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给夏日孤独猫咪的开胃饭食--寿司正当时 (2008-10-21) 手指尖 · 孩子的品格教育(交流贴),更新214楼,转帖看《射雕》,悟教育 (2013-4-1) Della
· 【美食第一贴】--又到粽子飘香时(附详细包法) (2009-5-27) 冰绿茶 · 给Toyota车配备用钥匙 (2016-3-17) Bigma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461|回复: 3

[评书论文] 淺探電影《飲食男女》中的敘述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4 13: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ongm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ongm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浅探电影《饮食男女》的叙述技巧

   

   李安个人的成长经历可以说对《饮食男女》有很大的影响[1] 。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中式家长的“爱在心头口难开”、西方现代文明的开放与其所崇尚的个性解放乃至性解放,都被李安拿来当作材料,炒进了“九十年代的台湾”这口半中不洋的锅里。西方的观众从《饮》片中看到了个人欲望和膨胀,东方观众则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牺牲和团圆。东西方叙事方式的对立根源,在影片中被巧妙地融合成了阴阳的两极。

   从文学叙述方式看,东方的观众比较接受史传式、直线发展的、印象式的点描法,而西方的观众则更习惯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心理分析 [2] 。在这一点上,导演李安也比较好的找到了平衡。一次次的家庭晚餐,就好像章回小说一样,将故事有序地铺陈开,饮食男女那点儿事儿,对中国观众来讲,就是最质朴简白的语言。而大量的表情特写镜头以及人物之间的内心对白,又很符合西方观众对细节的要求。

   王德威认为,中国传统抒情叙述也是有伦理担当的[3] ,他也认同沈从文的意见,即在“事功”之上,只有融合了作者痛苦的思想、情感经历,才会出现“有情” [4] 。以《饮》片来看,“事功”不只是追求家庭的稳定与延续的大团圆情结,也在于维持男女之道、老幼之尊。而通过电影中每一个人物的“心”与“礼”的斗争,透过他们在“己”与“家”之间的碰撞,我们看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纠结,尝到了导演和编剧的“有情”。

   



(一)“礼”在其载体“人”身上的线性发展——潜在、现实、内化与解构



勤工俭学的小女儿家宁属于典型的新时代年轻人,但同时又是爸爸的乖乖女,在姐姐们都还未出嫁的情况下,她准备一直陪在父亲身边尽孝,但一次偶然的恋爱以及意外的怀孕,让她放弃了对父亲、对家的承诺,投入了新家的怀抱。只是,奉子成婚后的学业、事业如何发展?与公公婆婆一起生活意味着什么?一颗自由的心,如何去适应所有接踵而至的可能的不自由,恐怕是她还未曾来得及思考的问题,但她选择的生活似乎又终将教会她去适应或者对抗那些潜在的约束。

二女儿家倩外表靓丽且事业成功。她的苦恼是,生活中处处都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以及不近人情的父爱。在她看来 “从来没有人问过我,领不领这个情”,然而比姐姐妹妹都更成熟的家倩做到了“克己复礼”,放弃外调的工作机会“留下来陪爸一阵子,我想他蛮需要我的”。 为家庭家族牺牲,是华人社会的重要传统之一,是我们对“礼”的继承和不断延伸。在牺牲的背后,揭开那层“爱”的面纱,往往是对人性的扭曲。家倩了解自己的内心,既不想藏,也不想约束,也正因此,她在现实生活中与每一个试图隐藏自己的人都会发生矛盾,这其中,也包括她自己的父亲。

   大姐家珍的教师工作并没有使她更接近科学与理性。母亲过世,她强迫自己在家中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把心封闭起来,拒绝与妹妹们交流。她渴望爱情却又不敢去追求,于是将自己锁在单相思的情结中十多年,甚至不惜去诋毁不知情的对方。在现实世界自我桎梏的家珍,选择了去信奉天主,但越逃避生活就越敏感。终于,她在种种刺激面前失控,而在爱的滋润面前,信仰又成了她新的桎梏。家珍对自己的本心,从最初的“藏”到后来的“迷失”,经历了一个什么的过程,并不是影片所要探讨的。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习惯了去编造借口来逃避现实的老姑娘。戏演得久了,慢慢就成了她的生活。

   退休大厨老朱的家,是平面的,是一个典型的台北日式老宅,被周围日渐长高的楼房所包围,多少有些暮气沉沉。老朱的家,既没有阁楼,也没有地窖,这里没有恐惧,也缺少生机和活力。让老朱在精力仍然允许、手艺依旧精湛的当口激流勇退,也许是为未嫁的女儿们操心,也可以理解为是妻亡友故,令他心灰意冷。老宅的前院和后院,乃至家中所有的房间,都是那么四四方方,象征着一种表面四平八稳、实则充满桎梏的生活。他所受的桎梏,是丧偶16年不敢再言感情的桎梏,是必须抚养女儿们直至他们出嫁的桎梏,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和女儿们沟通的苦闷。说到底,是传统的桎梏。

   老朱为人干练直接但不善言谈,全片他话最多的一段就在回绝酒店餐厅经理的部分,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来针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谓巧妙。孔子的原话是针对祭祀而言的,后来逐渐被世人曲解,成了过分讲究饮食丰富、精细程度的借口,成了铺张浪费的幌子。老朱在家庭聚餐这样充满仪式感的隆重场合,对菜肴的要求的确是无以复加的,但对自己日常的三餐,就非常的粗旷。老朱在此段提出一个“人心已经粗了”,颇值得深思。“人心粗了”,表面上看,是针对“食不厌精”的“精”,是指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造成人们无暇去体会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再好吃的东西都不懂得欣赏,而在本片中则更暗指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人文关怀被日渐忽视、被曲解、被边缘化的无奈事实。传统的价值一旦失去了人们在心中的敬畏和执着,那么流传下去的便不再是传统,而不过是礼教的躯壳,甚至会成为心灵的枷锁。就好像女儿们所谓的孝心,也从来没有问过父亲领不领情。针对经经理所感叹的“可惜”,老朱又提出“要心中有个惜字”,在这里谈的究竟是珍惜什么?这让我想到美食与家庭有一样的作用,它们都聚拢人心,而欣赏美食和经营婚姻的基础也一样,依赖的也是人心。如果为了追求效率和利益,放弃了对事物以及对人的珍惜,那么无论是饮食之“礼”还是男女之“礼”,都没什么意思了。60多岁的老朱看透了这一点,“礼”对于他而言,已经被解构了。

朱家四口人,从幼到长,分别代表了流传两千多年的“礼”在中国人生活中投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礼”的载体,从家宁身上潜在的“礼”到家倩面对的现实的“礼”,再到大姐家珍不自觉的将“礼”内化,直到“礼”被老朱用“惜”字破解,可以看出“礼”也受限于生命的规律。究竟是克己复礼,还是克礼复己,是《饮》片留给我的思考之一。从叙述的角度看,“礼”这一叙事线索的线性发展与章回式的展开,则更符合东方观众的口味。





(二)“家”与“老”所成就的“事功”与“有情”



   一部成功的电影酝酿其中的矛盾需要特点鲜明的“场”,而在一部以都市单身男女和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言情剧中,“家”毫无疑问成了《饮食男女》最主要的空间。

   影片中的家,是一座老宅。朱家四口日常生活在其中。影片串联“饮食”与“男女”的主要线索,就是“家”与“老”。朱家不存在分家产的矛盾,但家中老人成了年轻人在追求各自幸福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年轻人的选择又悄悄地地影响着老人的决定。在这里,无论“家”这个概念多么沉重,无论实体的家的空间多么守旧、压抑,它都是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的,它包容了三个女儿在工作、生活中的其他空间中带回的各种不如意,也充满了任何一个家庭都有的回忆。“老“是中国式家庭的一个特色,家因为“老”包含了传承的意味,同时又显得格外包容,其代表便是沉默寡言的老朱。

   与包容性相对的,是女儿们各自的选择所带来的排他性。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中,三个成年的女儿都口口声声说要替父亲着想,但实际上无非是希望父亲早日再婚,以免真成为自己的包袱。“家”在年青一代眼中,是生命的结合与传承,养老只是家的附加功能,而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是逐渐萎缩。梁伯母一家老少三代作为邻居的存在,恰好为这种包容性与排他性的对立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毕竟朱家三女都已自立,与梁伯母这个“后母”似乎并不冲突,而老朱这个“继父”似乎又格外地包容锦荣母女......

   “在感情的路上,他可是一匹老马”,这是家倩在父亲揭晓谜底前的一句无心话。的确,老马识途,当“老”变成一种资本的时候,家的负担也就迎刃而解。于是“家”回归它的基本功能,不再为“老”所累。“家”的概念超越了即将卖掉的老屋,也不是用加法地将几个新组的小家庭聚合起来那么简单。老朱与锦荣结合,不仅找回了味觉,也为他自己和锦荣找回了生活的意义,更带来了新的生命。家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升华——生命的结合与传承或许很神圣,但实现它并赋予它神圣感的,还是世间一对对或老或小的饮食男女。导演并没有刻意为“事功”而将影片的结局安排成一个中式的家庭大团圆,而是利用对片中人物各自在为家庭、为照顾老人而牺牲面前的戏剧化选择来激起观众层层深入的回荡,成就了“亦痛”、“亦笑”、“亦有情”的迷人效果。

   

(三)电影的表现张力



  作为一部成功的剧情电影,《饮食男女》不露痕迹地给人以圆满感、紧张感,编剧和导演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我认为这需要故事内在的压力与观众所带入的外在压力达到一种平衡。

故事中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内在压力都是欲望,他们彼此之间的压力则是“家”,换句话说是空间。家的空间决定了它可以包容一定量的欲望以及不同欲望之间的冲突,然而当欲望同时膨胀,故事的内在压力就会迅速上升,这就是《饮》片能够迅速吸引观众进入剧情的原因。观众作为客观的外在压力,会通过自身的智商来分析场景的真实性,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评价剧情的合理性。因此,电影的内在压力虽然要不断膨胀,但很快将受限于来自观众的外在压力。如果电影成功,它就会像一个大水滴一样,将其周围作为一个个小水滴的观众融合进去,使他们身临其境 [5] 。以片中家珍在学校收到匿名情书为例,她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结果终于被学生的恶作剧捉弄得当众失态,而随后她感情失控,又导致了闪婚这个更加戏剧化的结果。以一般的观众的客观经验判断,这些发生在校园内固然有违师道尊严,但联系自己的感情经历后,由恐怕都会产生同理心,为家珍的戏剧化的表演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不知不觉间,观众就被被编剧通过陌生化带入了电影的情节。试想家珍面对情书如果若无其事,形成剧情张力所需的矛盾便无法达成,而如果家珍看了情书以后发疯住院,又似乎夸张过了头,而且不利于故事发展与收尾。要做到不露痕迹,便必须贴近真实的模式化生活,同时在其中寻找可以适度渲染的元素 [6] 。在这一点上,家珍投入道明的怀抱并主动吻他,而道明的眼神从讶异到接受,可谓处理得恰到好处。

   其次,观众的融入度也取决于导演和编剧所使用的剧本语言、镜头语言与剧情所构成的紧张感。剧本语言有其内在的结构和韵律,镜头也有其自身的构图和色彩搭配所带来的美感。而每一句话的所指,或者某一个镜头所暗含的,却是观众需要根据剧情去自己体会的。在老朱回绝餐厅经理一幕的末尾,经理作为世俗之人揣测老朱坚决退休可能是要“另起炉灶”,问得老朱先是一愣,继而嘴角泛起极淡的微笑。第一次看时观众会单纯从字面和画面去理解,认为老朱发出的是被人误解后的苦笑。但若是重温整部电影,就会理解这“另起炉灶”戳中的是老朱和锦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老朱的“一愣、一笑”并不是苦笑,只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果理解这样的桥段对观众要求太高,那么家珍平静却又坚毅地回答家倩道明是否会信教的那一句“他会的”,就不但精辟总结了家珍人格上的分裂,也使她和道明的婚姻顿生悬念,可谓张力十足。

    此外,情节饱满、表达饱满的电影才值得观众反复品味。乍看《饮》片,会以为只是在讲女儿们的感情纠葛,但看到最后,父亲的好戏压轴登场,令人拍案。但影片又偏不在高潮中煞尾,而是留下观众像父亲品尝女儿的汤一样去慢慢体会电影的味道,留下回味无穷。中国人的盛宴,不正是多以一碗清汤来点睛吗?细细发掘每个主角的性格,又会发现家宁的单纯、家倩的不羁和家珍的细腻何尝不是一一投射在沉默寡言的父亲的感情历程上呢。剧中的十几个人物,不过家人、邻里、同事、情人这四种关系,个个性格鲜明,却又绝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脸谱化,这才成就了影片剧情的立体与丰富。

伴随着一次次家庭聚餐,朱家的成员一一宣布自己的人生规划,而“欲”与“礼”的矛盾随着角色年龄的加大而不断升级。在矛盾逐渐升级的过程中,影片通过这一周一次的聚餐保持了强烈的节奏感,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兴奋点。与此同时,传统与现代的观念交锋、家庭与个人的利益碰撞、男女之间的观念差异都被编剧和导演巧妙地融合进了剧情中,高度浓缩的冲突使影片无处不体现着张力。意外接着意外,然而每一个意外又都是理所当然。观众就在不知不觉间认同了演员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更进一步将自己投入剧中的利害关系,欲罢而不能。



总结



  经过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阶级斗争和台湾的不断西化,中华传统被破坏蚕食,两岸中国人对仅存的传统的理解也已经流于形式,而传统本身已经几无容身之地。 如同电影里所展示的,“惜”恐怕不已是解决方案,出路应该是走出老宅,走出彼此封闭的内心。从叙述的角度看,导演李安和编剧王蕙玲合作,利用一部纯东方题材的剧本,通过大量西方式的电影技巧,创作了一个东西方观众都能欣赏的佳作,帮助《饮食男女》走出了中国传统抒情叙述的框框,不正是对影片主旨的最好呼应吗?





参考资料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吕正惠,<</span>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 一篇随笔>, 清华中文学报 第三期, 2009年12月

王德威,<</span>『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第33期 2008 年 9 月

维基百科,“李安”词条,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李安



知乎网,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12006[/url]


[1] 维基百科,“李安”词条,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李安

[2] 吕正惠,<</span>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 一篇随笔>, 清华中文学报 第三期, 2009年12月,第 273~294 页

[3] 王德威,<</span>『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第三十三期 2008 年 9 月 页 109

[4] 同上,页87

[5] 知乎用户,知乎网,2011年8月13日发表, [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12006

[6]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页196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虞宅与美丽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4-4 14: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evenwu7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evenwu7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喜欢李安这部电影。李安一出道的三部曲就已经尽显国际大导的风采。李安有横跨中西文化的经历,所以能用很新颖的视角把中国的文化诠释的很准确。饮食男女有很多条叙事线,我觉得其中一条是:以前大家都在揣测他人幸福的方式,希望能尽可能成全他人,而把追求自己幸福放在第二位。结果大家都别别扭扭自己过的不好,其他家人也不好。到片尾大家开始把追求自己幸福放在第一位,当然同时力所能及也会照顾其他家人,结果反而大家都放松了,心也靠的更近了。
另外对于李安三部曲,我觉得讲了家庭三个层面的事:推手 主要讲晚辈对父辈的理解; 喜宴 讲父辈对晚辈的理解, 饮食男女  讲父辈,晚辈间相互的理解。

请不要在签名放微信以及外站ID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20-4-11 10:3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李安电影的这种视角让海外华人来看特别舒服,推荐给孩子们看也很容易被接受。

发表于 2020-4-11 10:5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ek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ek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部电影我每隔几年就重看一遍。百看不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