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手机与数码 查看内容

花了点时间写了篇很基础的电视选购建议(科普),希望给不太了解的朋友一点帮助

2020-10-9 11:15| 发布者: xjcs88 | 查看: 34533| 原文链接

因为本论坛经常出现某账号无脑推荐一些高昂价格的顶级电视,且经常错误科普一些数码知识。作为一名根本买不起任何顶级电视的穷苦大众和无聊喜欢刷刷数码新闻的入门爱好者,打算抛砖引玉,分享大家一些基础的电视选购常识,如果能帮助一些朋友成功选购合适的电视,就更好了。
因为篇幅和时间问题,本文注定涵盖不全面,之后会添上大家的一些补充,请各位不吝回复。

常见的参数有:屏幕(面板)类型,背光方式与控光分区,广色域(HDR),运动补偿,屏幕刷新率,峰值亮度,是否含画质芯片,接口,CPU芯片/运行内存,还有其他一些细节(例如语音助手,WIFI等)

屏幕类型:
市面上目前最常见的就两种,LCD和OLED。
其中整体阵营来说,OLED普遍会更高级,画质更好,价格更贵。其优势在于面板的自发光特性和广色域的普及性,使得显示出来的“黑色”是“真正的黑色”(自发光材料完全熄灭),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了明暗对比,在显示HDR场景的时候往往显得非常的洁净,没有LCD的漏光,控光问题。OLED一个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烧屏,即长时间显示静态画面后,立即切换图像时画面的残留肉眼可视,且长时间如此后会留下无法消除的屏幕残影。此缺点可以通过避免长时间显示静态图像来尽量规避,在大多数用户的普通使用中并不会带来太大的麻烦。(以下不做说明大多数都是讲LCD)
LCD阵营里有很多厂商搞出一些花里胡哨的叫法,比如QLED,ULED等等乱七八糟的名字。但其本质仍然是液晶屏幕面板+背光模组,只不过各厂商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技术(甚至只能叫方式),比如QLED是三星加入了量子点材料去大规模提升色域范围,ULED则是海信的一种控光分区的方式,细节来说普通用户不用过多纠结,只要知道他们都是LCD电视就可以了。
LCD的特点是上下限都有很大空间,比如一台最入门的电视可以压制在500人民币内,最大亮度可能只有200nits,甚至不支持完整的BT.709(类似普通电脑显示器的sRGB)。不支持广色域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以HDR模式显示画面,画面看起来不够鲜艳,冲击力不强。通常现在的大厂LCD电视在中端及以上的会支持广色域,具体还是要参照型号的参数,有些厂商会写色域范围,现在可能更多厂商直接会标注支持HDR(Dolby Vision,HDR 10,HDR 10+等)。同时一台高端的LCD电视,参考索尼Z9系列,可以做到峰值亮度4000nits,各种参数完全看齐OLED甚至更优秀,当然价格也就……非常昂贵了。
LCD的面板常见的有IPS和VA,以目前的厂商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高端面板正在使用VA屏,应该是因为VA屏可以比IPS轻松做到更高的对比度,而电视往往比显示器更追求高对比度。但并不是说IPS就一定不好,所以这个细节只要大概知道就好,即使是IPS屏幕也需要看一看其参数。

背光方式:
这个说起来技术细节可以说很多,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意义不大,和IPS、VA面板有点像,基本上只要记得背光方式上直下式要普遍好于侧入式,但侧入式却也能提供较轻薄的电视机身就可以了。基本上现在旗舰款的LCD电视都是采取直下式。控光分区则对画面局部的亮度调节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通常由画质处理芯片负责,其表现直接影响了很多明暗画面的细节表现力,也是高端电视区别于普通电视的一个重要。明暗度这个我多次提及的概念确实对电视的观感影响很多,面板的整体对比度更多是影响了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明暗度对比,比如白天后突然显示黑夜;而控光分区则是影响了同一副画面中的明处和暗处的对比,比如夜晚的霓虹灯,好的电视应该是能把这两种场景都处理好(当然,这两种场景OLED都非常厉害)。
LCD目前正在努力推广一种新的背光叫做miniLED,其实就是把原来的背光使用的LED灯泡做得非常小,比如原来用200个大灯泡,现在用2000个小灯泡代替,原来用1000个大灯泡,现在用10000个小灯泡代替,使得可以轻松做到更高的亮度,更精细的控光等,效果可以说完全不熟OLED,但目前受限于成本和产能,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可能2021年开始会越来越多的旗舰LCD电视(包括显示器,平板电脑等等)搭载这一技术。

广色域(HDR):
上面大概提了一下,其实广色域是次世代(姑且用这个词吧)电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无奈直到今天其实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全行业统一的标准去定义怎样的屏幕是真的HDR,给大家一个简单的,符合日常观感的标准:LCD电视峰值亮度超过1000nits,OLED峰值亮度超过500nits(不过我还没见过不能良好显示HDR的OLED电视,所以买大厂OLED的可以很安心),LCD的面板为10bits,支持广色域(DCI-P3色域超过90%)。色域其实就是色彩的范围,广色域的意思就是更宽广的色彩范围,那么自然就能显示更多的色彩,更鲜艳,对比更明显,人眼看着更接近自然。

运动补偿:
英文叫MEMC,中文俗称也可以说插帧,比如把低帧率的画面(每秒24幅画面)通过芯片计算的方式手动插值到60帧,这样人眼的感受会更自然,更流畅。在移动变化不强的画面中感受不强,所以早期索尼把它直接叫做“实况足球模式”,意思就是你要是拿这玩意看足球,就很爽。所以叫Motion Estimation/Motion Compensation(运动预估与补偿)。这东西早期由于技术壁垒和成本,使用的电视不多,但近些年已经非常普及了,即使是中低端的电视都有不少搭载了这个技术。注意两点即可:1. 运动补偿会增加画面输入的延迟,更通俗的说就是你如果用电视来打游戏,不管是用主机还是电脑,可能关闭MEMC会更好;2. 运动补偿的效果并不是各厂商一致的,各厂商都有自己的算法实现,通常来说也是大厂的效果更好,但是各人的感受不同,对其差异感知可能也不同,具体还需要自己去卖场试试看(或者你观看测评对比去试试看自己是否明显觉得有差异)。

屏幕刷新率: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一秒钟屏幕能刷新多少次,目前通常旗舰电视都是120hz,而普通电视大概是50/60hz。之前论坛也有朋友问过50hz的电视会不会影响使用。就单刷新率来说,如果你并不连接主机或者电脑希望玩高刷新画面的游戏,也不观看高刷新率的电影视频(目前还很少,比较有名的比如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那么基本不会影响你使用这台电视。当然,很少会有一台其他方面都很好,但是只是屏幕刷新率为50hz的电视,所以你还是需要全方面的去看它的各项参数。

峰值亮度:
亮度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参数,但上面说过高对比度的问题,所以对观感很重要。亮度这个参数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峰值亮度,越高越好,别怕它有多高,它烧不坏你的眼睛。它1000nits,嗯,不错,HDR够用,2000nits,很棒,HDR效果拔群,4000nits,太好了,但是我买不起。
高亮度与低亮度在很多画面上都是一眼睛的区别,例如晴空万里的一束阳光,视频本身的信息可能是1000nits,如果你在一台峰值亮度只有400nits的电视上看,它就变成了一束400nits的阳光,而对比1000nits的阳光你就会感觉天差地别。而现在的大制作电影(比如好莱坞的绝大多数电影)都有Dolby Vision的格式,如果你希望享受其画质,1000nits已经是一个非常家常便饭的需求了。
所以,记住,越高越好,想体验不错的HDR的话,LCD需要峰值亮度在1000nits以上(5%或者10%的电视画面能峰值达到1000nits也行)。
举个例子,索尼X90h的峰值亮度大概是850nits左右,X95h的峰值亮度大概是1200-1300nits左右。

画质芯片:
画质芯片这玩意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很玄学,毕竟都是自家的封闭算法,它究竟怎么实现的它也不会告诉你。而往往大多数的画面处理都在这颗芯片里,什么明暗调度,不同对象的降噪,增强对比,平滑渐变,乃至色彩还原,目前最新的芯片甚至可以做到将SDR(非HDR)画面计算成HDR输出,所以它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在上面讲的这些硬件基础上,可以对画面表现力的又一种提升,有点像中华武术里讲的“内功”。这部分我很难说出啥道道来(因为我也不知道各厂商怎么实现的),但具体到各家,有的是长期自研芯片,有的是新入这一行,有的是买业界的打包算法等等。从各方评测和观众口碑来说,当下最受赞誉的莫过于Sony的X1芯片和LG的Alpha 9芯片。
所以这部分只是给各位朋友一个概念,无法具象化的表述各家的区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YouTube看关于芯片处理效果的一些对比测评。

接口
目前来说最火热的莫过于HDMI2.1,这是一个能让电视外接主机或者高端显卡从而以4K@120hz显示的接口,不过相信大多数需要它的朋友们也都知道它的作用,我就不多啰嗦了。另外它也能提供目前比较流行的eARC外接SoundBar的功能(值得注意的倒是索尼的X95H虽然没有HDMI2.1接口但支持eARC)。
其他的接口就看各位的使用习惯了,比如是否在意有没有USB3,是否在意有没有Optical光纤接口外接音响等等。

CPU芯片/运行内存:
其实说实话,对主要追求花最少的钱追求最好的画质的朋友来说,这部分不重要,因为它更多的是影响你和电视交互时的流畅性,比如你打开电视里的app,或者去对电视做一些设置时响应的速度等。另外基本上也是要跑额外的第三方软件的才有价值关心,类似三星LG的系统,不安装第三方软件的话,基本没必要关心(且它们也并不慢)。其实反而是我自己在用的2016年的X9300D 索尼电视挺慢的,不过我也还好,我基本不对他做啥交互,对我的影响相对较小,我自己也外接了Apple TV 4K,多数情况下直接用iPhone交互,方便快速很多。
但对于自己斟酌有需求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有时候可能厂商还不会明确标识出这个具体参数,需要自己额外去google一下。比如索尼9500H是A73四核,3GB的内存。这是一个基本可以流畅运行各种交互和apps的配置,(可以视为中高-高的配置)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其他细节:
其他细节就更不重要了,什么WIFI支不支持WIFI6,什么蓝牙是不是5.0或者5.1,什么语音助手好不好用,什么遥控器的UI布局和交互是否合理等,这些只有在极细细微的方面会非常有限度的影响某个很小的体验(甚至毫无影响),另外真的需要纠结这些方面的人应该根本不用看这篇基础科普文了。


好,今天就写到这里。欢迎大家提出反馈和补充,或者有任何谬误之处也欢迎大家指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