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小儿女记事系列19---小花朵的成长故事(2岁到2岁8个月) (2010-1-18) 清凉 · 小茉妈全家2020圣诞七年后二游塔斯马尼亚 (2021-1-5) dormimi
· 参加征文: 澳洲工作历程回往(全部更新完毕) (2009-9-10) miss99 · 在墨村--兼怀笔友 (2016-11-8) 春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4241|回复: 14

[信息讨论] 乏味的GDP数据背后那个精彩纷呈的4.0版中国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2-20 18: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exchan_a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exchan_a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016年中国的GDP增速数字是6.7%,分解来看,第一季度6.7%,第二季度6.7%,第三季度6.7%,第四季度6.8%,就跟权威人士年初定调的“L”型走势那个横杠一样,乏味的让人昏昏欲睡。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经济要比这精彩纷呈的多。

近期随着地方两会的召开,各省GDP数字陆续公布,结合这些数字,中国经济的微观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和过去十年运行逻辑完全不同的、地区产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4.0版中国。

什么是4.0版中国?

正如君临在《曹德旺跑了,波音来了,深度剖析中国制造业第四波浪潮》那篇文章中所阐述过的一个观点,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的40年,因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力要素,产生过四波不同的投资浪潮。

第一波:以食品、五金、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品制造业,创立于八十年代,那个时代的特点是:文革结束,物质匮乏,什么都缺,只要你能够生产的出来,马上就被人用卡车拉走。唯一的障碍是制度,你得有足够的胆量,敢于冲破条条框框。

第二波:以电脑、服装制鞋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崛起于九十年代,国门进一步被打开,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笑傲全球,只要你有海外关系,生产多少卖多少,根本无需担心销量。

第三波:以房地产为龙头的重工制造业,崛起于2000年代,背景是沿海加工业的兴起,推动了收入的增长,城市化浪潮带动下游重工业的庞大需求。这个时代,挖煤的,炼铁的,造汽车轮船的,无不赚的盘满钵满。

第四波:2010年之后,人口红利结束,出口受困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内需受制于城市化速度放缓,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陷入低迷。中国开始艰难的产业升级,向半导体、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制造业迁徙,奔跑的速度决定了明天的竞争力。

这个漫长的迁徙过程仍在继续,而2016年各地的GDP数字,恰好给了我们一个管中窥豹的机会,让我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的重塑了一个4.0版的中国。

东部沿海3+7(京津沪+粤闽浙苏鲁冀辽)工业带,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领导中国产业升级的龙头地带。它们的GDP数据的一升一降,往往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变化先声,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如此。

接下来,我们按照名义GDP增速,谈谈几个特别亮眼的地方。之所以用名义GDP数据,而不是官方公布的实际GDP数据,是因为名义GDP包含了价格因素,反映了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这样的数据蕴含着更多的细节,能够为我们展现出更真实的经济温度。

上海

2016年,上海名义GDP增速,从前一年的5.95%,大幅跃升至10.02,提升了4个百分点,位居东部第一。这是最近十几年来,上海经济增速第一次反超北京。

还记得前一年,上海增速低迷,外来常住人口数字陷入负增长,背后反映的正是上海本地庞大的传统制造业搬迁浪潮,像钢铁、化工等大量的工厂迁往中西部地区,GDP跟着被带走。那时候君临就在某篇文章中指出——

“上海的住宅和商业土地开发资源严重不足,通过工业厂房置换,将会释放出大量的可开发商业用地,相信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更快,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流入。产业工人都住在宿舍里,房地产的消费能力有限,对房价并无实际的影响力。倒是三产繁荣的话,对长远的房价能够形成支撑。”

果不其然,一年之后,上海房价暴涨,GDP数字大幅回暖,领涨东部。而在这一年中,上海的经济结构又发生了三点变化:

第一,在政策层面,继续获得中央的大力支持,推动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的落户,强化金融中心地位。

第二,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黄浦江两岸45公里景观带建设,推动上海从一个传统生产型城市,向一个旅游、消费、购物中心型城市转变。

第三,宝钢和武钢重组,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二期等高科技制造业项目大规模上马。上海政府对制造业有一种执念,一直竭力避免“香港化”,而更想成为新加坡第二。金融业要,制造业也要。传统制造业虽死,那就来高科技的。

这里,重点说说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半导体晶圆制造,2004年在美股和港股上市。前面十几年都混的不怎么样,受制于技术、资金、市场需求,以及业内老大台积电的常年打压。

但从2014年开始,形势发生变化。在这一年,中国新成立的集成电路大基金为其提供了300亿元的资金支持,接着,中国政府宣布对晶圆行业的上游大客户高通,实行反垄断调查,迫于众所周知的压力,高通选择和中芯国际合作,将相当一部分订单转移给中芯国际。为了生产出合格的货品,高通还不得不手把手教中芯国际提升工艺制程。

2015年,中芯国际的28nm工艺迅速量产,在技术层面追上了业界排名第三的联电。到2016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增长率变得耀眼,不但跃居全球前五大晶圆企业的第一名,而且支出了25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在全球布局。

在港股市场上,中芯国际的股价表现也一枝独秀,远远超出同行业的其他公司。



中芯国际在港股的表现

政策和资金注入,只是帮助中芯国际追赶的推动力,但在2016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科技业里程碑式转变的一个标志。

2016年底,中芯国际和Crossbar公司合作,推出了ReRAM样片。Crossbar是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创始人叫卢伟,毕业于清华,后来留学美国,2016年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风投,背后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

Crossbar开发了ReRAM闪存芯片,这是一种比传统闪存读取速度更快数十倍的技术,很有可能颠覆目前全球600亿美元规模的闪存产业。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访问速度越来越成为高科技竞争的关键,该行业的利润前景就如金山般灿烂。

Crossbar最终选择了将这款新世代产品的样片交由中芯国际来生产,让中芯国际的未来业绩动力再次提速。很多年前,台积电的崛起过程中,就是因为得到了像AMD这样的创业芯片公司的支持,才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如今台湾首屈一指的高科技龙头,市值超过千亿美金。这一次的机会,该轮到中芯国际了。

像ReRAM技术这样的创新转移效应,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早前AMOLED领域的柔宇科技,量子点电视领域的纳晶科技,都是如此,通过“美国留学生技术+国内风投资金+国内市场需求”三方推动,让4.0版中国的高科技升级浪潮变得清晰而真实。

广东

2016年,广东的名义GDP增速从前一年的7.41%,跃升到9.20%,最近十几年来,第一次反超了江苏。

粤苏争霸,就跟京沪争霸一样,是中国区域竞争中长盛不衰的老话题了。在过去的几年中,广东经济因为出口加工业困境和非珠三角山区工业化的缓慢,而被江苏步步逼近,是什么原因让广东忽然又获得了重生的动力?

第一场科技革命,名曰“工业机器人革命”

广东的传统低端制造业,像纺织制鞋,大部分都已经搬走,能够留下来的,主要是电子和家电工业。他们,恰恰是近年工业机器人革命的主要改造对象。

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世界上每卖出4台就有1台销往中国。以前,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用处,是在汽车行业,所以大的厂家都是日本和欧洲的,它们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壮大而成长。但是现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进入电子工业。

数据显示,2015年亚洲卖出了5.4万台汽车工业机器人,仅仅增长了4%,但是电子工业机器人却卖出了5.6万台,增长了41%。无论是增速,还是规模,都超越了前者。

江苏的工业,以钢铁、造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机器人改造的空间不大,而广东,因为支柱是电子工业,恰好是最受益于机器人渗透的,生产力的提升自然明显。

第二场科技革命,名曰“手机产业高端化”

去年年初的时候,有一个论点很流行,叫“不要让华为跑了”,君临也写了一篇文章指出,这没有什么好担忧的,本质上只是珠三角湾区大幕拉开的一个小插曲。

深圳人稠地窄,成本飙升,只能不断向高端服务业升级,整个深圳市区都有可能变成华南地区的商务CBD,既然是CBD了,地价能不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只能向周边城市迁移,于是外溢效应就产生了。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整个珠三角的制造业都将受益于此,就像美国西部的硅谷湾区一样,通过密切的生产网络将圣荷西、山景城、帕罗奥图等城市连结为一个整体。

珠三角湾区的支柱,是电子工业,龙头则是智能手机。和传统PC电脑、笔记本电脑时代不同的是,智能手机时代唱主角的是本土品牌。

2016年,华为手机的出货量是1.4亿部,增速21%,OPPO出货量1亿部,增速110%,VIVO出货量8千万部,增速78%。三大品牌都进了全球前五,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都占据了相当份额。

国内媒体在分析OPPO和VIVO的成功时,往往带着有色眼镜,认为他们主要是通过营销和渠道的成功来获得的。这显然偏颇。2016年中国手机市场仅仅增长了6%,二线以下零售市场的增速也只有17%,这些数字显然支撑不起OPPO和VIVO翻倍的业绩增长。

核心原因在于,OPPO R9、VIVO X9、华为Mate9这些明星机型的热销,大量吃下了外资品牌高端机的份额。为什么这三个品牌的明星机能够实现本土取代,而不是其他的呢?

关键是口碑。智能手机的第一波普及浪潮已经过去,在普及期,营销和渠道起着主要作用,但现在,智能手机已经进入第二波的换机浪潮,在换机期,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产品体验和口碑,转化为指标,就是“用户留存率”。

以迪信通发布的消费者调研报告为例子,2016年,换机时还会选用同一个品牌的比例,苹果是64%,VIVO是51%,OPPO是44%,华为是40%,而三星只有26%,小米是21%,其他品牌的留存率更低。

用户留存率的差距拉大背后,是三大品牌的差异化定位。他们不再跟风,什么芯片的跑分竞赛,什么性价比,什么互联网思维,统统抛弃。他们开辟了新的战场,在年轻人热衷的拍摄功能上打造竞争壁垒,发起了一轮双摄像头、柔光自拍的普及运动。这些技术上的创新,正好吻合了年轻族群在社交网络上热衷的自拍和直播风潮,就此成为现象级的产品。

也就是说,三大品牌的成功上位,是依赖于高端机型的拍摄技术创新,这跟传统意义上本土品牌依靠价格战、营销战驱逐外资品牌的规律有着明显不同。也因此,据业内估计,2016年华为、OPPO、VIVO的手机业务利润都达到了100亿元级别,和前几年“只赚销量、不赚利润”的低端产业正式挥手告别了。

福建

2016年,福建名义GDP增速9.78%,连续几年在东部省份中表现出色。

可以说,福建是4.0版中国的一匹大黑马,本来资质平平,整体实力不如浙江和广东,传统的服装制鞋、食品工业最早遇到了困境,因此2000年之后,福建的GDP排名一直在下滑,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但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这家伙忽然就开挂了。

首先是前中石化总经理入闽,五年时间从无到有,帮助福建外科手术般移植了一个庞大的沿海石化产业链,接着是国家半导体战略,厦门、泉州、晋江等地频频被高层钦点,再次外科手术般移植了一个集成电路产业。

本土的民营资本同样积极转型,安踏的品牌升级,三安光电的LED芯片做大,瑞芯微成为三星高端笔记本的芯片供应商,时代新能源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汽车电池厂商,美图秀秀的崛起,等等,新兴产业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态势。

这里重点谈谈美图公司。

美图去年在港股上市,因为盈利能力欠佳,饱受质疑,股价表现一度低迷。那时候,美图财报显示,作为一款手机软件,其95%的收入来自手机硬件销售,半年亏损2.6亿元。

基于其商业模式问题,君临同样报以怀疑的态度。明明在国内已经拥有数亿的用户,为什么还要兜个大圈子,去卖什么美颜手机来赚辛苦钱呢?须知,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走向巨头垄断时代,美图的手机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弱,挣到钱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但如今,君临已经改变了看法。

春节期间,美图秀秀上线了一个“手绘”自拍功能,可以让自拍照实现削尖下巴,放大眼睛,增加闪亮的效果,简单来说,这是一款让女生变成芭比娃娃的魔法棒。比如下面这个效果。



“手绘自拍”上线之后,美图迅速红爆全球,在欧洲、美国、日本、台湾、拉美,各地无差别受到追捧。以前有句话说,日本女生靠化妆,中国女生靠美图,很显然,在互联网社交时代,中国的美图自拍文化已经拥有了征服全球的势能。

这使君临忽然意识到,美图,或许是第一家可以成为全球主流应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传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是很难走向全球的,因为他们的创意通常来自海外,在海外拥有一个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你无法越过这个高山。相反,能够走向全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一定得是本土原创,拥有足够强大的技术领先性。这样,在进军海外的时候,就基本上是摧枯拉朽的,兵不血刃。

美图公司显然符合这个定义。

自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都会涌现出一些这种类型的互联网公司,比如今日头条、共享单车、秀场直播,等等。这种缺乏海外对标的本土公司,他们的商业空间将是基于全球市场来衡量的。

在传统的互联网产品中,比如百度和谷歌,滴滴和优步,中国公司和全球公司的市场价值之间,通常有着3-5倍的差距。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其技术实力是全球独一份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其商业价值也应该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呢?

从微观层面而言,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上海、广东、福建等部分东部省区,已经成功跨过了经济“L”型的低迷期,向着U型反转的阶段跃升。乏味的6.7%GDP数据下,4.0版中国的轮廓正在逐渐浮出水面,更精彩纷呈的内容,请期待这个系列的下一篇。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tm_mingtan + 4 感谢分享
oldqin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2-20 18: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exchan_a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exchan_a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上一篇文章《重磅:乏味的GDP数据背后那个精彩纷呈的4.0版中国(一)》,咱们聊了上海、广东、福建三个省份的2016年GDP和微观行业变化,并且以相关领域的优秀公司来辅助点评。
今天我们继续,这篇要讲的,是浙江、江苏、天津,三个省市。

浙江


浙江名义GDP继续以缓慢而坚定的速度提升,从前一年的6.81%到去年的8.39%。

提到浙江的产业升级,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阿里巴巴,毕竟这家公司太耀眼了,就像正午的烈日下,你很难看到深邃星空的变化。

浙江经济的主体,还是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之难,主要难在如何从低成本制造向“品牌和创新”升级,而在升级的前方,总有强大的跨国公司堵在那里。

以前,你能发展,是因为跨国公司需要你,他们的生产成本太高了,需要你来协助降低成本,这里面是一盘互惠互利的生意,所以能够顺风顺水。但现在,你要升级,那就是要跟跨国公司抢生意了,他们之强正是你之弱,如何能冲过去?
传统制造业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车业了。这个行业,规模庞大,技术门槛高,对品牌的依赖性强,如果这个行业都能闯过去,那么就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在港股的股价从去年的2.76元,到如今的11元左右,涨了4倍,气势如虹。涨得这么多,核心逻辑就是中高端车型的热卖,主流汽车品牌的地位站住了。

早几年,吉利的主打产品还是低端的远景、金刚、自由舰,给人的印象就是浓浓的民工范,经历过一段低迷之后——注意,那段低迷期,2011年至2014年,恰好也是浙江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期,2014年,吉利的销量甚至下滑了22.5%——但是从2015年起,陆续升级的博瑞、博越、帝豪GS、帝豪GL,开始让吉利涅磐重生。

2017年,吉利的销量目标是一百万辆,这是一家国际主流汽车公司的销量门槛,像日本的二线厂商,马自达、斯巴鲁、三菱,也不过是刚刚达到这条线。对于汽车工业来说,销量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开发一款车,数十亿元的硬性研发投入是跑不了的,只有尽量将规模扩大,才能摊薄成本,获得进一步生长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吉利的销量增长,不是依靠价格、营销战来实现的,这是判断一家公司有没有持续增长后劲的关键。博瑞、博越、帝豪,这几款车卖得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外观,也就是产品设计。

很久以前,国际汽车市场是由欧洲人独霸的,后来美国厂商通过流水线生产的创新,降低了成本,又开发出了适合北美农民的皮卡,得以壮大。接着,日本厂商崛起,他们成功的两条路子,第一是“精益管理生产”,引入机器人,进一步降低成本,第二是开发适合日本人稠路窄国情的省油微型车。

他们能够在欧洲跨国公司的打压下起来,无非都是这两条路,一是降成本,二是车型创新。后来,韩国人来了,遵循的仍然是这两招。

第一步,他们在生产线上引入了更多的工业机器人,时至今日,韩国的机器人密度是437台/万工人,这个数字比日本的323台/万工人,德国的282台/万工人都要高,这使得韩国车拥有了更高的性价比。

第二步,他们推动了汽车外观设计的创新,通过引入欧洲设计师,推动了一系列名为“流体雕塑语言”“虎啸式前脸”等动感凌厉的造型,在国际汽车界已经变得僵化的秩序里格外引人瞩目。

韩国厂商近十几年来在全球市场蒸蒸日上,但他们仍然有着致命的弱点。

一来,传统汽车品牌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德系、日系/美系、韩系,从高到低,排排坐,吃果果,在缺乏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情况下,后来者很难打破这一秩序。

二来,韩系的外观设计,不如美系、日系的车型创新的突破性大,缺乏在某一种汽车类型中的绝对掌控力,护城河也就浅了。
这就给了后来者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近两年,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煎熬,上,被日系、美系天花板拦着,下,被更有价格优势,外观设计不断进步的本土品牌蚕食。

面对面的蚕食者中,冲在最前面的一家就是吉利。可以说,吉利的升级,几乎就是复制了韩系车的一切精髓。引入沃尔沃的设计师,从外观造型入手,一款接一款“最美中国车”从流水线下来,轿车、SUV、新能源车,全面开花。

以其2017年新推出的Lynk&Co高端品牌为例子,看着已经完全是脱胎换骨了。



LYNK&CO概念车,十年前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名叫“吉利”的本土车厂的作品呢?那时候,2007年,吉利卖的最好的车型叫自由舰,售价3万元。

这就是这两年吉利汽车的变化,背后体现的,其实也是浙江传统制造业的点滴蜕变。

江苏


2016年江苏名义GDP从7.72%到8.51%,触底反弹了,虽然弹得还不多。

江苏制造业这两年,伤得不轻,几个主要的支柱产业里,钢铁业不行了,造船业哀嚎一片,光伏业蜕了一层皮,工程机械行业入冬,笔记本代工业西迁,汽车业因为是起亚的代工厂,所以也是被隔壁的吉利抢了饭碗。

所有的上市公司看了一遍,南边的普遍不行,表现最好的,就是苏北的洋河股份和恒瑞医药。一个卖酒的,一个卖药的,成为了江苏工业的代表。

尤其是卖药的恒瑞,令人刮目相看。在过去十年,A股市场上,穿越牛熊的神股,最经典的就是茅台,以2007年2月18日到2017年2月18日的股价为例子,复权价计算,茅台从45元到350元,涨了7.78倍。而恒瑞医药,竟然闷不吭声的从5.5元跑到了50元,涨了9.09倍,超越了传奇的茅台!

恒瑞究竟有什么本事,能够跑赢茅台?

首先,毛利率,制药业的毛利率和白酒、软件类似,典型的超高毛利率行业。比如恒瑞,其毛利率为86.85%,和茅台的91.64%相比虽然还有点距离,但跟其他屌丝行业相比,也已经是高山仰止了。

其次,确定性,制药业的研发和渠道门槛很高,当行业格局一旦稳定,基本上就是强者越强,坐等收钱。全球性的制药业巨头,大部分都是欧美百年企业,日韩的制药业龙头,同样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大企业,他们很难被颠覆,所以能够安枕无忧的赚钱,这点跟白酒行业也是相似的。

第三点,这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越来越多,制药业是一个正在步入黄金年代的朝阳行业,而白酒的天花板是看得见的。大多数行业都有生老病死的周期,比如汽车、工程机械,一旦进入饱和期就会衰退,但制药业,却是少数几个永远都在增长的行业之一。

前面两点,是“吃药喝酒”穿越牛熊的基础,后面一点,则是恒瑞比茅台更有生命力的关键。

制药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也是美国、英法德、瑞士等多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这个庞大的行业,在我国的基础却一直很孱弱。

因为缺乏研发能力,所以在传统上本土制药业能够获得发展的,大多是中药企业,比如康美药业、云南白药、同仁堂、白云山、东阿阿胶,或者走中药现代化道路,比如步长制药、天士力。中药企业可以借助本土特色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资源优势之上的,而不是研发和技术创新。

比如步长制药,在A股医药板块也是一家600亿元市值的大公司了,通过中药提取物在心脑血管药市场有着很大的份额。但是呢,步长制药的研发与收入占比,只有2%左右,而推广费用却占了50%。很显然,这是一家依靠市场和渠道来推动成长的企业。

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制药业中比比皆是,就跟过去我国的制造业普遍依靠价格战和营销战来杀出一条血路一样,但显然,这条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了。

从中药资源优势、仿制药价格优势,向创新药转型,是一条必由之路,谁更早投入,更坚定的走下去,谁就将拥有明天。我们看全球制药业巨头的研发收入占比,普遍都在20%左右,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首先,你得有这个意识。

在过去,恒瑞医药同样是一家依靠“低成本+渠道推广”发展起来的化学仿制药公司,但是比同行聪明的是,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条路的不可持续,因此投入了更多资金在研发投入上。下面这个表,是A股医药公司中研发费用最高的几家代表,恒瑞的研发收入比是最高的。



另外一点,恒瑞医药的产品线中,抗肿瘤药占了38%,是他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都知道,癌症是现代社会的第一大死亡疾病,抗肿瘤药也是药品需求中增长最快的品种。在这个领域里建立了优势,前途相对来说就比较光明了。

中国的制药业和日本有着相似的发展道路,最开始依靠行政保护和资源独特性,享受一些市场红利,后来,医药市场开放,政策上对创新药的产权保护也越来越完善,行业最终发生剧变,能够走出来的,就只剩下了那些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制药龙头。
在日本,武田制药从一个仿制药公司,最终转变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巨头,这个升级轨迹中,最相似的就是恒瑞医药了。过去3年,恒瑞的毛利率分别为:2014年82.4%、2015年85.1%、2016年上半年86.8%,步步提升的背后,正是其高毛利率的创新药占比越来越大的事实。

和恒瑞一样,江苏的产业因为大多集中在上游领域,面向直接消费者的比较少,所以大多只能雾里看花,但其实,润物细无声中,变化在悄悄酝酿。



天津


2016年天津名义GDP从前一年的5.19%大幅回升到8.14%,主要原因就是上游资源行业的价格大幅回暖。

天津是一个很奇怪的城市,一方面人均GDP很高,比北京、上海都高,但另一方面,这里的有钱人又不多,舆论上几乎没有存在感。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撑起天津GDP的工厂,主要都是代工厂,研发和管理部门并不在本地。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是天津最大的问题。

在《重磅策划:15座国家中心城市确定,看看背后的上市公司实力排名》那篇文章中,君临指出,天津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本土制药业的群体兴起,这是中国主要城市中制药业上市公司最多的地方。

正如上文中君临表达的观点,制药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不过,在天津的四家主要制药业上市公司中,天士力、红日药业、中新药业都是走的中药现代化道路,说白了就是依靠资源优势来建立护城河,这条路能够走多远是值得怀疑的。
反倒是目前规模相对较小的凯莱英,所走的道路更能代表未来。

凯莱英是一家医药研发外包公司,创始人洪浩是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又一典范。所谓医药研发外包,又叫CRO,简单来说,就是创新药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跨国公司们不得不把部分相对简单,流程又比较繁琐的研发项目外包出去,来降低成本和压缩研发周期。

这个行业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跨国制药公司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研发外包的比例越来越高。因为是外包,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有人将之形容为制药领域的“富士康”,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富士康是IT行业的下游生产承包商,技术门槛要低得多,CRO更像是IT行业上游的封测、晶圆制造等半导体领域,这并不是一个农民工就能够进入的行业。

预计2017年的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市场,美国排第一,占25%,印度第二,占21%,中国第三,占19%,欧洲第四,占17%。可以看到,这个领域的全球玩家,除了欧美,也就只有中国和擅长软件外包的印度能参与竞争。

另一方面,医药外包的目的虽然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但是研发效率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创新药在专利期是垄断供应,只有抢先获得专利才能享有超额利润。所以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寻找外包服务商时,技术、管理、服务能力,比成本报价更加重要,这也是CRO比富士康们利润率更高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全球医药研发外包的繁荣对于我国制药业的进步是大好事一件,目前在这个领域,我国已经有了数百家公司,比较大的就有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凯莱英、尚华医药、博腾股份等几家。

有趣的是,行业龙头药明康德本来在美股上市,因为看到比自己小得多的泰格医药竟然享有100倍的市盈率,而自己只有20倍的市盈率,于是愤怒的私有化了。一旦回归A股,可能又是一家千亿元市值的制药业巨头。

80年代的时候,IT业在竞争和成本压力下,孕育了一波流程外包的浪潮,晶圆、封测、屏幕、主板、内存、软件相继被分拆出去,最终在东亚地区移植了一个庞大的IT产业链。台湾、韩国的崛起过程中,受益良多。

如今,医药业的研发外包浪潮兴起,这一次的受益者,轮到了中国。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16 收起 理由
tm_mingtan + 4 感谢分享
oldqin + 4 感谢分享
eagleowl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2-20 18: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6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6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各地经济会不会变成强者恒强呀?

前面关注过中芯国际,并股后好像涨幅很大,就不知道还有没有戏?

发表于 2017-2-21 16: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mateu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mateu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分析的不错

发表于 2017-2-23 14: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hz2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hz2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17-2-23 14: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ymynam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ymynam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ood articl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2-23 15: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tou198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tou198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国内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msl问题

发表于 2017-2-23 15: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asonskank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asonskank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祖国没有高科技,没有高科技,没有高科技,至少现在没有。
至于医药,全中国这么多年只有一个鸡肋通过了fda(因为是辅助的不是很重要的所以无须3期临床试验),而且还是把国外的修改一下参数优化一下,结果就普天同庆伟大成藐视其他国内医药。全国只有一个到了fda临床三期(西方大部分都能到3期,可想而知国内医药水平之低),结果就没有结果了。国内临床数据80%以上造假,中药里面参杂西药就不说了。现在中国的医药基本上没有人敢申请fda,也就是欺骗国人。

发表于 2017-2-23 15: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ouroc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ouroc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asonskanky 发表于 2017-2-23 15:32
祖国没有高科技,没有高科技,没有高科技,至少现在没有。
至于医药,全中国这么多年只有一个鸡肋通过了fda ...

有这么惨?

发表于 2017-2-23 15: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emexc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emexc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芯国际的28纳米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重,而且28纳米也有几个技术节点,中芯国际刚过了第二个节点,良品率也不高,谈不上技术成熟。28纳米的成熟度要看今明后三年。14纳米要等到2020年以后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啊。

发表于 2017-2-23 17: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asonskank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asonskank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ourock 发表于 2017-2-23 15:39
有这么惨?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个fda approval(不是那个鸡肋辅助产品但也很普通的)一般来说大公司收购至少值10亿美刀,如果是文章吹嘘的癌症,都是百亿级别的。癌症研发周期长至少要投入一二十亿美刀研发,基本都是到过了二期以后(已经花了多少个亿后)医药顶尖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合作。国内医药公司本身水平就差另外还拿得出上百亿人民币研发?
国内都是骗不懂的老百姓,我国内一同学,医药方面国内领先的香港上市的公司中高层,整天维信吹自己的产品。我问他药为什么这么贵,他跟我说成本高,厂房开生产线要几千万上亿人民币。我就根本不用说什么了,这点钱连研发的零头都不够。可想而知国内的研发是什么狗屁,临床试验是多么的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2-23 17: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巴乔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巴乔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鸟瞰中国,鲸吞天下,20倍市盈率被100倍市盈率激怒

发表于 2017-2-23 17:5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ilsonsPro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ilsonsPro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对着随意捏造出的gdp数据强撸有意思吗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3-13 21: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exchan_a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exchan_a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天网上看到的上文中提到的柔宇科技

http://www.365yg.com/group/6396157691026718977/

发表于 2017-3-19 16: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engprichar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engprichar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还是不错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