挫就下了地的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状态。
最后,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如果想让孩子在未来的 Squad训练中游出自己应该有的成绩,耐心是必须要有的。不去关注Perfect Techniques这些过程而只是盯住结果的急性子的家长一定会带着孩子急着赶路的。后果?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以后的比赛中,即使孩子使出洪荒之力,相比其他同龄孩子可能还是不能有多少提高。因为体育,除了力量,还有技巧和技术。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地提高,但是技术或者技巧,如果初级阶段没有学好,那么未来之路就会非常地辛苦。

     c) Squad 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游泳属于战胜自我的项目。球类训练可以跟教练,跟队友在对抗中交流,而游泳训练却没有其他的对手,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大多数训练的时候,孩子只是在不断地重复有限的几个动作,极其的单调,无聊。家长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与承受孤独的能力。浅显易懂地让孩子从内涵上去理解这种能力,让孩子孩子知道这种能力不止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所需要具备的,也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所应当拥有的。因此,我经常跟其他的家长说,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让孩子进入Squad进行正规的训练。这个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 State 的第几名,也不是要达到 National Level。
初入Squad 训练时候,家长要明白孩子过去的重点是如何去学“会”游泳,现在是教练要让孩子游得更远,更快,更好。学习的时间从过去的每次1个小时拉长到了1.5或者2个小时;训练的节奏也比原来快多了;教练现在更关注孩子的体能而非技术细节了。当孩子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地跟在别人后面游的时候会有不少的压力。太快了还好,慢了就会有压力,后面的孩子会顶上来的。孩子压力感突然倍增之后产生既喜欢又害怕训练的矛盾的心理状态可能是我们考虑如何去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提高孩子吃苦耐力的好机会。有很多孩子因为体力或者技术的问题,外加父母在心理建设上做的不够充分而退出训练了。
理由有千万种,但是我只能说,遗憾只有一种:失去了让孩子学会克服基本困难向前走的好机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