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tbert 发表于 2019-10-30 00:18

央行穆长春详析libra与央行数字货币DCEP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0-30 00:49 编辑

https://img.jinse.com/2322507_image3.png


本文系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得到APP的课程《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Libra和其所面对的问题以及我们国家自己的数字货币体系DCEP面临的趋势和挑战。


  你好,我是穆长春,在人民银行任职。

  在我录制这堂课的两个多月前,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央行的事情,也可能这件事以后会跟每个普通人都发生联系。那就是,在2019年6月18日,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发布了一个叫做“Libra”的数字货币的白皮书。

  所谓白皮书,就是类似商业计划书的东西,通常每种加密资产的发布都会有一个白皮书,Libra也不例外。

  请注意,我这里用到的是加密资产,而不是数字货币,这是因为很多国际组织都已经将私人的数字货币定义为加密资产了。

  全世界这些年对数字货币的关注,你可能隐约已经感觉到了,一开始的比特币、以太币,到最近,像摩根、高盛这样传统的大机构也开始布局自己的数字货币了。

  但是,没有哪一种数字货币像Libra这样,能够引起整个货币和金融世界的紧张。

  Libra的白皮书发布后,有人说它能成为全球流通的数字货币,也有人说它要跟支付宝和微信进行竞争。各国的监管机构和央行,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也有人开始试图去研究它,包括法国、日本在内,还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去研究该怎么应对这件事。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这种关注和紧张,那么我想说,你的感觉是对的,全世界对Libra的这种紧张,不是杞人忧天,是有它真实理由和背景的。

  作为一个数字货币或者加密资产的研究者,同时作为一个央行职员,我也认为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要。在Libra白皮书发布不久,我就和得到很快地决定,要推出讲Libra的这么一个课。

  1

  Libra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它的白皮书是怎么说的。

  白皮书首先讲,Libra的使命,是要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这套金融基础设施能够让人“无论居住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或收入怎样,在全球范围内转移资金的时候,应该像发短信或分享照片一样轻松、划算,甚至更安全。”

  然后,这套金融基础设施,可以说是由三个体系共同搭建而成:

  1. 技术体系:按照白皮书的原话讲:“建立在安全的、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上”。

  也就是说,它的基础技术是区块链。区块链这个概念你一定不陌生,像比特币、以太币,都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加密资产。

  2.价值体系:白皮书说:“以赋予其内在价值的资产储备作为后盾”。也就是你要兑换多少这种货币,要用相应的资产储备进行抵押,这些资产包括一篮子主权货币,也包括政府债券。也就是说,它是有储备资产的,这跟比特币的发行机制就很不一样了。

  3. 治理体系:“它会建立一个独立的协会进行管理,这个协会由28家机构组成,这28家都是Libra的创始成员”。

  包括哪些机构呢?除了Facebook自己,还包括eBay、Uber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包括Mastercard、Visa这样的银行卡清算组织,还包括PayPal这样的支付机构,还有电信公司、投资机构、非营利组织,等等等等。

  总之,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以及其他多边组织、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组成的一个联合体。

  听到这里,不知道你感觉到没有,Libra是一项非常有野心的计划,它树起了一杆普惠金融的大旗,还搞了一套治理机制。

  有几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先不说其他机构,光是Facebook,加上它旗下的WhatsApp,一共有27亿用户。这意味着它的用户基础、它的社会动员能力,都巨大无比。

  第二,Libra有价值支撑,这意味着它跟以前作为投机工具的加密资产很不一样,它有潜力成为通常意义上的货币。

  第三,它针对的不仅仅是美国本土,而是全球各个国家。

  好,关于Libra的基本情况,我先介绍到这。关于Libra,它现在发布了一份白皮书,后来还到美国国会进行了几场听证会,Facebook的高管都参加了,白皮书和听证会,都可以作为了解Libra的重要参考。你在听完我这堂课之后,如果还有进一步的兴趣,可以再去找这些资料来看。

  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关注Libra,是因为它的能量足够巨大,能够搅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

  这里插一句,关于Libra这个词,用Facebook自己的话来讲,在拉丁文中是“磅”的概念,取的是计量单位的意思,大概相当于12盎司。但Libra同时也有“秤”的意思,国内现在普遍都翻译成天平币或者天秤币,有人就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说,天平也好、天秤也好,就是一个校准工具,引申一下也就是说Libra的野心是要来校准国际货币体系。

  当然我们不是要去宣扬阴谋论,但是我认为,把Libra看作一个潜在的世界级的货币变革,并不过分,但这个变革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我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会展开的。

  我会分这么几部分来讲:

  第一讲,我会先来回答:从技术的角度看,Libra的技术架构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它跟比特币这种加密资产很不一样。

  第二讲,我会来谈,Libra能否实现价值的稳定,所谓的一篮子货币的资产储备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三讲,我会带你来分析,Libra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强势的世界货币,它的路径最有可能是怎样的。

  第四讲,我会来讲Libra会从哪些方面冲击原有的货币体系。

  第五讲、第六讲,我会专门来讲一讲中国央行自己准备发行的数字货币,它的名字叫做DCEP。

  最后一讲,我会来讲讲我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些看法。

  欢迎你,跟我一起进入下面的内容。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abac8055ca55c7a3fad681b457361b79.jpg

  1

  01 Libra:比比特币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数字货币

  这一讲,我们会来讲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Libra的技术路线。

  首先,在前面我们讲到,Libra自称自己的基础技术是区块链,但事实上,目前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可以作出下面这样的判断,那就是, Libra采用的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技术,而是一个混合式的架构,所以它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区块链加密货币 。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支付工具。

  我们先来讲,为什么区块链技术,不适合用来做支付。

  区块链不适合用来做支付

  Facebook在白皮书里号称,Libra现在的技术能支持每秒1000笔交易,每笔交易完成需要确认的等待时间是10秒钟。

  这个数字听起来你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你可以对比一下:比特币完成一笔交易需要等待60分钟。

  即便如此,Libra现在这个速度,做支付仍然不理想。

  当然,每秒1000笔的交易,应该是Facebook设定的一个目标,其实我们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在Libra的代码发布后,也下载了它的代码,搭建了同样的环境,去做了测试。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区块链实验,就是把所有的节点都放在一个局域网之内,这样就去掉了带宽的限制,只有四个节点,节点之间不加载任何协议,我们用的服务器是八核的CPU,256G的内存。

  但就是在这样好的环境下,我们也只能做到每秒3万笔的交易,而对目前的Libra来说,它的区块链还没有进行优化,用同样的配置,它的交易并发量一下子就下降到了60笔每秒。

  不过,即使是在3万笔每秒的情况下,这个速度依然满足不了我们“双十一”那样的交易量,比如2018年“双十一”,网联并发量的峰值,是九万两千多笔每秒。

  这也就是我要说的,区块链第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可扩展性比较差。

  可扩展性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算十道数学题,每算出一道题一分钟,一共就要十分钟。如果两个人来算这十道题,假设算力相等,都能算对,就是五分钟。五个人来算呢?就是两分钟了。随着投入的算力越多,计算能力一定是一个线性增加的过程,这就叫可扩展性。也就是通过扩展资源,比如CPU、服务器,来实现算力的增长,实现效率和性能的增加。

  但是区块链,它有另一个叫法,叫分布式账本,它的可扩展性就比较差,原因就是所谓的分布式造成的,每一笔交易,系统中所有节点,都要去记一次账,都要对数据进行全量的计算和存储。

  这样一来,通过增加节点就不会线性地提高算力,这就有点像木桶理论,当然这个比喻不是特别准确,但也有相似之处,就是如果共识算法做得不太优化,性能低的节点就可能会拖累整个区块链的性能。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用区块链技术去做支付的话,就可能会很慢。

  打个比方,你去超市买一瓶水,付款的时候可能需要等个几分钟,才能确认你这笔交易完成。甚至说,你可能只需要等10秒钟,这个体验依然还是很不好的,因为如果每笔交易都要等10秒钟或者几分钟,那收银台排队也要排出好几里。

  你可能问:我算力增加,CPU个数往上堆,内存往上堆,能不能在区块链领域实现摩尔定律呢?我们的结论是,目前来说难度很大,因为最终决定区块链性能的,不仅是算力,还有带宽。

  你可能还会问了,那好,既然你说是带宽造成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带宽问题,就能在区块链领域实现摩尔定律呢?还是很难,原因是我前面说过的木桶理论,也就是说,它可能被处理能力最低的那个节点所限制。

  分布式账本同时也带来了存储的问题。前面我说了,因为每一个节点要保存系统里所有的交易信息,这就对数据存储量要求很高。

  比如以太币,现在要求一个节点50个G。比特币就更大了,一个节点要100多个G。而且比特币和以太币毕竟还是少数人在用,交易量也不大,都已经到这个存储的级别了。那如果是Libra,你想象下,可能是27亿人在用,即使我们打个折,至少也有几亿人在用,这样的话,对数据存储量的要求就会非常高。

  事实上前面我们说的可扩展性差的问题也好,存储的问题也好,都是分布式账本天然的缺陷,你可能说,那你怎么不说它的优势呢?

  比如大家原来就觉得,区块链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最好的。但这一点上很多人的理解实际上也有偏差。

  它的安全性是说改不了账本,你只要记上就不可篡改、是不可逆的。并不是说它对个人的信息和安全性保护得就很好,否则的话,也不会有哪个交易所被盗多少亿的资产了,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故。

  这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并没有原生的一个加密机制,它还是要依靠传统的加密机制。

  比如你把你的比特币存在一个热钱包里面,你还是要好好地保存好你的私钥,也就是说保存好你的密码,如果你的私钥被人攻破了,依然可以盗走你的比特币。

  所谓的安全性,并不是指你私人资产的安全性,而指的是账本不被篡改的安全性。小偷偷了你的比特币,那个账也记在上面,也不能改,偷了就是偷了,你是追不回来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常说的51%算力攻击。也就是当系统中有合作关系的、恶意节点控制的算力,如果超过一半,就可以对系统进行攻击。

  51%算力是不是很难被突破呢?其实并不是,比如最高的时候,曾经90%以上挖矿的算力都集中在中国。

  当时所谓的矿场,夏天的时候都放在贵州,是因为夏天贵州处于丰水期,水电便宜,山里面气温也低,不用投入太多制冷成本,就可以实现降温。冬天的时候去内蒙,因为冬天的时候,内蒙的风电便宜。

  除了安全性,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有隐私保护的问题。关于隐私保护,存在许可链和公有链的区别,比如比特币就是公有链,没有授权机制。许可链,就是要有授权才能加入,Libra就是许可链。

  比特币这种公有链,它的节点信息是完全公开的,我只要变成其中一个节点,我就可以把所有其他节点的数据全都拷过来。那其实是没有任何隐私可言的。

  你可能说:可我是匿名的,你不知道我是谁,你也不知道我用比特币买了什么。但是你别忘了,你在交易所上的交易,哪怕是在暗网上进行的交易,比如毒品交易、武器交易、贩卖人口交易,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在网络上留痕的,无论你留的是IP地址,还是MAC地址,还是Email地址,甚至其他所有大数据所能涉及到的所有痕迹,一定都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来锁定你是谁。

  在美国就有一家公司叫Chain Analysis,这个公司曾经协助FBI、CIA破获了几起暗网的非法交易事件。这家公司掌握了目前80%以上的比特币交易人员的真实身份,它就是靠大数据以及交易所数据,再加上节点数据,挖出了你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公有链上没有秘密可言。

  那许可链是不是就有隐私保障了呢?刚才说了,区块链没有原生的加密机制,所以理论上攻破也是不难的。

  在支付领域,对区块链来讲,最致命的问题是结算最终性的问题。

  什么是结算最终性呢?国际清算银行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里讲过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明确每一笔交易完成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确定了,那就能确定这笔交易最终完成的那个时间点,这个点也是不可回退的一个点。

  如果你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会导致在法律上、经济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布破产了,根据一些国家破产法律规定,破产机构被宣布破产之前的零点起发生的交易是无效的,是要回退的。那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时间点来确定一笔支付完成的时间点的话,就会出问题。

  可是用区块链来做支付的话,从法律上来说很难确定究竟在哪个时间点上才算这笔交易最终完成。相关区块链节点投票更新完之前,严格意义上来讲,你就不能确定这个时间点到底在哪。所以区块链作为支付工具,不太合适。

  区块链用于支付,还有其他问题,包括系统之间的交互性,以及业务连续性。这些我就不一一解释了。总之,区块链用来做支付,有太多的难题需要解决。

  Libra:不完全是区块链,而是混合式架构

  刚才我们讲了用区块链做支付的种种缺陷,那么回到Libra这个话题,它宣称自己是“可扩展的区块链”,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我已经提到,Libra白皮书发布了以后,Facebook也在开发社区发布了Libra的代码,我们的数字货币研究所,当时就下载了这个代码,搭建了测试环境,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基本上是跑不通的。

  同时,在代码发布的第一天,Libra的开发社区就提交了52个问题,后来明确其中bug有33项。

  讲这个是为了说明,目前来看,Libra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代码质量也不是很稳定,包括有些技术它也没披露,比如说,它没说最后会不会用高速专用网络,节点怎么治理。目前也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连时间表都没有。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它的进步一定会很快,它会充分利用全球所有码农的智力和热情,帮它优化系统,帮它写代码。

  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我们基本上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Libra规避了区块链的技术短板,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架构。

  Libra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区块链,或者说不是原教旨主义的那种区块链——它底层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构,只有到最上面,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它才用一下区块链。

  因为要实现它号称的1000笔每秒,只有用这种架构才能办到,也就是说它有很多约束条件导致它只能采取这种技术架构,不太可能走别的路。

  原因就是前面说的,纯粹的区块链技术根本支持不了零售级别的应用。即使以后它能达到1000笔每秒,那也只能用于国际汇兑或者是跨境汇款,因为只有在跨境汇款场景下,你才不会那么在意速度。

  这个技术架构,如果用比较完整的表述,应该叫做“中心化的分布式处理架构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分层混合技术路线”。

  听起来有点拗口。但你只要知道,它是分层的,因为只有分层才能提高处理性能,底下的交易采用的都是中心化处理,因为中心化处理,速度会很快,到了最上层,也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用的才是区块链,而且节点不会很多,因为节点越多速度越慢。

  如果还想再提高速度,极端的情况下可以把节点集中在一个机房里面,那实现1000笔/秒就非常容易了。

  第一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说了,区块链并不适合用来做支付,Libra也并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架构。

  Libra对外宣称自己是区块链,可能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利用区块链的招牌,表明自己善于利用新技术。而且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用到了区块链,你也不能说它一点都没用到。

  好,理解了Libra的技术原理,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Libra是根据什么定价的。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a5b2964a848df8fb551f953e547cfd33.jpg

  

Hetbert 发表于 2019-10-30 00:19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0-30 00:31 编辑

2

  02 Libra如何应对数字货币的币值稳定挑战

  前面我们讲了,Libra的技术基础,不是纯粹的区块链,它是混合式的架构。这是从技术上来说,它跟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资产不一样的地方。

  除了不完全依靠区块链,Libra跟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资产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了价值支撑。

  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讲到过,Libra采取的有点像百分之百的准备金制度,也就是我们要发行多少Libra,必须有同等价值的储备资产在。储备资产是由一篮子主权货币和政府债券所组成的。

  为什么要有储备资产作为价值支撑?白皮书说得很明白,储备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币值不剧烈波动,建立人们对它价值的信任。

  币值波动过大,一直是加密资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它们的影响力限制在了它们的小圈子里。Libra的意图很明显,它希望吸引更多人来使用它,而不仅仅是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

  但是有一篮子货币的储备资产就能实现币值稳定吗?也没有这么简单。

  一篮子货币做储备不等于币值稳定

  这里我想首先澄清一个概念。Libra说自己会以一篮子货币的存款作为资产储备,但并没有说自己会和一篮子货币进行挂钩。

  通常我们理解,从币值的稳定性上来说,跟一篮子货币挂钩,要比跟单一法币挂钩,稳定性会更好,这是因为它品种多,不同货币的波动性能够被对冲掉。所以很多人听到一篮子货币,就认为Libra会是一种非常稳定的货币。

  但要注意,Libra并没有说自己要跟一篮子货币挂钩,“一篮子货币的资产储备”跟“一篮子货币挂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篮子货币的资产储备是指,比如你要是用黄金作为发行货币的资产储备,那么你有多少黄金才能发行多少货币。

  挂钩的意思则是说,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不会变化。如果你是用单一货币作为储备还好办,但要想跟一篮子货币实现挂钩,是非常难的,你必须保证一篮子货币的比重不变。

  但是Libra现在根本没有一个机制来确保一篮子货币的比重不变,要是不能保证一篮子货币相互之间的比重是恒定的,随着Libra与不同法币之间的兑换,它的币值自然而然也在变化当中。

  比如如果你拿一美元去买一个Libra,你这一块钱进去的同时,那一瞬间就改变了整个储备资产货币篮子的比重,一旦你改变货币篮子的比重,你就改变了Libra和这一篮子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也就是说,它的汇率就发生变化了。

  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美国人买得特别多,比如90%以上都是美元储备的话,那Libra的汇率基本就会随着美元波动,如果说欧元国家买得多,那就和欧元挂钩挂得比较紧。

  也就是说,所谓一篮子货币作为储备资产,并不能实现币值的稳定。它既会受储备资产币种之间汇率的变化影响,也会和任何其他资产一样,受市场对它的信心和预期的影响。

  尽管今天你拿一个Libra,明天还是一个Libra,但你换成其他货币的时候,就会出现价格的波动。你要想管住这种汇率的波动,要求是非常高的。

  未来如果Libra发行,很大的可能,要由协会来定汇率,也就是说由它的创始成员,来决定Libra和其它法币之间的汇率。如果要保证汇率稳定的话,就需要控制不同货币之间的比重和汇率关系。

  而且可以想象,假如一些弱势货币国家为了兑换Libra,它们就会争相印钞来兑换,这样就会引起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紊乱。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超主权的、有公信力的国际组织来治理,比如说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机构。

  刚才我们讲的是Libra跟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能否稳定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Libra本身可能会产生派生存款和货币乘数。

  我们假设,Libra在支付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的话,那有些金融资产就会用Libra来定价,比如石油或者是大宗商品、期货。

  而有金融资产用Libra定价以后,相应的也会有比如说赊销、贸易融资或者消费信贷等行为,就像支付宝的花呗、借呗也会用Libra来定价。这个时候,如果一旦有信贷产品,比如赊销或者消费信贷,来用Libra定价,这就相当于用Libra发放贷款。

  一旦用Libra发放贷款,之后会产生什么?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来说,就会出现派生存款,有了派生存款,就会有货币乘数。也就是说,Libra就不再局限于M0了,它就会扩展到M1或者M2的领域。

  现在,Facebook自己说要对Libra进行等值储备,但是这个等值储备实际上是对M0这个范畴进行的储备。但如果它进入信贷市场,扩展到了M1和M2的范畴,这部分就是没有储备的,也就意味着它没法满足百分之百的货币兑换保证和币值稳定,就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中立机构精确测算和控制货币乘数,来确定等值的储备量。这种职能,也只有央行才能做得到。

  也就是说,如果Libra推成功的话,Libra协会就要来做这些事,那么实质上它就成为了Libra的央行。

  总而言之,Libra想要实现币值稳定,就必须有央行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机构,进行干预和监管。当然Libra协会也有野心来实现同样的职能,但它做不做得到,会怎么去做,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币值稳定和资产盈利要求是个悖论

  刚才我们讨论Libra要实现币值稳定,需要一系列的安排。这里面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Libra的储备资产要怎么管理。

  我们说了,光Facebook就有27亿的用户,哪怕只有10%的转化率,也就是说有3亿人左右,能转化成Libra的用户,一个人买十块美金,也就有30亿美元了,每个人花一百块钱,那就是300亿,资产储备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个资产一定会有资产收益,哪怕就是存活期存款也会有利息收入,更何况你还可以做资产运作。

  那这些利息或者说这些资本收益会用来干什么呢?

  根据Facebook自己的白皮书说,Libra的资产储备收益并不向用户付息,资产产生的收益,要用于系统运行、创始机构的分红和系统升级。

  这一块成本其实是很高的,对一个清算机构来讲,它一年的运行成本,没有10个亿或者20几个亿的人民币是搞不定的。

  Facebook专门为Libra设了一个运营机构,叫Calibra,它拿到的牌照叫货币服务牌照,但是美国货币服务牌照是不允许进行资产托管的,这样一来,它必须要把资产托管给其他传统的金融机构,这些其他金融机构就包含了央行,或者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了。

  如果由央行来托管的话,那利息肯定给得就比较少,不可能满足它拿资产收益来做系统升级、做系统维护,以及分红的需求。所以只能把这个钱托管给一个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来进行运作。

  这个金融机构在资金运作的过程中,肯定要强调稳定,不能出事,不能出现大幅上涨或者下跌,只能买低风险的、稳定性比较强的资产组合。

  但是你想想目前这种资产组合都是什么?一般来说,满足要求的,只有主权债券,或者是一些3A级的企业债券。但是对于很多政府债券来讲,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发行的主权债券,现在是什么收益状态呢?基本上都是负收益。

  资产管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型的,一种是被动型的。

  被动型的,就是跟着大盘走,大盘什么表现,你就有什么表现。主动型的就是说你的目标是跑赢大盘。

  如果Libra的储备资产对盈利性有这样高的要求,那就要采取主动型的资产管理模式,也就是说,要去找那些收益比较高的资产,但是收益高一定意味着风险高。这跟Libra稳定币的定位又是矛盾的。

  也就是说,资产的盈利性和币值的稳定性,这两个目标之间天然是存在冲突的,目前也很难判断它到底会向哪边摆动。


  第二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探讨了Libra能不能实现币值稳定的问题,虽然我们对它提出了很多质疑,但是不管怎样,跟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资产相比,Libra肯定会是更稳定的货币,否则就违背了发行Libra的初衷了。

  但是Libra作为一种稳定币,要能推行成功的话,意味着Libra的创始协会,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银行的角色,同时也可能会演变成一个私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在私营部门里,它会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还要大。

  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谈到。如果你有对国际经济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他。

      下一讲,我们来看看Libra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ae4ac2afc5518ba2be45a868223aa5dc.jpg

Hetbert 发表于 2019-10-30 00:24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0-30 00:32 编辑

03 Libra能成为强势货币吗?

你好,我是穆长春。欢迎来到我的得到课程。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Libra的技术路线和价值体系,这一讲我们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Libra作为货币的竞争力具体会体现在什么地方。

最近几年,区块链加密资产兴起之后,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加密资产到底是不是货币。

这个问题,涉及到货币的定义,那么我们就从货币的主流定义和基本职能来分析。

传统上,货币有三种基本职能: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记账单位。

交易媒介,也就是交易的中间媒介。很早以前人们用贝壳来进行交易,后来演变成贵金属,包括金、银、铜等,成为交易媒介不一定意味着价值有多高,关键是大家能取得共识。

价值贮藏,就是你能用它来保值增值,至少是能保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货币,它的价值必须是平稳的。

记账单位,也有人翻译成价值尺度,也就是各种商品到底值多少钱,如何进行交换,就要靠货币进行标价。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资产,完全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和属性——除了地下经济交易,几乎没有谁真正拿它去做支付、买东西;价值贮藏和价值尺度的功能更是没有,因为它的价值波动实在太大了。

但是Libra,它号称价值稳定,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甚至是世界的强势货币呢?

我们也从货币的这三个基本职能来分析。

Libra作为交易媒介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交易媒介来讲,Libra最大的优势,是它的用户基础,27亿的用户基础,哪怕转换率是10%,也有将近3亿的用户。再加上我们说的赢者通吃的网络效应,它的用户群会非常庞大。

我们从互联网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能看得很清楚,网络效应会导致天然的垄断。所以Libra作为交易媒介来讲,有天然的优势。

但是作为交易媒介,也有很大的劣势。

一个是我们前面说的汇率波动,因为它的储备资产是一篮子货币,不是某种单一法币。这样的话,Libra跟一国的法币之间进行兑换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汇率波动。

当然波动的方向可能并不明确,你有可能赚也有可能赔,但不管怎样,波动本身就意味着风险。这一点是Libra作为交易媒介的一个劣势。

除了汇率波动,还有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叫作“标价成本”。

比如说,在单一法币国家,如果你采用了Libra作为交易媒介,那就意味着有两个标价的平行货币体系,同一件商品未来要有两个定价,两个标价牌。

想象一下,一个超市所有商品都会有两套价签,一个是法币的价签,一个是Libra的价签。因为有汇率的变化,还意味着超市每天都要更换Libra的价签。这对商家来说成本太高,包括人力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本。

汇率波动带来的成本,以及标价成本,在强势货币国家,会更加突出。因为强势货币本来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法币是稳定的、受欢迎的,本国居民没有必要再用Libra进行交易。所以,像美国或者欧元国家,用Libra做交换媒介的空间相对就会比较狭窄。

跨境支付是Libra最大卖点

刚才说的是,Libra在一国范围内作为交易媒介可不可行的问题。但如果你看Libra的白皮书,你会看到,它非常明确地打出来一个普惠金融的旗号,也就是说它要解决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汇款的便利问题:

既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国家享受另外一个国家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为什么不能享受Libra提供的支付服务呢?

比如说一个移民,或者说一个在国外打工的人,要汇钱回家,原来通过Swift或者其他的汇款方式,比如moneygram速汇金,或者是Western Union西联,它的手续费就非常高,时间周期也很长。

做过国际汇款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说你出国留学,父母给你汇一笔钱,怎么着也得一两天才到。而且钱汇出去以后,整个过程没法追踪,也不知道去哪查,只有钱到账了,这块石头才落地。

再加上外汇管制的因素,比如说咱们中国每个人一年不能超过五万美元,而且你还要填外汇的用途。你要留学的话,还要提供学校的名字;你要旅行,还要填旅行社和酒店的名字,等等,这中间又增加了摩擦。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跨境汇款体验不好。

这样一来,Libra在跨境汇款和跨境支付上就非常有吸引力了。而且Facebook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全球性平台,两个Facebook用户之间,一个可能在美国,一个可能在澳洲。

但对于Facebook来讲,就是一个平台,它的社交职能、社交属性和巨大的用户基础会导致产品一上线,起点就很高。所以跨境支付和跨境汇款就被认为是Libra最大的一个卖点。

Libra为什么要用一篮子货币作为储备资产?为什么不直接用美元作为储备资产?其实它就是为了做跨境支付,它就是要告诉你,任何人都可以用本国货币来兑换。

但是这里我想强调一点, 传统跨境支付的费用高、成本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部分就是监管所带来的监管成本。这部分不管你用什么新技术,都是避免不了的。

在Libra的听证会上,美联储、财政部和美国几个监管机构,还有国会都对它提出反对意见,特别强调的就是怕Libra被用来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这方面的监管所带来的成本,并不会因为你采用了新技术而消失。

比如像美国财政部,或者货币监理署,或者各州的监管机关,他们会盯着银行,或者盯着汇款公司,看你符不符合所有反洗钱的规定。现在只是说监管对象发生变化了,但监管成本依然在。如果你完全不去监管,那一定会有问题。关于监管的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讨论。

弱势货币国家的货币替代?

讲到这里,就有一个假设,如果说跨境的交易取得比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网络效应,大家跨境汇款都会用Libra,会不会导致Libra从跨境这个场景拓展到本地场景、本地支付?

刚才我讲它在强势货币国家空间不大,但是会不会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弱势货币国家有吸引力?因为在弱势货币的国家,老百姓对Libra的信心,很可能要大大强于对本国货币的信心。

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是这里边也比较复杂。

从货币发展史上来看,一直存在一个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

比如说,古代的时候,政府发行的铜钱,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私人也可以进行铸造,但是私铸的钱往往都会缺斤短两,然后市面上流通越来越多的会是私铸的钱,也就是缺斤短两的钱,因为大家都会想把质量差的先花出去,好的留下来。就像是你现在收到一张假币的话,你天然的冲动就会想到一个小摊上,先把它花出去。

所以,如果大家觉得Libra很稳定、本国货币不稳定,比如说津巴布韦现在是扛一麻袋本币,可能只能买一小撮米回来,这样的话,市场上交易流通的会是哪种币?一定是津巴布韦的本币,他们会把本币先花出去,把Libra存起来。

也就是说在交易媒介这个功能上,有可能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但在价值贮藏这个功能上,是良币驱逐劣币,也就是在弱势货币的国家,大家都会愿意持有Libra。

而且通常来说,弱势货币的国家,往往也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本身也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比较高的资产,所以Libra可能在一些高通胀的国家、汇率不稳定的国家、有贬值预期的国家,成为当地居民一个安全性资产的选择,从而形成货币替代。

也就是老百姓不愿意再持有本国货币,而是愿意持有Libra。就好像现在一些国家,人们更愿意持有美元一样。

当然,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悖论, Libra说自己是普惠金融,是为弱势货币国家群众服务的,但对弱势货币国家来讲,如果老百姓大量用本币兑换Libra,会把本币推向贬值。

而本国货币的贬值会导致那些本来收入就很低的人更穷,因为他们的资产都是以本币计价的,或者持有的都是本币的资产,比如你一个房子不可能移到国外去卖。这种资产会因为本币的贬值而大幅缩水,所以只会加剧只有本币资产的人的贫穷状况,反而没有达到他们所说的普惠金融的目的。

各国的负面态度可能也挡不住Libra

当然,Libra想要进入弱势货币的国家,一定会遇到这些国家政府不欢迎的问题。除了比较极端的例子,像津巴布韦这种国家,去年就已经宣布欢迎任何一种货币,等于把它自己的货币主权放弃了。

但是除了这种极端的情况之外,其他一些弱势货币的国家,比如说像泰国,或者越南,如果真的允许Libra进入,相当于就是把自己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因为你控制不了这种货币,你只能控制本币。

所以在绝大多数国家,货币当局是不太可能欢迎Libra的。所以我们也能看到,Libra出来之后,实际上各个国家货币当局和监管机关基本上都是持负面的态度:要么说你必须纳入监管,不监管不行,要么说你肯定会对我产生负面影响,我就不让你进来。

当然也有些国家怕被人指摘说阻碍创新,那也顶多说我需要观察观察,但是谁也不会说我欢迎Libra到我这儿来。

但不是说监管不欢迎就能挡住Libra。

即便政府都说了我不允许你在本国使用,也就只能做到本国所有的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不为Libra提供兑换服务和支付服务。但是依然会有民众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国外买Libra,完全禁住是不太可能的。

即使是在中国也很难,尽管中国连Facebook本身都进不来,但是一旦Libra发行了,肯定会有一些人,通过一些辗转的方式去购买Libra。

看比特币就知道了,其实我们国家早就不允许比特币在中国运营,交易所也都屏蔽了,也通知所有的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不允许为比特币提供相应的兑换和支付服务,但依然会有一些渠道说“我帮你代购”或者说“我帮你买比特币”,你只要给他们人民币,然后他们就翻墙到国外交易所进行购买。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禁止Libra的话,它肯定就推进不下去了。

但只要没有法律禁止,哪怕就算是默许也好,或者进入一个正常的监管轨道也好,然后各国央行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Libra极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强势货币,最终大行其道。

甚至完全有可能,它作为支付工具发展得很好的情况下,进一步脱离储备资产,变成一个信用货币。其实现代信用货币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比如说英镑一开始,也是由一家私人银行,也就是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后来才变成了信用货币、变成了国家法币。

如果Libra被大家所接受,变成一个通行的支付工具,那么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发展成一个世界级的超主权货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讲小结

我们先是从货币的三个基本职能来分析Libra。

从交易媒介这个功能来讲,Libra最大的应用场景是跨境支付或跨境汇款,Libra针对的不仅仅是美国本土市场,也不仅仅是强势货币国家,比如欧元区,它还锚定了跨境支付这个市场;

从价值贮藏这个功能来讲,在币值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弱势货币国家,它有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欢迎,成为一种安全资产;

而Libra要发挥记账单位的功能,障碍是最大的,最重要原因是,记账单位一般是由一国政府规定的,但Libra很难得到主权国家的认可。

但是不要忘了,因为Libra依托的是Facebook,它的创始机构拥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监管层的负面态度也不可能完全限制它的发展,Libra就有通过跨境支付成为世界级货币的可能性。

所以,跨境支付是Libra最大的卖点,下一讲,我们来看看Libra的风险。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3caae4e70e3b38433682ba3c27b86622.jpg

Hetbert 发表于 2019-10-30 00:24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0-30 00:35 编辑

04 Libra能突破数字货币的通行风险吗

你好,我是穆长春。欢迎来到我的得到课程。

前面几讲里,我们已经讲到过一些Libra会带来的威胁和隐患。

我们先回顾一下在前面讲到的,Libra如果能成功的话,Libra的创始协会,既要扮演Libra中央银行的角色,同时也可能演变成一个私营部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因为它和私人经济、大众经济是捆绑在一起的,它影响力的深度、广度,在私人部门会远远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如果一个机构,它有影响各国货币汇率安排的能力,但是又不承担相应的责任,那是非常可怕的。

对国际货币体系来说,安排和协调各国货币汇兑机制的机构,一定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中立的组织,否则的话,它就会成为一个金融战争的工具了。

Libra的影响力,自然也会威胁到主权货币,威胁到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主导权。

我们就拿中国来说,Libra一定会侵蚀人民币的地位。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默许用人民币可以兑换Libra,那肯定会引发全面兑换Libra的现象,就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因为人民币贬值了,就可能会吸引更多人去兑换Libra。越多的人去兑换Libra,越会增加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Libra带来的问题还不止这些。

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责任不明确

其中,Libra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就是,通过它进行的交易,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责任是不明确的。

如果你看了Libra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你会发现,美国财政部跟国会,最关心的其实就是资本流动的问题,也就是你这钱去哪了,是不是流到敌对国家去了,比如说流到伊朗去了?流到朝鲜去了?或者流到委内瑞拉去了?

还有就是关于洗钱、逃税、恐怖融资,这都是它最担心的问题,而恰恰Libra在这些方面是非常薄弱的。

事实上加密资产在跨境汇款里早就占不小的比重。一个叫Clovr的区块链公司,2018年就搞过一个调查,叫“汇钱回家”,他们发现使用比特币、以太币这样的加密资产进行跨境汇款,已经占到15%的市场份额。

那么咱们就可以合理地推断一下,在很多有资本管制的国家,15%的资本外逃就很有可能是通过加密资产来实现的。

更糟糕的是,现在好多暗网的交易、黑市的交易,涉及人口贩卖、毒品、武器交易,甚至更邪乎的,基本上都用的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资产进行结算。

咱们国家就有个案子,武汉有个高校的副教授,跟《绝命毒师》电视剧里的绝命毒师一样,他也制毒品,他做的是“丧尸药”,叫“甲卡西酮”,专门向国外出售,当时他就是用比特币来进行收款的。

所以如果我们允许Libra运行的话,那很有可能也会导致这些地下经济通道完全打开。

这也是为什么从资本管理的角度,各国中央银行肯定不会愿意Libra进来。中国也一样,假设允许Libra运行,就意味着那五万美元的换汇额度会很轻松地被突破,外汇管制也很难奏效了。

2017年ICO和比特币比较热的时候,七部委联合打击ICO和比特币,当时的原因也是为了解决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和传销等问题,确实,这些问题也存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防范利用ICO和相关加密资产搞资本外逃和洗钱,以及为地下交易提供支付通道。

那么关于美国国会最关心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Facebook是怎么回应的呢?它把锅甩给了下面的参与机构和用户。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一开始讲Libra技术架构的时候,说它是一种混合式的架构,下面是中心化的,只有最上面一层才可能用区块链。Libra的运营和技术一样,也是双层的安排:顶层是Libra协会加上验证节点,底下也有一种特殊的角色——经销商。

从运营上来说,Libra不是直接面向大众去销售,而是授权给这些特殊的角色,也就是经销商去进行销售:协会把Libra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把Libra卖给大众。

当然,这个顺序实际上是反着的,经销商先把钱收上来,再去买Libra,也就是经销商买Libra的这个动作,才发生了顶层的区块链节点的记账。这就是它的双层技术和运营体系。

Facebook就是用这种安排,把自己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责任都甩给了经销商和其他的机构,包括用户,也就是有什么问题你去找下面的经销商,因为用户信息不在我这。

同时,它还说了,五年内要从许可链过渡到公有链,我在前面也讲到过,公有链和许可链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完全公开的,一个是需要允许之后才能进来的。

一旦到了公有链之后,Libra就更没责任了,就可以完全不管了,出了洗钱的事跟Libra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是公有链,我也不知道用户到底是谁,相当于把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责任全都撇开了。

所以你看,表面上听证会上Facebook说,我会主动接受监管,但其实它用一些安排,把自己的责任早就甩给别人了。

Libra能保护用户隐私吗

除了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在数据隐私保护上,Libra也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

Libra的协会是注册在日内瓦的,受瑞士的法律约束,瑞士不是欧盟成员国,它是不受欧盟的法律约束的,也就是说,跟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相关的欧盟法律——《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它起的作用会比较小。而它的运营机构像Calibra和Facebook以及28个成员机构都在美国,也就是说,是受美国法律的管辖的。

这两个监管法律体系之间是存在差异的,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比如说有件事放在美国干更容易,受到的监管标准更低,那我就放在美国,如果这件事放在瑞士干更方便,瑞士的监管更松,我就放在瑞士,这就变成了“孰低原则”和“孰松原则”进行机构摆布和业务摆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监管套利”。

说到数据隐私的保护,我们看看Libra是怎么说的。它说它采取的是假名机制,也就是说用同一个用户可以注册多个地址,你可以通过申请多个地址来实现一个假名机制,从而实现所谓的匿名。

通过这种假名机制是不是能够保护你的隐私安全了呢?我们来看一下,Libra的用户实际上会和哪些用户是重叠的呢?这包括Facebook和WhatsApp的用户,以及28家机构的用户,比如Uber的用户。

这些用户注册的时候,基本上是实名注册的,因为挂接了传统的支付工具,或者是注册了邮件地址或者住址,通过数据挖掘,基本上都能知道谁是谁。

当然Facebook说了,你不用担心,我不会从Libra获取数据的,我顶多也就是用个广告推送什么的。但是,它并没有说Facebook的数据不给Libra用,也就是说,Facebook可以把自己的数据交给Libra,如果它把Facebook的用户数据提供给Calibra的话,那意味着两个数据融合以后,进行对比,马上就能知道持有Libra人的真实身份。

所以,它这种所谓的假名机制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匿名,而如果像它说的,它将从许可链过渡到公有链,链上信息就相当于完全公开了。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集中讲了Libra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威胁、对国家货币主权的威胁,为洗钱、资本外逃、地下交易打开支付通道等等,还有数据隐私的问题。这些,都是摆在各国货币监管当局面前的问题。

到这里,关于Libra的情况我就讲得差不多了,Libra未来会怎样,会有哪些新的动作,我们肯定还会保持关注。

下一讲,我会来讲另一个可能也会马上出现在你我生活中的数字货币,也就是我们人民银行——央行所发行的数字货币。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ab4cf4f06e6babf2b8e478831bf13cc4.jpg

Hetbert 发表于 2019-10-30 00:36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0-30 00:39 编辑

05 DCEP:中国自己的数字货币

你好,我是穆长春。欢迎来到我的得到课程。

前面我们讨论了Libra的革命性和局限性,接下来我想跟你聊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人民银行正在研究的、我们中国自己的数字货币。

我做这个课程的时候是2019年的8月,离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我们自己的数字货币也不是很远了。我们这个数字货币的项目叫作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也就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

它的设计逻辑,很多地方跟Libra很相似。但我要先澄清一下,不是我们模仿Libra,事实上,做中国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早在2014年,当时的行长周小川就提出过这个想法了。

央行数字货币是纸钞替代

央行的数字货币是个什么样子呢?

它的功能和属性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我们对它的定义翻译过来就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

什么叫具有“价值特征”呢?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你想想纸钞就能理解了。你用纸钞进行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账户的,DCEP也是这样。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也就是说,你在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的。不像我们现在用微信也好、支付宝也好,都要绑定一张银行卡,但DCEP不需要。

当然了,除非你要往数字钱包充钱,或者你想从数字钱包里取钱出来去理财,除此之外,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互转账是不需要进行账户的绑定的。

这就意味着,DCEP能像纸钞一样流通。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你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成纸钞的数字化替代。

事实上,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资产,它最根本的一个优势,就是摆脱了传统的银行账户体系的控制,因为它只是一个加密字符串。从这一点上来说,DCEP也具有同样的优势。

那不一样的是什么呢?

不一样的是, 央行的数字货币属于法币,跟现金一样,央行的数字货币也具有无限法偿性,就是说你不能拒绝接受DCEP。

我们看到现在私营的支付机构或平台,会设置各种支付壁垒,用微信的地方不能用支付宝,用支付宝的地方不能用微信,但对央行数字货币来说,只要你能使用电子支付的地方,就必须接受央行的数字货币。

那DCEP,跟我们常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具体还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法权上,DCEP的效力和安全性是最好的。

你用的纸钞是央行货币,DCEP也是央行发行的,但是你用支付宝或微信做电子支付的时候,用的是支付宝的电子钱包、微信的电子钱包,它们的货币是从哪儿来的呢?它们不是用央行货币进行结算的,而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结算的。当然,在备付金集中存管以后,情况有所变化。

也就是说,微信和支付宝在法律地位、安全性上,没有达到和纸钞同样的水平。

理论上讲,商业银行都可能会破产,所以这些年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假设微信破产了,微信钱包里的钱,它没有存款保险,你就只能参加它的破产清算,比如你之前有100块钱,现在只能还你1毛钱,你也只能接受,它是不受央行最后贷款人的保护的。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你不能完全排除。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些极端情况,比如大的地震,通信都断了,电子支付当然也就不行了。

那个时候,只剩下两种可能性,一个是纸钞,一个就是央行的数字货币。它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我们叫做 “双离线支付”,是指收支双方都离线,也能进行支付。只要你手机有电,哪怕整个网络都断了也可以实现支付。

我们也可以说一些不那么极端的、你能感知到的情况,比如说你到地下的超市去买东西,没有手机信号,微信、支付宝都用不了。

又或者,在飞机上,也没有信号,如果你坐的是廉价航空公司的航班,吃饭就需要花钱,这种场景下,原来你只能用信用卡支付,以后也可以用央行的数字货币支付。但这一点,像Libra这样的数字货币是做不到的。

当然,可能也有人会问,DCEP会对支付宝、微信的地位产生影响吗?我们的回答是:并不会。

因为目前支付宝、微信也是使用人民币支付,其实也就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货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

但为什么在电子支付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央行还要做这样一个数字货币呢?

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我们需要未雨绸缪。

其次,现在的纸钞、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贮藏各个环节成本都非常高,还要投入一些成本做防伪技术,流通体系的层级也比较多,携带又不方便,现在谁也不愿意带现金了。

除了犯罪分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者你也可能有些消费不想让其他人知道,特意用现金之外,现在大部分人需要用现金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只要你不犯罪,你想进行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消费,这种隐私我们还是要保护的。

这也就是说,公众其实是有匿名支付的需求的,但现在的支付工具,比如说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支付都是跟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紧紧绑定的,它满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完全取代现钞的支付,也就是纸钞支付。

所以,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的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要求。

央行数字货币如何反洗钱

但便利老百姓的支付是一个方面,同时还得要保持一个平衡,就是不能便利犯罪。

推行DCEP,我们同样会遇到反洗钱的问题。用纸钞进行洗钱,虽然匿名的程度比较高,但还是有一定成本,比如要洗的钱比较多的话,还要用卡车拉,但数字货币这个成本就比较低。

那如果在推出DCEP后,我们怎么反洗钱呢?

我们进行反洗钱、反逃税、反恐怖融资这些工作,都可以用前面提到过的大数据的方式。也就是说,虽然普通的交易是匿名的,但是如果我们用大数据识别出一些行为特征的时候,还是可以锁定这个人真实身份的。

举个例子来讲,涉及到很多洗钱的交易,都是有行为特征的,比如说大量的赌博行为都发生在夜间12点以后,而且所有的赌博交易都没有零头,都是十的整数倍。一般来说,开头是用小额,越来越大,突然断崖没了,也就是没有交易了,那说明是输光了,这就符合一般赌博的特征。

电信诈骗也是如此,如果出现大量分散的钱集中到一个账户里面,突然又迅速地分散开,消失在很多个账户里面,这就符合明显的电诈的特征。

那我们把这些交易特征分析出来之后,再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身份比对,就能把后面那个人找出来。

所以说,出于反洗钱的考虑,我们对数字钱包也是有分级和限额安排的。比如说你就用一个手机号码注册一个钱包,那你这个钱包当然可以用,但是级别一定是最低的,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但如果你要能上传一下身份证,或者再上传一个银行卡,就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数字钱包,如果你还能到柜台去面签一下,那可能就没有限额了。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向你介绍了央行的数字货币。

它的本质是现钞的替代,虽然在央行这一层,我们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但我们把区块链的内核拿了出来,也就是说,它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脱离账户也可以进行价值转移,能够满足可控匿名的支付需求。

同时,我们也讲了央行数字货币反洗钱的手段,任何一种支付工具,都需要在便利性和合法上进行平衡。

那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DCEP到底是怎么运营的呢?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2e57688336d5edc0d4d90c46fdb5e1b5.jpg

Hetbert 发表于 2019-10-30 00:36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0-30 00:41 编辑

06 DCEP的设计和发行逻辑有何创新

你好,我是穆长春。欢迎来到我的得到课程。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人民银行想要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DCEP,那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DCEP是怎么样来进行运营的。

双层投放和双层运营

人民银行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2016年,当时的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还接受过财新的专访,讨论过关于数字货币的话题。现在网上也能找得到,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一看。

2018年的1月25号,央行的范一飞副行长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现在在网上也能找到,从这篇文章你可以看出,那个时候,实际上就已经确立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框架。

这个研发框架主要就是说,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当时还叫作双层投放体系,现在改成了双层运营体系。

什么叫双层运营体系呢?就是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老百姓。

我们为什么要采用双层的运营体系来进行DCEP的研发和兑换呢?简单说,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

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基数,差别都比较大,所以你在设计、发行和流通的整个环节,就要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果我们采取单层投放、单层运营,相当于人民银行一个机构就要去面对全中国所有的消费者,环境复杂,考验非常严峻。

另一方面,虽然央行也建立了很多自己的系统,比如现有的大额支付系统、零售支付系统、超级网银、银联、网联等,都是在央行的主导下进行开发运营的,央行也积累了相关经验。但是这些系统面对的用户原来都是银行机构、金融机构,没有直接面对过老百姓。

如果人民银行要搞这么大一个直面老百姓的系统,既要满足用户的体验,还要实现系统的高效,人民银行自己的预算、资源、人才,都会面临客观的约束。

而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商业机构,在IT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体系上,都已经比较成熟了,在金融科技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完全没有必要抛开现有的商业银行IT基础设施,再去另起炉灶、重复建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双层的运营体系。

那么我们会使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呢?

我们的选择是,不预设技术路线。前面我们说了,Libra是个混合架构,虽然DCEP也是个混合架构,但是我们的混合架构就是不预设技术路线。

央行这个层面属于技术中性的,也就是说,央行不会干预商业机构的技术路线选择,商业机构对老百姓兑换数字货币的时候,用什么技术来兑换?是用区块链,还是用传统账户体系?是用电子支付工具,还是用移动支付工具?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央行这个层面,都能适应。

只要商业机构能够达到我们对并发量的要求,和我们对于客户体验的要求,以及对于技术规范的要求,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都可以。

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选优来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营,有利于整合资源,也有利于促进创新。

避免金融脱媒

当然双层运营体系还有别的考虑。

一个是可以避免金融脱媒。

什么是金融脱媒?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单层运营的话,人民银行直接对老百姓发行数字货币,那意味着人民银行会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者。

因为老百姓一兑换数字货币,就会把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人民银行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就会升高,实体经济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而且,人民银行直接对老百姓发行货币,老百姓的所有信息在人民银行都有存储,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民银行知道每个人、每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也知道你每个月挣多少钱、花多少钱,你资金来源是什么样的,这些数据人民银行全有。也就是说,人民银行可以替代商业银行做所有的金融业务。

如果你年纪比较大的话,可能就会记得1984年以前,中国就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银行,金融脱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那如果采用单层运营的话,意味着我们是不是可以不需要商业银行了?不需要金融中介了?人民银行直接放贷,把所有的金融业务全做了,直接省去中间的摩擦,这个效率会不会更高呢?

你会发现,这像什么?像计划经济。

有人说,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丰富到可以搞计划经济了,这一点我是非常不同意的。

计划经济做到极致,所有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都坐下来,把世界上所有信息搜集来,这种情况下你做的资源配置,能做到的最好情况,也不过就是和用市场做资源配置的水平一样而已。

万一这里边有什么信息没有搜集齐,或者是数学模型不对,算错了,或者数学模型给了你一个结果,但是你决策作错了,都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败。

我们反对计划经济,并不是说我们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而是经过一定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也是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南斯拉夫当年就做过这样的尝试,得到的教训是很惨痛的。

所以,并不是说信息多了、数据多了,就能搞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激励机制,一旦出问题,就会是大问题。

我们采用双层运营体系,本身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调动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

你可以这么理解DCEP的投放过程:跟纸钞投放一样。纸钞是怎么投放的呢?人民银行印出来以后,商业银行给人民银行缴纳货币发行基金,然后把纸钞运走,运到网点,然后老百姓去网点兑换现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数字货币的兑换依然会保持这种结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

而且我们要求是进行M0替代,也就是纸钞的替代,不能是M1和M2,这样也就意味着公众所持有的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进行信用担保,具有法偿性。

那么对于用户来说,你其实也不需要跑到商业银行去,只要下载一个App,注册一下,这个钱包就可以使用了,比如接收别人的付款,再比如你要兑换数字货币,那么只要用你的银行卡进行兑换就行了。

当然,跟取现金一样,我们也会按照现行的现金管理规定,设置一定的摩擦。

什么意思呢?

比如如果一旦有金融危机了,或者说某个银行有兑付问题了,可能所有人都去挤提,排队把存款从银行里面取出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银行可能会设置一些门槛,比如你兑换现钞,小额的直接取没问题,但你要是取大额的,比如50万,那你就需要提前预约,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安排。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向你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它采用了双层运营体系,这是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也能够调动市场机构积极性的设计。

下一讲,也就是最后一讲,可以算是我们整堂课的一个结语。我们会再回到Libra,来讲讲我认为,我们对Libra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以及我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些看法。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484336ce1890be812150ca5934cda65c.jpg

Hetbert 发表于 2019-10-30 00:39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0-30 00:44 编辑

结语 | 互联网创业思维,不适合金融领域

你好,我是穆长春。欢迎来到我的得到课程。

在最后一讲。我先带你做一个有关Libra的整体回顾。

首先,认识和理解Libra,有这么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Libra虽然也部分用到了区块链技术,但它不再是去中心化的,有很明显的组织和主体。它跟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资产,已经非常不一样了。

第二,它拥有至少27亿的用户,这还只算Facebook和WhatsApp,社会动员能力巨大。

第三,它树起了一杆普惠金融的大旗,主要市场在跨境支付和发展中国家。

第四,Libra很有可能获得超主权的影响力,影响国际货币体系,侵蚀主权货币的地位。Libra如果不被监管,也很有可能导致地下经济通道完全打开,成为非法交易的工具。

那么,要应对第四点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在Libra刚出来的时候,就在倡议,各国央行和国际组织应该需要合作,将Libra纳入监管,而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被问到过一个问题:比如像Facebook这么大的公司,是不是也有能力和意愿去承担社会责任、关注金融的安全和稳定性呢?

我的理解是, 在金融这个领域,互联网创业者,哪怕是像Facebook这样大的互联网公司,也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

这些年的互联网创新,不管是共享经济也好,互联网思维也好,其实都是奔着走独角兽的模式去的,要么做大,成为一个垄断企业,要么做死。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成本,死了的话,不管是社会资本也好,风险资本也好,投资者融来的钱,实际上最后都损失了。

咱先不说独角兽这种模式是不是好,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是如果说你用同样的思路来做金融的话,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它的外部性特别强。

金融这个领域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非金融领域的项目出现损失,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当然,这里要排除像共享单车这样的情况,因为押金已经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了。除此之外,实业领域用所谓的共享经济也好,其他的经济也好,它的外部性没有那么强,它的损失都局限在一定程度内。

但是在金融领域,你是用别人的钱来做这件事,用公众的钱加了杠杆来做这件事,如果出险的话,就不是这几个人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了。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传统上做金融的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上任何一个新业务之前,首先都会问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风险。他首先不会问这能不能赚钱。所以你看所有的银行上新业务,上新项目,都比较慢。

可是做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

比如你看,这些年互联网创新提倡的也都是精益创业、小步快跑,也就是做项目的时候,第一个首先要看这个东西做完了扔出去,让老百姓去试试,让市场先看看。管他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看老百姓欢迎不欢迎。不欢迎大不了不做了,或者我再去改。

但做金融也这么去试,社会成本就会很大。当然如果你的产品闯出来、成功了还好,但是很多东西都失败了。

一个例子,就是P2P,在中国现在可以说是完全变成了这两年最大的一个金融风险,一直在治理。它给老百姓带来的损失,有的就是家破人亡。

再举个例子,支付宝的相互宝。相互宝从理念上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但是跟《保险法》是违背的,《保险法》要求你必须先花钱买产品,然后对你进行保险保障。这样的话,有大数定律、有统计学来做精算,我就知道这个产品会不会赚钱。

但是相互宝不一样,它是说你先进来,出了险以后,大家再分摊费用。你不知道你以后会分多少,这个是违反《保险法》的,后来叫停了。叫停以后,它改了名字,变成了一个网络互助产品,后来又出现很多的纠纷。

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有没有考虑风险?

我的答案是,很少考虑。他先想的是,这事我能不能赚钱,或者我这个理念好不好,能不能靠大家一块来实现。如果你要做的是一个大众金融产品,这种思维一定有问题。

要知道,对整个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还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一个金融周期是长于经济周期的。在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的测试之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会有很大的风险。

比如像咱们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都说,你看我能实现“310”,也就是三分钟放款、一分钟到账、零个人审核,而且坏账率还非常低,零点几。

但是你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在一个流动性充足的环境下做的,它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的测试,一旦在流动性不好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大面积无法还款的情况,导致一个产品的失败,甚至把整个体系都拖垮。

我们还可以说回Libra。

前面我们说Libra的双层运营体系,也就是Libra协会授权别的机构去做,类似授权经销商去做,而这些经销商很可能也会扮演做市商的角色。

做市商是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Libra买卖的时候中间会有价格波动,做市商可以通过买卖的价差来套利;但是当流动性不好的时候,理论上来说,做市商要平滑流动性。

但是,如果在真正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的历史经验来讲,做市商一定会跑,他不会去管你。依靠这种第三方机构来做市场的安排,其实风险是很大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纳入监管框架,进入正常的监管轨道,对Libra非常必要。我们也需要做好Libra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一个重要角色的准备。

这堂课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再见。

https://www.ccvalue.cn/upload/2019/0905/51919ff040eaa0c2ad9ca059d22b6794.jpg

wojiuyaokankan 发表于 2019-10-30 10:26

:^^^^:

shuaiwhy022 发表于 2019-10-30 13:46

字太多,mark之后再看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2 19:31




Pippa 发表于 2019-11-2 20:08

逐字逐句看完了。谢谢楼主转载。最近都在学习和思考libra和decp,在想会不会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带来一点点机遇。还没想透。懂行的朋友请分享一下。我个人感觉,decp只是人民币电子化,其风险(对老百姓)和管理和人民币现钞差距不大。libra野心很大,背后或许有政治团体筹谋什么。感觉libra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但它代表着去中心化金融时代的到来。货币战争拉响了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2 20:31

本帖最后由 Hetbert 于 2019-11-2 20:36 编辑

Pippa 发表于 2019-11-2 20: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逐字逐句看完了。谢谢楼主转载。最近都在学习和思考libra和decp,在想会不会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带来一点点机 ...

我认为,将来一定会有世界货币的。

民族,国家,政府,宗教,货币,都是人类发明出来,有利于实现人类大规模协作的工具。

全世界人类其他信仰有差别,对钱的信仰都一样。

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全球的协作才能解决。而世界币就是实现全球范围的协作,人类科技树必须也必定会点亮的下一步。

好比区块链,就有四个前置技术。科技树上先点亮的第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的哈希技术,2002年获得图灵奖;第二个是脚本系统,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C语言,1983年获得图灵奖;第三个点亮的是1976年发明的非对称加密技术,2015年获得图灵奖;第四个技术是1984年发明的分布式技术(2013年获得了图灵奖-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2009年,中本聪创造性运用区块链实现了互联网上去中心化的价值传递。比特币的成功,为世界币的实现指明了方向,Libra和DCEP这些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也都采用区块链技术。

Pippa 发表于 2019-11-2 20:36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2 2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将来一定会有世界货币的。

民族,国家,政府,宗教,都是人类发明出来,有利于实现人类大规模协 ...

世界货币并不是新东西啊。黄金等贵金属就充当过这个角色,曾几何时美元几乎也实现了这个野心。最大的问题是,万国政府,会不会对阵阵去中心化的电子币袖手旁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几乎可以预言,在这样一种货币横空出世得到加持之前,必有一场国际间的金融战争。

picotcr 发表于 2019-11-3 09:55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2 20:31
我认为,将来一定会有世界货币的。

民族,国家,政府,宗教,货币,都是人类发明出来,有利于实现人类大 ...

看完了

世界货币需要世界政府,世界央行和一个更为平均的地球人平均生活水平。

但目前 发达国家发行的 libra 最多能算是 西方国家货币,你看那21家机构有 非西方国家参与的吗? 如果穷国接受libra 会出现什么状况?

bingfire 发表于 2019-11-3 11:34

21个机构其实都是美国公司,实际就是美国人搞出来的世界货币。

已经有美元了这个世界货币了,为啥还要搞libra?
因为美元相对应的,债务太多,美元出现货币危机,资本家们准备跳船了。

而且一旦其它国家使用libra等于把自己的货币主权就交出去了,那割起韭菜不要太简单。



hades80 发表于 2019-11-3 15:22

学习了。谢谢楼主

stevenwang 发表于 2019-11-3 18:44

学习了,谢谢!

fenghuo 发表于 2019-11-7 10:27

mark

老衲 发表于 2019-11-7 10:34

扎克伯格搞Libra颠覆美元结算体系,就是让土共捡到枪

gba300 发表于 2019-11-7 10:41

Mark 推动货币新纪元。。

eddy0114 发表于 2019-11-10 08:10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2 2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将来一定会有世界货币的。

民族,国家,政府,宗教,货币,都是人类发明出来,有利于实现人类大 ...

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在这场变革中获利呢?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10 16:47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10日在“第十届财新峰会: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上表示,如果全球性稳定币和本币自由转换,稳定币利率将影响本国内存贷款利率的确定,进一步削弱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如果持有人在类存款账户中长期存放稳定币,银行端个人零售存款规模减少,银行对批发性融资的依赖性增强,而相比个人零售存款,批发性融资对利率更加敏感,银行存款来源稳定性下降,引发银行惜贷,长期贷款更受影响,加剧融资难和融资贵,放大货币政策传导的问题。 如果稳定币作为价值尺度进入信贷市场,代替本币进行借贷,将实现稳定币的货币创造,那么利率将以稳定币进行标价,国内货币政策对借贷双方的调控能力下降,则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将进一步被削弱。 如果稳定币作为国际资产储备。全球性稳定币的使用将提升全球对稳定币篮子货币资产的需求,引起非篮子货币国家资本外流,抬高这些国家的市场利率,而压低篮子货币国家利率水平,造成优质资产荒,影响各国公开市场操作。

superdigua 发表于 2019-11-10 16:57

这个作者是真正的专家。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10 17:02

中行前副行长王永利5大判断:央行数字货币难成数字货币

1小时前 来源: 经济观察报

无论货币的表现形态如何,其本质与核心功能不变。

无论一个国家的货币怎么变,其总量需与财富规模相对应。

事实上呢?这两个“无论”基本被颠覆,人们似乎遗忘了货币的本源逻辑。

自2009年初比特币推出开始,“数字货币”话题此起彼伏,目前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升温。2019年6月,Facebook发布其计划于2020年推出数字货币”Libra”的白皮书后,中国央行紧随Facebook祭出系列动作,央行数字货币似乎“呼之欲出”。

但何为数字货币?业界至今逻辑不清,认知混乱。人们所说的数字货币包括多种类型,且无明确定义和统一口径;其结果,市场大量充斥着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说法——这些标新立异之说很容易形成轰动效应,混淆视听,乃至资本盲目跟风;甚至影响国家政策层面的判断,恐令其对货币发展的把握出现偏差。

如何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已迫在眉捷。

“混乱”

现象而言,目前多种“数字货币”并存且带来混乱。

关于数字货币的说法,主要包括四类:

A. 去中心化的网络内生的“数字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

B. 与一种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如USDT、USDC、GUSD、JPMC等。

C. 与一篮子法定货币按比例挂钩的“稳定币”,如已发布白皮书,尚未推出的Libra等。

D. 中央银行可能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推出的,适用于网络运行的数字货币,被称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

问题是,以上几类数字货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它们都是数字货币吗?或者说,这些所谓的“数字货币”,真的是货币吗?

进一步的问题是,当今社会的货币,已经不再是实物货币,而是信用货币。但很多人对货币的认知还停留在实物货币阶段,现在亟需明确:到底什么是信用货币,为什么会发展成信用货币,其“信用”到底是谁的信用,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应该如何管理?

再进一步,到底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仅仅是替代现金(现钞),属于法定货币的非现金化、数字化,那么,这一动作早就开始了,当今社会货币总量中,流通中现金(M0)的比重不断降低,大量货币表现为银行存款或电子钱包的余额。那么,银行存款、电子钱包里的钱就不是法定数字货币吗?如果不是,那法定数字货币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必须运用区块链技术点对点运行才是法定数字货币?央行要推出的数字货币,如果是仅仅替代M0,其意义或投入产出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央行是要推出“数字货币”,还是要推动货币数字化支付工具或支付方式的变革?

如果对此不能加以清晰的区分并达成一致的看法,笼统说“数字货币”及其可能带来的冲击或挑战,能够说得清楚吗?!

货币逻辑

这得从什么是货币(信用货币)说起。

比如,其一,信用货币因何而来、谁的信用。

货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表现形态不断变化,现在已从实物货币发展成信用货币,甚至从有形货币越来越迈向无形货币(数字货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其中一些深刻的变化并没有得到准确的认知与把握,现在对“什么是货币”,特别是“什么是信用货币”,理论与实务界几乎都没有准确一致的说法,引发诸多新的论断与货币理论,以及花样百出的“数字货币创新”,但很多严重偏离货币本质。

纵观货币发展史,比较清晰的路线图就是:货币是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货币本质属性与核心功能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基本功能是支付手段与价值储藏;货币从最初的商品实物货币,发展到国家规制化的金属货币,再发展到金属本位制的纸币,进一步发展到完全脱离商品实物的纯粹信用货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裂变);信用货币又从有形的纸币与硬币,发展到无形的银行存款或数字货币,货币非现金化、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现在,世界各国的货币基本上都属于信用货币,不再是实物货币。在讨论货币时,依然停留在实物货币阶段,而不是针对信用货币而言,是脱离实际的、根本不现实的。

那么,为什么货币会从实物货币发展到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信用”到底是谁的信用?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有效管控货币?

实际上,随着货币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出现纸币之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将越来越重要,功能越来越丰富,其表现形态可能不断变化,但其作为价值尺度的本质定位与核心功能,以及其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基本功能不会改变。而要发挥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核心功能,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相对)稳定。

而要维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理论上就必须使一国的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可以用法律保护的、需要货币化(可交易)的社会财富总量相对应。这样,货币必须从社会财富中脱离出来,成为社会财富的价值对应物或表征物,货币成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价值符号。相应的,黄金、白银等曾经充当货币的实物,则必须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实践证明,以财富实物作为货币,由于其实际供应量往往与社会财富规模变化严重偏离,很容易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难以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这里所谓信用货币的“信用”,不是发行货币的机构(如央行)自身的信用,也不是政府或财政自身的信用,而是整个国家的信用,是建立在整个国家可交换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国家信用。是国家将发行和管理货币的权利赋予了货币当局。所以,央行发行货币,并不是央行的债务,央行根本没有向持币人兑付任何财物的承诺;货币也不是以政府税收作为支撑的,税收只能是政府债务的支撑,根本无法支撑整个货币(政府信用只能是对政府债务的支撑,而不可能是对整个货币总量的支撑)。政府接受纳税人以货币缴税,只是增强了货币的流动性和信誉。

为使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与其财富规模保持基本对应,就必须将货币的总量控制权上收到国家层面统一掌控,并以国家主权和法律进行保护,而不可能分散到民间组织自行掌控。所以,信用货币也就成为“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货币的非国家化“难以满足信用货币的要求,不符合货币发展的规律和逻辑。

由于社会财富种类繁多、具体价值的度量与总体价值的准确计算非常不容易,所以,人们进一步设计出一个“社会物价总指数”的概念与体系,从社会财富中挑选出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典型品种,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其价格一定的份额,形成社会物价总指数,进而通过观察物价总指数的变动,近似地反映和控制货币币值的变化。只要社会物价总指数保持基本稳定,就认为货币币值基本稳定。

其二,信用货币如何投放、怎么管理。

当货币不再是具体的财富实物,货币又是如何投放出来的?如何让人们认可和接受其作为货币?

信用货币的投放主要包括两个渠道:

一是货币当局(央行)通过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货币。

货币储备物主要是社会最认可其价值的物品,如黄金、白银等曾经充当货币的贵金属,以及国际上广泛接受的硬通货,如美元等。央行通过购买货币储备物,一方面找到货币价值尺度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货币的信任。由此投放的货币,属于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

但作为信用货币,央行通过购买储备物投放的规模不应当太大,否则,就会冻结太多储备物,造成货币总量与可交易财富无法对应,甚至可能使货币回归金属本位制。所以,信用货币还必须开拓出新的投放渠道。

二是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派生货币。

在基础货币难以满足社会货币需求的情况下,在人们需要货币时,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去融资。这又包括两种方式:

一种是:需要货币(资金)的人(包括法人)直接向拥有资金的人获得借款等债务资金,或者投资类股权资金等,减少资金融出方的货币持有量,相应增加资金融入方的货币持有量。这属于直接融资,不会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量。

另一种是:拥有多余货币的人,将货币存放在金融机构;需要货币的人,则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金融机构成为社会资金融通的中介,但金融机构在融出资金时,并不对应减少存款人的存款(货币),而是直接增加融入方的存款(货币)。这种融资方式就属于间接融资,会相应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量。

间接融资投放的货币,属于基础货币之外的“派生货币”。“基础货币+派生货币”构成货币总量,货币总量与基础货币相比的倍数即“货币乘数”。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间接融资就成为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必然会大幅度提升全社会的负债率或杠杆率,并使得货币投放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增强货币总量调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形成货币政策,并与财政政策一道,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两大宏观政策工具。

在间接融资方式下,金融机构看似可以无中生有,凭空以贷款或购买债券等方式投放货币,并因此获得利差收益,但这背后是有基本原理的:借款人是以其现有资产或未来可获得资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获取货币的,要保证到期归还借款本息。这样,就通过全社会以借款方式对社会财富规模进行判断,并相应投放货币,从而促使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的基本对应。

当然,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如果借款人和投放人对借款人的资产价值高估,造成货币过度投放怎么办?这是一个必须高度关注和有效应对的重大风险。

应对的措施就是,必须确保借款人能够按时足额归还借款本息,即必须确保社会债务的质量。如果借款人资不抵债,就要破产清盘,同时,借出资金的金融机构也要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破产清盘。由此,消除因不良债务投放的货币。

为此,需要形成一整套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区分,严格控制中央银行直接面向社会,特别是政府提供信用投放,以强化信用投放的财务约束;银行发放贷款等,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严格的拨备计提标准,以及不良贷款处置办法等,及时暴露与处置不良资产。同时,要强化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资产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方面的监管;政府和央行既不要干预金融监管贷款等货币投放,也不要一味追求金融稳定而对金融机构过度支持,使其逃避破产清盘风险,变成隐形央行。

五大判断

而明确了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后,就不难对数字货币等热点问题得出清晰的判断:

A、“货币的非国家化”难以实现

在国家依然存在、主权独立难以消除的情况下,缺乏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的财富相对应,试图替代国家主权货币,推动“货币的非国家化”(哈耶克极力推动),违反了货币发展规律,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必然是无法落地实现的。

B、“网络加密币”难以成为货币

比照黄金的原理进行设计,严格限定总量及阶段性供应量,缺乏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的财富相对应的网络加密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违背信用货币的基本逻辑,其币值难以保持基本稳定,很容易大起大落,因而很难成为流通货币,只能成为一种特殊的数字资产,可以被用于投机炒作,或作为网络社区(商圈)专用币,但不可能取代或颠覆国家主权(法定)货币而成为超主权货币!从事这种数字资产的投机炒作,面临的风险也将非常突出!以这种网络加密币为标的开展公开的期货及衍生品交易、资金的公募私募等,必须符合相关方面的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

这类网络加密币过于强调隐私保护,难以满足金融监管要求,很容易被用于非法交易,必须严格监控使用法定货币买卖这类加密币的合规性,特别要强调投资人使用法定货币买卖加密币过程中的“原名、原币、原账户进出”的“三原”规则,防止将买卖加密币作为逃汇套汇、转移资产、商业贿赂、恐怖输送等的中介和手段。

C、与某种法定货币等值挂钩难以摆脱“代币”定位

需要明确,在一国只允许流通唯一的法定货币情况下,不代表不允许一定范围内使用被赋予特殊权利义务的“代币”的存在,比如娱乐场所的“游戏币”、一些单位食堂的饭菜票(卡)、一些商场的购物券(卡)、电子商务平台的积分或“token”等。但这种代币必须在指定的范围内使用,而且只能原币进出,对其转让、赠送也要有所控制,防止其成为商业贿赂、贪污受贿的工具。

即使运用区块链等新的信息技术推出与单一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无论其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有何变化,同样只能是其挂钩货币的“代币”,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不可能取代或颠覆法定货币,必须接受代币的基本监管!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各种与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数字代币,除主要用于各种网络加密币的交易外,并没有发挥出其发行者宣传的那种颠覆性作用,实际应用场景有限,与法定货币相比,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很多寿命并不长。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10 17:03


D、与多种法定货币一篮子挂钩的超主权货币很难成功

由于去中心封闭化的网络加密币以及只与一种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难以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于是有人开始设想以一篮子法定货币作为支撑,既希望获得法定货币的信用(价值)支持,又试图摆脱对单一货币的依赖,推出超国家主权的无国界货币,并抢占由此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效果和巨大利益。

需要明确的是,只与单一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跟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存在根本性不同:前者实际上就是其挂钩货币的“代币”,后者则不再是代币,而完全是一种新的货币!作为以一篮子货币作为储备的无国界货币,没有独立而严格的监控,将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思路可能起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SDR。上世纪60年代末期爆发美元危机时,IMF就设想推出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SDR,取代美元作为新的国际中心货币。但由于存在极其复杂的技术挑战并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特别是在美国的反对之下,SDR最后只能成为一种使用范围极其狭窄、规模非常有限的政府间特殊储备,难以成为一种全球流通的真正货币。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设想超越了时代发展的阶段:世界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国家主权独立,需要依靠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包括国际中心货币地位的发展阶段,远没形成全球统一(地球村)治理的格局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出与主要国家货币一篮子挂钩的超主权货币,并与篮子货币同时并存,甚至反过来挑战乃至取代最主要国家货币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势必受到最主要国家的坚决反对,是很难真正推出和有效运行的。

近年来,随着网络加密币以及稳定币的不断升温,IMF打造超主权世界货币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屡次发声要利用新的信息科技推出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eSDR,并使其成为超主权世界货币。这也激发了更多机构推动超主权货币的热情。

Facebook宣称将联合100家左右大型公司作为初始会员单位,成立独立的管理协会,推出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新加坡元按比例挂钩的无国界货币——Libra(天秤币),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轰动效应。很多人认为,依托其协会成员单位超过30亿人庞大用户群,Libra将成为全世界用户群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货币,将给法定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格局带来颠覆性影响,很多弱小国家的货币可能会被取代。

但实际上,Facebook宣称的Libra“将为十几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服务,让汇款像发短信一样容易和安全”,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夸张说法,只有收付款双方都是Libra注册用户且相互之间直接收付Libra才有可能。如果汇款人拥有的是非Libra的篮子货币,则需要首先将其所持货币兑换成Libra,然后才能通过Libra体系汇出;如果收款人所在国不能直接使用Libra,收款人还需要将Libra兑换成其所在国家的法定货币。这样,整体看,可能效率和费用完全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作为货币,跨境汇款的规模一般都无法与国内支付的规模相比,而在境内直接使用本国货币进行收付,远比使用国际货币更便捷。因此,对于一些致力于打造国际清算体系的机构而言,即使要运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可能分别推出与各国货币等值挂钩的“代币”,并主要在该国使用,比直接推出与一篮子货币按比例综合挂钩统一的无国界货币更具可行性。

可见,即使eSDR以及Libra可能在技术和运行方式上所有创新,其本质上与SDR并没有多少不同,不仅其架构设计与实际运行面临非常复杂的难题与风险挑战,本身就很难落地运行,而且依然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并会面临美国的坚决反对,都是很难成功的!美联储主席曾说不会对libra进行监管,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美国国会已经连续在召开听证会举行辩论,甚至连欧盟多国央行都表示要严格控制。6月18日Libra白皮书发布时列明的27家初始会员中,在10月15日管理协会成立之前,Paypal、Visa、MasterCard、Ebay等支付及电商巨头已经宣布退出,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纳入Libra货币篮子,会增强这些货币的国际影响力;一篮子货币中以美元为主,就会维持甚至强化美元的霸主地位,就会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事实是,如果这种超主权货币真能全球流通,势必取代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对美国的影响将是极其深刻的。否则,SDR早就可以成为成功了!

可以借鉴的是,即使是得到最强势国家坚定支持的欧元,也必须得到欧元区国家的法律认可与保护,并完全取代欧元区原有的国家货币,成为新的唯一的区域货币,欧元不可能与原有国家货币并存共同运行!

E、央行数字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难以成为新的货币

在网络加密币和稳定币不断升温的过程中,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也纷纷宣布要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或法定数字货币,一些弱小国家,特别是受到美国制裁、缺少国际通货的国家,更加积极,致力于抢占数字货币的先机。

但问题是,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到底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还是像比特币、以太币一样全新的网络加密币?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清晰,实际上,很多都是设想比照比特币、以太币那样的网络加密币研发央行(法定)数字货币。

但是,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加密币特别强调“去中心”,这本身就与央行主导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和冲突。同时,数字货币没有现金,而现实社会中要完全消除现金短时期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即使能够比照比特币、以太币推出央行数字货币,那也将使得央行要长时期保持两套货币体系同时运行,这同样是非常困难与危险的!

因此,尽管2018年委内瑞拉就宣布采用以太坊技术成功发行了全世界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发行并用石油作为支撑的“加密数字货币”——石油币,并一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但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任何实际的积极作用,一年后,委内瑞拉石油币几乎已经被世界彻底淡忘!

随着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加密币存在问题的暴露,其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信用货币),比照比特币、以太币等打造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实际上是走上了歧途的真相越来越被广泛认知,很多国家和央行对数字货币的冲动已经弱化,原来非常积极的央行不少已经宣布停止数字货币研究计划。

但是,不能比照比特币、以太币等打造法定数字货币,不代表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货币的数字化及其运行的智能化,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严密监控。

当然,即使是央行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其具体使用也需要配套解决好投放与运行方式(一层模式、二层模式)、信息载体(如智能手机、卡片及刷脸支付等)、清算方式(连线实时清算与离线适时清算)、管理规则(包括账户或钱包分类等级与存款限额、每笔及每日支付限额、备付金的托管等)、监管分工与风险控制等诸多问题,平衡好安全性与便捷性,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严密风控的目标。

其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央行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仅仅替代M0,还是会覆盖更广泛的M1、M2?仅仅替代M0,其意义或投入产出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央行是要推出数字货币,还是要推动货币数字化支付工具或支付方式的变革?

总之,面对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的货币金融,需要充满敬畏与谨慎,即使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货币数字化风口,也要保持必要的冷静与克制,要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定位与核心功能、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其中,货币的表现形态可以不断变化,但本质定位与核心功能不能改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不能改变;货币形态的改变必须有利于提高其运行效率,降低其运行成本,强化其风险监控。金融监管部门则必须准确把握货币金融的本质属性与根本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合理监管,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

相信任何偏离货币本质属性与根本要求,标新立异、抢占“领先”地位,急功近利地推出新的货币概念、货币理论、货币体系、金融创新等,均难以成功。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10 17:16

周小川:面对数字货币 全球央行需要协调机制(全文)

在第十届财新峰会上,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全球经济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等正在趋同,而数字货币带来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也越来越迫切。

  面对数字货币等挑战,当今世界对全球主要央行之间的协调机制的需求逐渐显现。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机制,今后还会有很长一段的距离。


  “数字货币可能一开始试图于解决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跨境支付方面的一些弱项,希望通过新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减少障碍。”周小川表示,但这同时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基础设施,究竟应该怎么管理?全球主要央行在中间应该起到哪些作用?

  Libra则是最近讨论最多的数字货币。由于区块链和记账式分布每秒处理的交易笔数不高,用于零售环节暂时做不到,所以做周小川认为,Libra定位于当下效率不高的跨境汇款确实有吸引力。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周小川表示,既然Libra采用稳定币的形式,就有所谓1对1储备准备选择了一个篮子货币,篮子货币存在Libra协会,由该协会进行管理。出现了由于私人组织汇集起来的这样的Libra协会。

  周小川提出疑问,其一,Libra发行准备金的数量究竟是怎么确定的,会不会缺乏公众性?其二,托管的钱是不是真正准备做为备付使用,还是可能安排别的使用?其三,私人组织会不会有赚取利息的动机?

  “因为在中国发现很多第三方支付,说我要搞支付,通过科技提供更好的支付,但是有的支付机构实际上眼睛就瞄着预付金来了以后可以有利息收入,也可以做其他的投资,从中获得收益。”周小川表示。

  因此,周小川认为,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新科技、今后怎么管理的问题,也在呼吁全球央行之间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协作机制,特别是主要央行,特别是涉及到储备货币组成部分的这些央行,以便使全球金融系统更稳定,使得大家也更加具有信心。

  以下为周小川演讲原文:

  在这里做讲演或者说发表的意见,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开幕讲演。总之我先看看这题目叫“开放的中国与世界”,题目很大,所以讲的题目也只能往大了讲。

  我想讲当今世界主要央行之间的协调机制,这种需求正在逐渐显现。

  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之中,以及近来都出现了有很多现象:一个是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比较明显,变成大家热议的题目。同时大家也在讨论如何防止下一轮金融危机的出现,如果出现的时候应该有怎么样的响应?

  同时对全球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讲,又面临着资本流动的风险,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加以应对?

  此外,大家现在开始比较关心全球性金融基础设施究竟应该怎么建设?当然这个题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数字货币,特别是Libra的出现给大家提出了很多新的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可能越来越多的需要开始讨论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央行功能,应该怎么能够更好的实现?

  历史上过去央行都是每个国家自己的,因为那时候全球化程度没那么高,特别是金融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没那么大。

  所以一个国家货币政策主要也是针对自己本国的价格水平、金融稳定、就业经济增长等等目标,但是这些情况慢慢的正在发生变化,所以就选这么个题目。

  首先我想说中国,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 中国支持全球的多边主义。

  从经济来讲,全球的多边主义,大家知道主要是三大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和WTO。

  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首先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就成立了G20部长会和央行行长会,要协调如何克服亚洲金融金融危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就把这个会议升格为G20峰会,因此到现在已经开了十几年了。今年6月底才在大阪结束了今年的G20峰会。

  我们说全球多边主义里头,在机构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现在也有不少人在议论加强全球央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的机制,增强这方面的功能。

  第一个原因刚才就是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有两次议论处于高峰状态:

  一个就是危机在克服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出现QE的退出。

  QE的退出首先从美联储开始提出这个想法,就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动荡,同时对很多国家价格、汇率、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以及资本流动都产生了影响。随后美联储正式进入了一个加息的阶段,这也引起了很多有关货币政策溢出的讨论。

  最近由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贸易战,美联储又开始降息,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降息,也引起大家一种讨论,由于全球之间的联系得紧密,恐怕这种共同行动是有必然性的。或者一些主要央行如果开始进入降息的阶段,全球其他经济体都必须认真考虑这种相互影响,也需要考虑自己的应对措施。

  这个确实是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我们看到各国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的数字就差异很大。有的国家物价很稳定,甚至通缩;但同时另外一些国家,比如说我们过去若干年看到,津巴布韦还是天文数字的综合膨胀。所以国与国之间可以有很大的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国内政策体系调整的结果。

  但是现在情况就有一些有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讲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而且除了个别情况,个别小型经济体或者是相对比较封闭的经济体,全球都是较低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 所以物价水平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来讲,也呈现出共同运动的方向。

  那么第二个原因,是资本流动。

  可以说过去国际货币基金总体来讲还是倾向于不要为国际资本流动设置过多的障碍。还要提高全球资本资源配置的效率,出现有一些问题主要还是要求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自我评估。比如你哪个地方作的不对,比如说是不是导致资本流动的异常等。

  但是这次危机到了中期以后,国际货币基金开始出一些工作论文,就开始说,可能资本流动的问题还需要有重新的考虑。原因也是由于全球化的联系的紧密、跨境的贸易投资的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 此外,还有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美元化。

  对美元化过去大家可能理解,比如说像津巴布韦刚才举的例子,在高额通货膨胀以后出现美元化,但是不只是那些。因为你是可以从各个国家支付使用美元的比例、存款使用美元的比例等等就是几项指标,最后来衡量一个国家美元化的水平。

  我们说实际上有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也导致资本流动,同时也会引起如果下一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它的政策响应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全球主要央行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最近的冲击就是讨论全球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定义也是更加清晰。

  一种冲击就是来自于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可能一开始 试图于解决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跨境支付方面的一些弱项,希望通过新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减少障碍。但是同时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基础设施,究竟应该怎么管理?全球主要央行在中间应该起到哪些作用?

  特别是今年6月份,Libra拿出了白皮书。Libra最开始强调它的可能的有用的是应用方向是跨境汇款。

  我个人觉得选择方向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首先在目前来讲,大家知道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每秒处理的交易笔数相对还没有那么高,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一开始如果设想这种加密数字货币运用于零售环节,实际上这个功能暂时还做不到。而跨境汇款笔数相对比较少,这个可以作为一种选择。另外,跨境汇款当前的效率确实有问题,有很多人都对其有所诟病,所以从这起步确实是具有吸引力的。

  紧跟着的问题是既然采用稳定币的形式,就有所谓1对1储备准备选择了一个篮子货币,篮子货币存在Libra协会,由该协会进行管理。

  就出现了由于私人组织汇集起来的这样的Libra协会,是否能够全心全意的做好公共服务,是否大家会产生足够的信心?

  果然在随后几个月中,这方面的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挑战。

  我首先想说,跨境汇款问题是个问题。确实从全球的基础设施,我们现在比较依靠的主要是大型银行之间的提供跨境服务,而这些银行不见得在每个国家都有分支机构。另外,大量使用的就是SWIFT。但SWIFT从成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是现在对其技术和管理、治理也提出了不少的质疑。

  那么我们在Libra出现的前前后后,出现了很多议论,这些议论涉及到 全球主要央行之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如何提供更好的、更可靠的全球的基础设施。

  IMF出了一篇工作论文提出叫eMoney,也可以说是电子货币.但是他也提出eMoney既可以是有账户和背景的,也可以是基于区块链的。但是确实eMoney要保持稳定,还是建议还是要盯住SDR。所以IMF就提出eSDR。或者是dSDR。总之就是说,还是应该由国际货币基金来管理这件事。

  那么全球央行的交流机制,国际清算银行(BIS)也在讨论这个事儿,同时理清概念,那么提出了区别于央行数字货币和私人数数字货币,也就是CBDC和私人数字货币的概念。

  前不久看到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提出了我们说是一种叫合成的强力货币。他的意思就是在概念上要跟Libra做出一定的区别。他认为这个货币是要由公共部门提供。所以他的整篇讲话中其实也讲了很多其他的关于金融基础设施的想法,思路跟CBDC也就是央行数字货币的路子也是有所接近的。

  再往下我们前一两个礼拜看到了希腊原财长瓦鲁法基斯提出要由IMF接管Libra协会。

  瓦鲁法基斯在G20范畴,在央行行长和财长的各种接触中,这个人还是挺有名的。虽然他当财长时间不长,但是他正好当财长,是希腊要处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关头上当了财长。这个人也很有意思,经常是非常反潮流地提出很多非常有争议的说法。

  他提出Libra概念还是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Libra协会应该由IMF接管,否则就不具有公共性。

  人们必然会怀疑一个私人的Libra协会是否会利用会有很强的利益动机,会拿准备金托管的钱去做别的事,诸如做贷款,或者是在金融市场做其他事情。这样的话,稳定币是否能够稳定、公众是否能够有信心会产生问题。

  这个也跟我本人(观点很类似),我本人就是在Libra刚发行以后,7月1号我在白皮书出来以后,7月1号我在上海交大做了一个关于基金融基础设施的发言,当时也回答了一些问题。

  我们也觉得就是说Libra的这种托管,第一Libra发行准备金的数量究竟是怎么确定的,会不会缺乏公众性?第二,就是说它的质量怎么样?也就是托管的钱是不是真正准备做为备付使用,还是可能安排别的使用?第三,会不会有赚取利息的动机?因为我们在中国发现很多第三方支付,说我要搞支付,通过科技提供更好的支付,但是有的支付机构实际上眼睛就瞄着预付金来了以后可以有利息收入,也可以做其他的投资,从中获得收益。所以这个看法也都是接近的。

  这方面的议论,我只是举这么几个例子说明,都会产生这样的议论。因此,他也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新科技、今后怎么管理的问题,也在呼吁全球央行之间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一种协作机制,特别是主要央行,特别是涉及到储备货币组成部分的这些央行,以便使全球金融系统更稳定,使得大家也更加具有信心。

  之所以发生这些变化,跟我们说以前各国央行都在管理自己国内的事务,这种变化,我觉得最开始所说到的全球化的进展。

  也就是在近20年全球化进展过程中,我们看到贸易额的作用越来越大,跨境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大。全球由于交通方便了,人员之间的交往,跨境的劳动力、旅游者都大幅增加。中国我们可以看看20年前出境是什么人数?现在每年都是超过1亿人次的出境人数。

  所有这些的变化也都带来对金融市场、对金融基础设施新的要求,也提出了对SWIFT现有这种结构的质疑,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提高。

  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有些国家搞了很多金融制裁,导致另外一些国家可能是试图探讨在SWIFT以外的基础设施。当然SWIFT本身也在出一些新的产品,使得像跨境汇款、跨境交易变得更加简便。

  实际上我本人也始终感觉跨境的,特别是跨境汇款的不便利,主要还不是技术上的障碍,不是技术选择、技术系统上的障碍,而主要是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因为有的国家可能对外汇有管理,有的国家对汇出有胀,有的国家都汇入有障碍,然后汇入以后对兑换有障碍。另外,一旦涉及到兑换就涉及到全球汇率体制的协调问题,这也是当前IMF等等其他相关的内容。

  大家也许有的人认为全球应该说已经有增强央行之间协调合作机制的框架。但我认为其实还是没有。

  在中国可能好多人都知道,中国人民银行联系IMF,也作为IMF的参与方;财政部联系世界银行,商务部联系WTO。

  但实际上如果回顾二战以后,IMF成立的过程,以及IMF的章程和IMF自己定义的功能,它有全球金融系统稳定、金融系统出了问题救助汇率机制等多项功能,但是它的主要决策机制IMFC,但其中80%以上都是财长。所以所以可能在金融稳定、处理金融危机、救助等等这些问题上会起很大作用,但是还是缺乏刚才所提到的若干的协调功能。

  另外,大家知道有BIS刚才说的就是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提供了央行之间的交流的平台。另外,巴塞尔是一系列的机构,其中包括了巴塞尔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但是在制度上和在授权上都没有真正的所谓央行主要功能的协调机制和执行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BIS有时候发出各种声音,但是应该说制度上没有执行力。

  再有一个就是G20从部长会议提高到全球峰会,在2008年以后大概用了两年时间,把全球的金融稳定论坛提升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同时向G20报告。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协调央行在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能。但是货币政策协调和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仍旧是很不充分的。

  我这里顺便说一下,我们在跟美联储打交道,那里有很多朋友私下都说到,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讨论的时候,实际上很多理事、主席、副主席对国际问题都非常的关心,实际上他们政策制定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刚才所说的政策溢出效应和对全球的影响。

  但是一旦正式提交说明,特别是向国会提交声明或者对外表发表讲话的时候,他是非常明确说美联储的职责只对美国负责,不对全球问题负有任何责任。这当前的现状。

  我认为向这方面的走还只是开头,今后还会有很长一段的距离。但是我们可以从刚才提出的几个方面,甚至大家也可以从研究的角度发现更多的角度来判断,如果我们立足全球多边主义,并朝着方向去发展的话,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进展,才能满足我们如何应对像今天的题目,开放的中国与世界这样的大题目,

  我就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错了请大家批评,谢谢。

superdigua 发表于 2019-11-11 07:55

本帖最后由 superdigua 于 2019-11-11 07:06 编辑

原文链接:

https://www.chainhoo.com/blockchain/101314/

终于完全明白了 DCEP 的意图。其成功是必然的。这是“集权”发展到极致的体现。
啧啧。好大一盘棋。

和中央不一致的贪官们这下子悲剧了。

---------

水至清则无鱼。不知道习总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superdigua 发表于 2019-11-11 08:16

本帖最后由 superdigua 于 2019-11-11 08:11 编辑

Pippa 发表于 2019-11-2 19: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逐字逐句看完了。谢谢楼主转载。最近都在学习和思考libra和decp,在想会不会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带来一点点机 ...

DCEP 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

一切重要的东西,都掌握在锦衣卫手里。

商业银行只是跑腿和打杂。

superdigua 发表于 2019-11-11 08:20

本帖最后由 superdigua 于 2019-11-11 07:21 编辑

Hetbert 发表于 2019-11-2 19: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将来一定会有世界货币的。

民族,国家,政府,宗教,货币,都是人类发明出来,有利于实现人类大 ...

我看法相反。将来一定不会有世界货币。

不过货币兑换会更加便捷,手续费会更低。

这可以参考欧元。欧元统一欧盟市场后,各主权国家就失去了利用汇率调节经济的能力,结果,欧元被相对贫穷的欧盟国家压低了汇率,而德国几乎独享了金融上的好处。

-------------

Libra 和 DCEP 实际上完全不需要区块链技术,只要把账户信息保密即可。

Pippa 发表于 2019-11-11 08:21

superdigua 发表于 2019-11-11 08:16
DECP 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央化”(而不是去中央化)。

一切重要的东西,都掌握在锦衣卫手里。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这个蓝图注定无法实现。下面的人不可能让它成功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央行穆长春详析libra与央行数字货币DCEP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